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与物理》名言大全
事理与物理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
[德]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波尔特》
透过玻璃看东西,太近了就会碰上自己的脑袋。
[德]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
[苏联]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释意:事到临头才动脑子,就叫做落后,落后了事情就办不好;祸到临头再动脑子,就叫做困窘,困窘就不能抵御灾祸。
《荀子·大略》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释意:精明的人在危险没有现形时就能看到;聪慧的人在祸患没有发生时就能察觉。
〔三国·魏〕钟会《檄蜀文》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释意:效法上等的,结果仅得中等;效法中等的,结果难免为下等。
《唐太宗纪》
若于人事能思之,于物理能思之,于时变能思之,既思其反,而又思其正,正反既异,其道乃见。
释意:办事情能够思及人事,思及事物的道理,思及时势的变迁,既思反面,又思正面,正反不同,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就显现出来了。
康有为《论语注》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释意:抓住大纲,细目自然张显;执掌根本,细节自然跟从。
〔晋〕杨泉《物理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释意:大风总是要吹倒高出树林中的树木;急流总是先冲刷岸边突出的土地;行为出众的人,必然受到世俗人的非议。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意:人可合抱这样粗大的树木,是由毫毛一样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筐筐土累积起来的;千里行程,是从脚下的举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终始》第六十四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释意:如不半步半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的路程;不聚汇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广阔的江海。
《荀子·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释意:比喻不向品德高尚、学问广博的人学习,就不知天高地厚,容易自满。深溪,指深谷。
《荀子·劝学》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释意:天所以称其为“高”,是因为它无不覆盖;地所以称其为“广”,是因为它无不承载;日月所以称其为“明”,是因为它们无不照耀;江海所以称其为“大”,是因为它无所不容。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谏逐客书》
白沙混于泥涂,不染自污;青蓬育于麻圃,不扶自直。
释意:比喻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蓬,一种草生植物。
《钱公良测语·规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少年行》
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
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
船到江心补漏迟。
〔元〕关汉卿《救风尘》
既得个入路,又须得个出路。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吕氏春秋·疑似》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
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意林·太公金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水》第八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瓶梅》第九十二回
源清流洁,本盛末荣。
〔汉〕班固《泗水亭碑铭》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释意:表,标杆。景,通“影”。邪,通“斜”。
《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昏。
《通玄经·下德》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积雨无干土,疾风无静林。
《陈确集·东里谣》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
释意:浚谷,指深谷。
〔明〕刘基《郁离子·东陵侯》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
〔宋〕何坦《西畴常言》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三国〕诸葛亮《纳言》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
《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汉〕黄石公《三略·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