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7日星期一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羊脂球》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羊脂球》的作者是谁-

《羊脂球》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羊脂球》的作者是谁-

《羊脂球》人的灵魂是否高贵与身份的尊卑无关Boule de Suif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莫泊桑作品介绍《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十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马车上的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在得知了羊脂球的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但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还是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随身...

《羊脂球》人的灵魂是否高贵与身份的尊卑无关

Boule de Suif

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

莫泊桑

作品介绍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十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马车上的几位有身份的阔太太在得知了羊脂球的身份后,对羊脂球的态度很是恶劣。但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还是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食物。她以抗拒普鲁士军官的非分要求,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虽然身陷风尘,但是羊脂球的心灵并没有被玷污,依旧保持着纯洁、善良和爱国情怀。

小说塑造了普法战争期间社会各个阶层的众生相,无情地揭露与批判当时人们的爱慕虚荣、贪婪自私、虚假伪善等。《羊脂球》一发表便震惊了法国文坛,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羊脂球》思维导图

第一节 一场对人性的“逼良为娼”

《羊脂球》(Boule-de-Suif)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特别,它是什么意思呢?

法文中,“boule-de-suif”是一个复合名词,“boule”意思是“球”,法语中的“雪球”是“boule-de-neige”,其中“neige”是“雪”的意思,而“suif”通常指动物性、植物性或矿物性油脂。因此,“boule-de-suif”的意思就是形成球状的油脂,这个书名在翻译成中文时被译为“羊脂球”。

羊脂球不仅是作品的题目,其实还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准确地说,是她的外号。女主人公本来的名字是伊丽莎白·鲁塞,“由于过早发福而闻名,得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绰号叫‘羊脂球’。她个头矮胖,浑身圆滚滚的,肥得油脂流溢,连一根根手指也是肉鼓鼓的”,这是小说对她第一次出场的描述。现在的姑娘都以瘦为美,不一定喜欢羊脂球的丰满身材,不过胖姑娘也有自己的可爱。

“她的脸蛋像一只红苹果,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脸蛋上部,两只美丽而乌黑的眼睛闪闪发亮,四周围着一圈又长又浓的睫毛,而睫毛又倒映在眼波里。”莫泊桑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注意细节,这段描述简直就是一幅逼真的肖像画,把一个丰腴而又不失玲珑的女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没来得及“鄙视”羊脂球的肥胖身材,你就已经被她娇美的面庞所吸引了。

《羊脂球》这篇小说讲述了她和另外几个法国人在战争期间逃难路上发生的故事,上演了一场对人性的“逼良为娼”。

我为什么选择《羊脂球》这部作品与你分享?

它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莫泊桑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短篇小说集经常以“羊脂球”为书名,这篇小说也的确是莫泊桑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也是体现其写作艺术的代表作。

《羊脂球》虽然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但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在19世纪下半叶,拿破仑三世通过政变当上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正是法兰西第二帝国在1856年到1860年间,同大英帝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还竭力恢复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王国也有称霸欧洲大陆的雄心,并且企图在德意志联邦中扮演重要角色。德法之间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关系长期紧张。

普法战争于1870年7月爆发,开战后不久,法军连连败退。1870年9月1日,在法国东北部的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虏,近十万名法军投降,直接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法国大片地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即时成立,不久,请求停战。法兰西第二帝国成为战败国,不仅政体政权更迭,而且被迫割让土地,给法国人民留下深重的精神创伤。

普法战争开战不久,法国就节节败退,所以《羊脂球》一开篇描写的就是溃不成军的法国部队和萧条的鲁昂城,处处透露出一个“败”字。鲁昂城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是一座首府,历史文化悠久。普鲁士士兵已经进入这个城市驻扎,大多数市民们谨慎地应对着战胜者,但也有一些勇敢的人暗地里报复普鲁士士兵。

而与我们的故事相关的是十个想要逃离鲁昂的市民,他们各自想方设法办妥了准许离境的通行证,由于命运的安排,这些相互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预定了同一辆公共马车,在一个冬天雪后的清晨,一起动身。

马车里这十个人,都是什么来头?

