2024年09月22日星期日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希望》全文、注释和赏析

希 望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然而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

希 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都也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 öfi Sá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ö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都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导读:

《希望》写作于1925年元旦,以《野草之七》为副标题刊发于1925年1月19日的《语丝》周刊第10期,署名鲁迅。关于此篇写作的缘起,后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元旦对于鲁迅来说其实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他通常会在前一天对过往的一年做一个总结:做一年的书账。跟随“总结”而来的自然就是“开启”,所以写作于元旦这一天的《希望》或许正隐含着此意吧!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一段应该是指辛亥革命之后,他到北京教育部任职而住在绍兴会馆的那段时光。那时他天天抄古碑,读佛经,沉浸到古代去,以忘却那痛苦的青春,所以他说他自己苍白了,很平安,然而很寂寞。“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应该指的是留日和回国初期,那时他参加了辛亥的“光复”,有着所谓“寂寞的青春之叫喊”,即《秋夜》中小粉花的梦。“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指的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所带来的苦痛。看他后来写的《范爱农》就知道,“光复”时期的鲁迅是异常兴奋且热情参与的,可是后来发现革命失败了,于是失望并且感到空虚,“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两地书·八》)。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经历了一个灰暗的时期,然而“寂寞之青春的喊叫”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埋藏在心底,尽管“这样地陆续耗尽了我的青春”,但依然“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即到了“五四”时期,身外的那些年轻人,就像他留日时期一样在呐喊,有“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这些都是他有过的,而现在“身外的青春”的这些年轻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可是这些年轻人的“呐喊”却越来越消沉,以至于“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也就是“我”一直没有被遗忘的埋在心底的青春,因了“身外的青春”而重燃,现在“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那么,“我”来上阵吧!可是这个时候却听到了绝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这“希望之歌”就像《秋夜》当中的那个夜半吃吃的笑声一样,来嘲讽“我”的“肉搏”。

行文至此,本篇的书写结构同《秋夜》非常相近,然而,《希望》又往前进了一步,否定了这“嘲笑”之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绝望”是“虚妄”的,那么,希望就不至于全无。于是,“我”依然寄希望于“身外的青春”,然而,最终还是没有,“青年们很平安”。那么,好吧,依然“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吧!

可是诗到终了,鲁迅突然又一转:“但暗夜又在那里呢?”“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诗的最后这一句“诗眼”式的重复,强调的重点既没有落在“绝望”上,也没有落在“希望”上,而是落在了“虚妄”这个词上。其实“虚妄”就是生活的一个中间状态:既没有完美的绝望,也没有完美的希望,生活就是一种“虚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