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6日星期日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通志·校雠略》(是什么书_内容主旨介绍)

《通志·校雠略》(是什么书_内容主旨介绍)

目录学理论专篇。南宋郑樵撰。郑樵(1103—1162),字渔仲,人称夹漈先生。福建莆田人。历任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枢密院编修。此篇是《通志》二十略之第十六略。由《秦不绝儒学论》、《编次必谨类例论》、《编次必记亡书论》等二十一个专题论述组成,详细论述了目录编纂各方面的理论。以后他把这些理论运用到《通志》中的《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的编撰中。在图书分...

目录学理论专篇。南宋郑樵撰。郑樵(1103—1162),字渔仲,人称夹漈先生。福建莆田人。历任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枢密院编修。此篇是《通志》二十略之第十六略。由《秦不绝儒学论》、《编次必谨类例论》、《编次必记亡书论》等二十一个专题论述组成,详细论述了目录编纂各方面的理论。以后他把这些理论运用到《通志》中的《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的编撰中。

在图书分类理论上,郑樵认为分类的最基本之处便在于遵循唐魏徵提出的“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原则,一类之书,当集中著录于一处,不可有所分散。所谓一类之书,是指以书的内容性质归类,把书名作为主要著录标目,即所谓“以人类书”。反对以撰者为主要著录标目的“以书类人。”如此才能避免把相同责任者的不同类书归入同一部类。郑樵认为图书分类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学术分类为基础,强调剖析学术源流、重视类例的作用,以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反之,学之不专,在于书之不明,书之不明,在于类例不分。要使图书部伍分明,能够考镜学术源流,就必须建立一个严密的分类体系,通过分类体系本身体现学术发展的总面貌,使古今学术流变,当代文化特征、古今图书存佚都能准确地反映出来。郑樵把这一分类理论用之于实践,在《通志·艺文略》中,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分类体系,把图书分为十二大类(第一位类),类下分家(第二位类),共八十二家,家下分种(第三位类),共四百四十二种。通过三级分类类目统驭图书,做到“虽多而治”。

在图书的著录和目录编次上,郑樵从文献“会通”和目录必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点出发,认为图书的著录不能只记现存之书,忽略亡佚之书。应将书、图兼收,通录古今、全备本末,即“纪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并要求更多地注重反映近现代文献。郑樵认为目录的编次要实行专人治专书,人久其任,合众人之力通力合作,最后由一人总其成的原则。同时要做到编次全面,一书中具有多种主题,应分别标出名目,归并相应各类,从编次方面去剖析学术源流。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的《通志·艺文略》共著录图书一万零九百十二部、十一万零九百七十二卷,接近了以前历朝各家书目著录图书数量的总和,基本上做到了总古今有无之书。

在图书的解题和编目上,郑樵提出“泛释无义”论。他认为解题的有无要视需要而定,有应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持一概之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必编写提要加以序释,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分类的方法,通过细致严密的分类来揭示图书内容、反映图书思想,使读者了解到一门学术从古到今的渊源流派。即使对应释之书,也必须抓住内容重点,做到言简意赅,如果不顾实际需要不加区别地从形式上加以全面释义,反而失去了解题的作用。在《通志·艺文略》中,他的群书提要就是根据这一精神编写的,做到了不强求一律。

郑樵还提出了采购图书的八种方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求之公;六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可作为后世的指针。

《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理论专篇,也是二十略中论述最为精彩的一略。郑樵总结了自西汉刘向、刘歆以来一千余年的目录学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明确提出或从未提出过的新理论,为古代目录学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图书的分类、著录、解题的作法,图书资料的搜集,类例、学术、图书存亡三者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申郑》中评论:“郑樵生(司马迁、班固)千载而后,慨然有见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其发凡起例,绝识旷论,所以斟酌群言,为史学要删……夫郑氏所振在鸿纲,而末学吹求则在小节。”后来的《续通志·校雠略》、《皇朝通志·校雠略》、《校雠通义》、《广校雠略》等均以此略为宗。

《通志·校雠略》在宋时曾同其他十九略一起先刻单行,但后来历朝便随着《通志》一起刊行。直至明代又有了二十略单行本《通志略》五十二卷本。重要的有明陈宗奎校刊本;清嘉庆十一年(1806)长洲彭氏刻本;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