我们试着在头脑中想象一个场景,你正飞在车厢中间以上帝视角观察着所有人。坐在车厢最里侧的是爱占便宜的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和他的太太。鸟先生总是把劣质的酒以低价批发给乡间小贩,他是一个身材矮小、爱耍花招、善于恶作剧的商人。

鸟先生的右侧是商人卡雷·拉玛东先生和他的夫人。相较于鸟先生,卡雷·拉玛东先生的地位更高,是棉纺业大亨,还是省议会议员,他颇有政治头脑。鸟先生的妻子高大、强壮又干练,而卡雷·拉玛东太太则娇小玲珑,惹人爱怜。

在棉纺大亨的右侧是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和他的夫人。他们来自诺曼底地区最古老的名门望族。以上这三对夫妇都是经济收入稳定、生活安逸、有权有势的上等人。

在这三队夫妇对面的是两位修女,她们一个年轻一个年老,都带着病态,“手里拨着长串的念珠,嘴里在念《圣父经》和《圣母经》”,她们是典型的宗教人士。

她们的身旁坐着一男一女,是大家的焦点。男士是别号“民主分子”的高尼岱。高尼岱被所有上流社会人士看作危险分子,因为他所热爱的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破坏上流社会人士所支持的社会道德秩序。在战争时期,他是一个爱国者,主动做了不少军事防卫工作。

而剩下的一位女士,就是我们的主角,外号为羊脂球的女士。

让我们回顾一下,马车上有一对贵族夫妇、一对大资产阶级夫妇、一对商人夫妇、两位修女、一位民主主义者以及羊脂球。莫泊桑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他们一出场,我们就仿佛看清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主角羊脂球被同行的旅客认出之后,立刻引起一阵耳语和议论,这是为什么?

原来她是一个妓女。车上其他女士立刻形成了同盟,似乎要和一个不清不白的风尘女子撇清界限。

雪后的道路并不好走,马车甚至还陷进过一个大雪堆。由于战争,沿路的饭馆和店铺都停业了,农民也都把食物藏了起来,害怕被普鲁士士兵抢去。

到了中午一点钟光景,马车上一行人已经饿得难受。下午三点钟,眼看到了一个连人烟都没有的平原,大家正饥肠辘辘时,羊脂球从长凳底下掏出一个大提篮,里面有她为三天旅行预备的食物:仔鸡、蛋糕、水果、甜食等。羊脂球开始吃饭,其他旅客都盯着她,垂涎三尺,羡慕、嫉妒都涌在心头。

毕竟与众人存在着社会地位差异,刚开始时,羊脂球只邀请了几位地位勉强相近或心地善良的同路人一同进餐。

伯爵夫人饿得晕了过去,羊脂球才敢说:“天啊,我要是不怕冒昧的话,真想请这两位先生和两位太太也……”因为担心自讨没趣,她还犹豫着是否继续说下去。不过“上等人”也经受不了饥饿的折磨,于是顾不上矜持,都来分享羊脂球的午餐了。很快,十个人就风卷残云般把食物都吃完了。

法国人吃饭必须伴有葡萄酒,可是只有一个酒杯,怎么办?大家居然也都不嫌弃,把杯子边擦一下互相传递着喝。既然已经亲密无洽地共享美食,也就不能再彼此不说话,于是大家也都和和气气地交流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是不是真有一种阶级调和、天下和睦的感觉呢?

