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星期六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通书》(是什么书_内容主旨介绍)

《通书》(是什么书_内容主旨介绍)

宋代理学著作。原名《易通》,又称《周子通书》。四十章。北宋周敦颐著。周敦颐(1017—1073),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奠基人之一。字茂叔。原名敦实。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州县地方官吏,均有政绩。一生大部分时间“汲汲于传道授业”,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水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又称周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称“濂学”。死后宋宁宗赐“元公”,淳佑...

宋代理学著作。原名《易通》,又称《周子通书》。四十章。北宋周敦颐著。周敦颐(1017—1073),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奠基人之一。字茂叔。原名敦实。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州县地方官吏,均有政绩。一生大部分时间“汲汲于传道授业”,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水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又称周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称“濂学”。死后宋宁宗赐“元公”,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延佑六年(1319),被追封为“道国公”。

《通书》主要发挥了《易传》的思想,是易学与思孟学派的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通书》提出了宇宙论思想。“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也就是说,“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行变化而来,而五行是从阴阳二气变化来的。阴阳二气来源于“一”,这个“一”就是世界本体“无极而太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儿同时也就提出了“一”和“万”(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万物的本原是“太极”,所以万物是统一的,而“一”又为万物所分有。

《通书》讨论了动静观问题。“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静》)又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圣》)也就是说,具体的物或动或静,动静不同时存在;而太极的作用则是神妙的,是在物质世界背后掌握动静之几而能“妙万物”的“神”。这种认为具体事物动静互相排斥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通书》着重提出了“诚”的概念。“诚”被认为是世界本体,实际上也就是“太极”。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矣。”(《诚上》)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诚下》)认为圣人本乎诚,万物始于诚,伦理道德都以诚为根本。

“诚”又是人的先天本性,是“纯粹至善”的。“圣,诚而已矣。”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纯粹至善”的自然本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得其中,而产生恶。这体现了周敦颐的人性说。他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止矣。”(《师》)认为人性有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与中和五种。这实际上是持善(分刚柔)、恶(分刚柔)、中的“性三品”说。受到韩愈的影响。所以,他主张人必须通过道德的教育和修养而“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仁义礼智道德规范,从而达到“诚”的境界。他承认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成圣”,这是他强调“师道”的原因。他说:“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

那么,如何通过“学”以达圣人之道呢?周敦颐说:“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圣学》)“圣学”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无欲”、“主静”。一个人如果能真正“无欲”,那便心灵虚静,在认识上便自然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正直无私。这样就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诚”的境界,而成为圣人了。同时,宣传圣人“无欲”、“无思”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僧侣主义气味。

在政治上,周敦颐继承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认为“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家人睽复无妄》。这种“本”、“则”就是“仁义中正”而已,必须以诚心来修身,亲和来齐家。强调用封建的道德秩序来巩固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不排斥刑罚的作用:“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隶之以刑。”(《刑》)

《通书》是在儒释道合流的大背景下,吸取了《老子》、《易传》、《中庸》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镕铸改造,从而建立了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其提出的太极、无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根基。在一定意义上,二程和朱熹都是在周敦颐原有思想基础上使理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对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有很大影响。朱熹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其高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一《隆兴府学先生祠记》)宋明理学家公推周敦颐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

收入明吕柟《宋四子抄释》,清张伯行《周濂溪先生全集》,清董榕、邓显鹤、贺瑞麟的三种版本的《周子全书》。1936年中华书局以《周子通书》为题收入《四部备要》。1990年中华书局“理学丛书”《周敦颐集》亦收入陈克明点校本。现行流传的《通书》都经过朱熹整理,朱熹著有《通书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