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原文、题解、注释、赏析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解】《玉树后庭花》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杰作,一直被世人称之为亡国之音,因为它写的是红颜祸水张丽华的美色,而陈后主正是因为贪恋张丽华的花容月貌,深居高阁,整日花天酒地,结果成为国破家亡之君。陈后主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玉树后庭花》就是有感而发所作。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仁寿四年,死于隋大兴城,时年五十二岁。后来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女子还在月下高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歌声凄婉,兼蕴南朝幽怨气韵,良夜宁静,益增遐思,于是作《泊秦淮》。
【注释】1.秦淮: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2.笼:笼罩。3.商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串译】烟雾笼罩着寒江,月色挂映着洲上的白沙,夜晚停泊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们真不知什么是亡国之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赏读提示】诗的一二句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秦淮,指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江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两岸,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三四句意谓: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作者不胜感慨。尽管此时距离唐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作者的心田。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作者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作者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作者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作者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绝唱”是“诗魂”,充分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诵读时应力求表现出作者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推荐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