马车走了13个小时,终于在一个镇子的旅馆前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了,旅客却不敢下来,原来是感到了“下马威”:他们听到一种很熟悉的声音,“腰刀皮鞘触到地面的声音,紧跟着是一个德国人在高声喊叫”。这说明旅馆已经被德国人占领了。

一行人被叫下车来,接着就是依据通行证来验明身份,这时候读者才知道羊脂球的真实姓名是伊丽莎白·鲁塞。晚饭时,德国军官让旅馆老板来叫伊丽莎白·鲁塞小姐去见他。羊脂球回来后完全变了神情,气不打一处来,嘴里还不停地骂着“这个浑蛋”,大家打听缘由,她表示无可奉告。

第二天早上,一行人预备重新出发,却发现车夫被命令不许上路。是谁的命令?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是那个普鲁士军官下的命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猜不透这个军官为何要扣押他们。这一天就在等待、猜疑和焦虑中过去了。待晚饭时,旅店老板又来问:“普鲁士军官要我来问伊丽莎白·鲁塞小姐,她是不是还没有改变主意?”羊脂球依然怒火冲天。这时候,大家终于明白了普鲁士军官是要羊脂球为他提供服务,霎时生出同仇敌忾的情感:高尼岱摔碎了酒杯,伯爵斥责这种野蛮的行为,太太们更是对羊脂球显出同情怜爱,两位修女则低头不语。

第三天早上,大家还是没有得到离开的允许,在无奈中打发着寒冷的冬日时光。第四天还是不能走,众人因等待产生的烦闷渐渐转为对羊脂球的冷淡和怨恨。趁着她出门,大家开始商量如何说服她接受普鲁士军官的要求。莫泊桑在这里用了一个战争的比喻:“他们费了好半天的时间商量包围的办法,就好比对付一座被围困的要塞。每人都定好了自己应该担当的任务,应该讲的理由和应该玩的手段。”可见这群法国人完全把斗争的目标转移为自己的女同胞了。

等羊脂球回来,他们从各个角度劝说她。伯爵出身于三代外交世家,他跟羊脂球谈话的态度被莫泊桑描写得入木三分:“他跟她谈着话,用的是稳重的男人对卖笑女子说话的那种口气,亲热随便,慈祥和蔼,多少还带点儿轻蔑。”伯爵是以亲切的态度动之以情,修女们则晓之以理,她们说自己本应去看护身染天花的士兵,却被滞留在途中。羊脂球一直沉默不语,她是在抗拒,还是在自我斗争?

第五天早上来了,大家都在等待头一天的轮番劝说产生效果,等待羊脂球改变主意。到了晚饭时间,旅店老板来传话,说伊丽莎白·鲁塞小姐不来用餐了。大家竟兴高采烈了整个晚上,只有高尼岱除外。

那么,这一行人到底能否继续出发上路?

第六天早上,“在明亮的冬日阳光照耀下白雪晶光耀眼。公共马车总算套上马,在门外等着了”。旅客们忙着叫人给他们包扎食物,以便路上食用。羊脂球到得最晚,她“有点激动,有点羞惭”,她谦恭地跟旅伴们打招呼,却得到冷漠的回应,“大家仿佛没有看见她这个人,也不认识她”,“仿佛她的裙子里带来了什么传染病”,所有人都躲着羊脂球。

走了三个钟头后,大家都有些饿了,纷纷拿出午餐,开始享用。而羊脂球出发匆忙,什么也没有准备。这时,没有一个人来关照她。伯爵、富商、太太和修女们若无其事地享用自己的午餐,完全忘记了在前一程路上是靠了羊脂球的食物才挨过难关的。

羊脂球感到自己“淹没在这些正直的恶棍的轻蔑里:他们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然后又像抛弃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似的把她抛掉”。她悲从中来,拼命忍住不哭,但是止不住的泪水还是流下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尤为感人:“羊脂球一直在饮泣。夜色茫茫,有时在歌曲的两个节拍之间,传出她未能忍住的一声呜咽。”

这便是羊脂球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作家福楼拜在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之后便对莫泊桑称赞说,你笔下的这个姑娘很有魅力。羊脂球身上的慷慨正气和爱国情操令人肃然起敬,同时,莫泊桑也把她的故事写得真实可信,不会让人觉得做作或突兀。

《羊脂球》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故事中的地点,甚至小说中的旅馆都是真实存在的,作品中的好几个人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女主人公羊脂球的原型是鲁昂城里一个名为阿德里安·勒盖的妓女,是莫泊桑的一位叔伯给他讲述了这个妓女的故事,而这个叔伯后来成了高尼岱的人物原型,卡雷·拉玛东先生的原型也是鲁昂城里的一位名流。当然,小说中人物的姓名都是虚构的。

在了解了这个故事之后,你对这些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呢?

第二节 人性善恶与地位尊卑有关系吗

《羊脂球》的故事背景是普法战争。可能一说到战争背景,你就会觉得有些枯燥。但是其实有一篇我们特别熟悉的短篇小说,也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创作的,你能不能想到?

这就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即将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作品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即将被殖民的一群普通法国人民对本国语言的留恋,此时学校的语言课即将从法语变为德语。

这两篇作品的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如果说《最后一课》是以事件为核心构思作品,表达战争失败的局面中法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那么《羊脂球》则是以人物为中心,揭示出了战争环境中的人性善恶。

读了小说之后,你对羊脂球这个人物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是鄙视,是尊敬,还是同情?

通行证上记录了她的职业,她的社会身份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标记。无论在马车上还是在旅馆里,无论是她的法国同胞还是普鲁士军官,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她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是自己所鄙视的对象。

然而,她又是令人尊敬的。

首先,她是一个有自尊的女子。在马车上,大家刚知道了她的身份,便开始放肆地议论起来,以“婊子”称呼她,认为她是“社会耻辱”的一种。他们虽然放低了声音,但是仍然引得羊脂球抬起头来。我们来看看她的反应:“她把同车的旅客扫视了一圈,目光大胆,并无惧色,且带有挑战的神情。”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羊脂球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她并不忍气吞声,她选择以目光还击周围人的侵犯。

这种感情不仅体现为个人尊严,也体现为一种对集体和国家的荣誉感。鲁昂城被敌人占领之后,家家户户都要接纳几个普鲁士士兵。羊脂球原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她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像其他鲁昂市民一样,留在家中,接纳几个普鲁士士兵。可是,她一见到敌人,便控制不住自己,称呼敌人是“普鲁士猪”,感觉“受了奇耻大辱,哭了整整一天”,她恨自己不是一个男人,能有机会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她虽然是一个风尘女子,但也是一个有气节的女子。

马车载着一行人到达旅馆后,普鲁士军官要求每个人都下车。莫泊桑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最先下来的是两个恭顺的修女,伯爵、商人夫妇也都表现得恭恭敬敬,而羊脂球和高尼岱坐得最靠前却最后下车,有意“要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羊脂球一方面“尽力显得比同车的那几个正经女人更为高傲”,另一方面也在“竭力控制自己,保持冷静”,可能怕自己忍不住又向敌人掐过去。

到了晚上,旅馆里,高尼岱想让羊脂球与他过夜,她坚决不肯,很生气,她觉得在这个有敌人存在的地方就是不能做这样的事情,这在高尼岱心里“唤醒了他那一息残存的尊严感”。可见,在一群各种阶级混杂的法国人中,羊脂球,这个看上去最低贱的女人却是最在乎尊严的,她在乎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还有强烈的民族尊严。

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了普鲁士军官以扣押全车人为筹码,要挟羊脂球就范。在这个情节中,首先产生的是敌我矛盾,继而变成了羊脂球与同行的法国同胞之间的矛盾。在这里,羊脂球被推到冲突的焦点。

这是小说的高潮之处,这里最尖锐的矛盾就是羊脂球不愿同意服从普鲁士军官的淫威。她抗拒普鲁士人的要求,大骂敌人。有了前面各个细节的铺垫,我们知道,羊脂球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会做此选择。一连数晚,每晚她都一样的冷淡和坚决。这种对敌人的抗拒毫无疑问就是一种爱国立场和气节的体现,是应当赢得人们尊敬的。

可是,在集体性暴力的残害下,羊脂球最终却成了一只孤独和无辜的羔羊,这是为什么?

她的反抗没有得到同胞的有力支援,那些她所信任的同胞反而把她推到普鲁士人怀中,以换取自己行动的自由。她的牺牲不但没有得到众人的理解和宽慰,反而遭受冷遇。没有人愿意跟她说话,没有人跟她分享哪怕一点点食物,所有人都嫌弃她、躲避她。羊脂球“对这些旅伴感到气愤,同时感到羞愧,羞愧的是没有坚持到底而让了步,被他们假仁假义地推到这个普鲁士人的怀中,被他所玷污”。

当我们看到她忍不住地呜咽和涌上面颊的泪水,我们心里涌起的是对她无限的怜悯,而不是鄙视。因为在莫泊桑的笔下,这个卑微的女子实在有着高贵的情操,可惜被那些虚伪的上等人践踏了。

修女劝她,人若有罪,而“这些罪如果是为了天主的光荣或是为了他人的利益,那么教会便会毫不困难地加以宽恕”。羊脂球信仰宗教,修女的这句话最终说动了她。

与她同行的体面人提出许多合情合理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他们在欺骗她,正如羊脂球所感觉到的,是“假仁假义”,最后连宗教都变成了胁迫人的工具。这篇小说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无辜者受到了伤害,而迫害者却逃脱了惩罚。

如果只刻画了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普通女子形象,那么莫泊桑只成功了一半,他的另外一半成功在于他给当时的法国社会画了一幅素描。我认为,往往在极端环境中,人的本性会更容易显现出来。战争就是这样一个环境,借助这个环境,莫泊桑在《羊脂球》里把人性复杂的一面挖掘出来了。通过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他揭穿了羊脂球身边各位同胞的众生相。

那么,关于战争本身,莫泊桑有何种思考?

首先,关于侵略者,莫泊桑并没有对他们不加区别地对待。他讽刺了霸占羊脂球的普鲁士军官,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普鲁士霸占了法兰西一样无法忍受;但是同时,他也写到一些普通士兵不过是被征召的贫家子弟,这些人甚至会帮助驻扎地周围的法国人民干活。

在面对敌人的立场上,莫泊桑也保持了辩证的态度。他赞颂英勇抗敌的爱国勇士,“这些无名英雄不声不响地抗敌,比光天化日之下的战斗更要危险,但又得不到扬名天下的荣耀”,也钦佩羊脂球这样一个普通女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他也发现并善意提示了法国人的圆滑和世故:“只要不在公共场合跟敌对国士兵亲近热乎,在自己家里客气一些并不为过。”所以晚上的鲁昂城居民家中有时会出现敌我围炉、谈笑风生的画面。

回顾一下《羊脂球》中旅馆里的场景,我们会发现,这个场景中其实体现着敌我关系的复杂性:普鲁士军官是敌人;旅店老板是法国人,可是他成了敌人的传声筒;车夫还是原来的车夫,不过在旅店中他一直执行着旅店老板传达的普鲁士军官不让出发的命令,而且他曾在镇上的咖啡馆同那个普鲁士军官的勤务兵亲如兄弟般坐在桌前。

可见,莫泊桑并不是那种以是非判断的态度来描述战争和被卷入战争中的人,他的成功之处恰好是客观地呈现了战争环境中各色各样的人的性情和立场。这是一种真实和人性化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的法国,《羊脂球》的读者已经不多了,这正如现在很多法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么熟悉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曾经与一位法国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他认为这可能恰好与作品的战争背景有关系,今天的法国和德国同是欧盟的重要国家,大家都有意回避历史上不愉快的交战时期,也就不会主动传播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如今,经历过普法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法国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而普通民众之间一直交往密切。据说,德法两国之间跨国婚姻的数量还在逐年递增呢!

尽管如此,《羊脂球》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着今天的读者。

《羊脂球》使莫泊桑成了“莫泊桑”,那么这部作品究竟体现了作家哪些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呢?

第一点,对比反衬在《羊脂球》中是运用最为明显的。

首先,伯爵夫妇、大资产阶级夫妇和商人夫妇一路上炫耀自己的万贯家产,表现出对穷人的蔑视,而且“由于羊脂球的身份的曝光”,三位太太“突然间彼此成了朋友,几乎是知己之交了。在她们看来,好像在这个无耻的卖淫女人面前,她们必须把她们为人妻的尊严拧成一股劲”。这样一来,车厢里的社会阶级对立就自然形成了,一面是富贵的、体面的、正经的,另一面是低贱的、无耻的、不正经的。

在旅馆里,羊脂球的生活是最不平静的。她拒绝和高尼岱发生肉体关系,原因是不愿被同在旅馆中的侵略者发现这种行为,让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遭到敌人的耻笑。这个依靠出卖肉体为生的女子在这个场合中显现出的是非感和原则是她的那些同胞们所没有的。她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心灵并没有被玷污,依旧保持着纯洁、高尚的情操。

最大的反差和对比则出现在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抗争中:羊脂球首先抗拒普鲁士军官的非分要求,接着是要对付同胞们的轮番进攻,“鸟先生怒气冲天地主张把这个‘贱货’连手带脚捆起来,交给敌人”,“鸟夫人的市井下流脾气一下子爆发出来”,认为羊脂球“没有权利拒绝这个人或接受那个人”,“太太们寻出一些委婉曲折的说法和文雅可爱的措辞来表达最猥亵的事”。

莫泊桑的表述真是犀利,三言两语就拨开了名流贵族们罩在脸上的高贵面纱,露出他们的嘴脸来。当这些上等人的命运都系于一个烟花女子的态度、行为时,他们哪里还会“信奉宗教、服膺原则”?更不用提面对敌人时的爱国心了,他们不但自己屈服,而且要说服羊脂球屈服于敌人的淫威。

莫泊桑选择将地位低贱的妓女作为正面形象描写,与上流社会精英进行对比,这本身就颠覆了一般的社会伦理和秩序,极大地深化了作品对上流社会进行批判与讽刺,揭露贵族和资产者的道德沦丧和虚伪,同时赞扬小人物身上的正直和善良,对平凡百姓予以同情和褒扬的主题。

《羊脂球》突出的艺术手法的第一点是对比反衬,那么你是否想到了第二点?

第二点就是莫泊桑在塑造人物时极其注重细节。他的短篇小说脱离了19世纪文坛上一度流行的浪漫色彩和传奇手法,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很少发现惊天动地的事件、匪夷所思的遭遇或是浓墨重彩的形象。莫泊桑着重表现人物的真实内心和自然本性,他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时,并不刻意进行心理描写,因为他相信,人的心理状态一定会通过相应的言语、行为或神情表现出来,作家要做的,就是抓住和呈现这些细节。

例如,同一辆公共马车上的十个人物出场时,莫泊桑把各个人物的外貌、神色描写得十分贴切,符合各自的性格和社会地位,在描写他们饿困乏力、打哈欠时,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张开嘴巴大声打,有人打得文雅些,还用手去捂住往外冒热气的嘴巴。”可见,性格、教养与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同一种举止,也因人而异。

当羊脂球给同伴们分享午餐时,大家传递着唯一的酒杯喝葡萄酒,于是只好“前一人喝后,把杯子抹一下,后一人再喝”,而高尼岱先生“偏要选择羊脂球唇迹未干的杯沿喝”,显然对羊脂球有特殊的好感。

正如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柳鸣九先生所表述的,莫泊桑做到了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一定境况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真实。

第二点是极其注重细节,那么第三点是什么呢?

第三点,莫泊桑擅长典型化和凝练浓缩,这在《羊脂球》里充分体现了出来。他把情节安排在两个有限的空间里:故事的前半段发生在一辆公共马车里,后半段则发生在路途中的一个旅馆里,而故事的所有的矛盾也全部集中在这两处。

矛盾具体体现在何处?

首先,我们已经了解到逃离鲁昂城的十个市民由一对贵族夫妇、一对大资产阶级夫妻、一对商人夫妻、两位修女、一位热衷民主活动的单身男人和一位妓女构成。莫泊桑之所以选择这样十个人物,是因为他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若不是在非常情形中,这些人物是不会同乘一辆马车的,而战争环境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可能性。无论是在车厢这样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里,还是在旅馆里,法国社会的政界人士、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企图通过革命获得社会晋升的普通百姓,以及地位最低贱的风尘女子都集中在一处,这样对于揭示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最有利的。

一个公共马车车厢成为法国社会的缩影,一家旅馆则成为展现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关系的空间。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每种人的立场都暴露了出来:德国占领者显示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战胜者姿态,法国社会精英对敌人卑躬屈膝,却对自己的同胞实行精神绑架,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民族尊严和同胞利益。

在漫长的五天中,十个法国人从战时缔结的临时友好关系变成了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胁迫关系,从“敌我矛盾”转化为内部冲突,使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了顶点。战争背景就像四面摆满镜子的空间,把平常可以隐藏起来的人性本质毫无遮拦地暴露出来。这便是莫泊桑的高度凝练的小说艺术。

这一节中,我们结合《羊脂球》文本,探讨、分析了莫泊桑高超的写作艺术。这部作品确实是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在19世纪的法国,短篇小说曾经一度流行,但它并不是一种主流的文学体裁,而莫泊桑把短篇小说的写作艺术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善于撷取生活化场景,进行逼真自然的描绘,细致而又简练,他本人也以短篇小说写作跻身于著名作家之中,这在法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在下一节,我们将介绍作家莫泊桑是如何炼成的,以及你可能不太了解的生活中的莫泊桑。

第三节 传奇的“短篇小说之王”

在前两节中,我们讲述了《羊脂球》的故事,也探讨了莫泊桑的写作艺术。这一节,我要介绍一个可能对你来说有些陌生的莫泊桑。

有这样一件趣闻轶事:1889年,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为了表现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一个高达312米的铁塔,将之矗立在巴黎塞纳河畔。有人仰视、歌颂它,可是也有人并不喜欢它。莫泊桑就是后者之一,他在文章中写道,无论走在巴黎的哪个角落,一抬头就能看见这个丑陋无比的铁架子,为了逃避它,我只有离开巴黎了。今天,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而在当时的文人看来,埃菲尔铁塔却与周围的风景毫不协调。可见,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

你是否敢说自己足够了解莫泊桑?

莫泊桑是中国读者很早就熟悉的法国作家之一。在20世纪最初20年里,法国文学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当时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法国作家大都是生活于19世纪的作家。这其中,有四位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他们分别是大仲马、雨果、凡尔纳和莫泊桑,莫泊桑最早被翻译到中国的作品就是短篇小说。

我在中学时代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那时的英语课文中还有一篇是短篇小说《项链》,语文课本中也选入了《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我们教材里所用的都是改写或译文。在大学里,我学的是法语语言文学专业,自然就多了接触法文原作的机会。

对于所有法语专业学生来说,莫泊桑的作品是在法语入门之后最先接触的文学文本,因为莫泊桑的语言简洁而不失高雅,是对法语入门之后非常适合的文本。对于非法语专业的读者而言,莫泊桑的小说同样也是值得品味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莫泊桑的作品不仅译本多,而且几乎都是名家译作,质量上乘。李青崖、盛澄华、张冠尧等著名翻译家都是莫泊桑的译者。我们所选读的《羊脂球》也有多个中文译本,质量也都很好,考虑到语言风格与今天的读者的接近程度,我们的讲解中选择了赵少侯先生和柳鸣九先生的两个译本。

由于目前国内各种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中所选入的篇目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国读者熟悉的往往就是这一种维度的莫泊桑。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另一种维度的、你不了解的莫泊桑。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1893年于巴黎去世,年仅43岁。为什么他会英年早逝?其中既有莫泊桑家族遗传病史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生活方式的原因,我在后面会为你一一道来。

莫泊桑的父亲是一个见异思迁的男人,母亲则是一个大家闺秀。在19世纪的法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很少能够接受文化教育,而莫泊桑的母亲却有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文学素养。莫泊桑继承了母亲的文学素养,他上中学起便对诗歌和戏剧表现出兴趣。莫泊桑9岁时曾离开诺曼底地区,与父母一同在巴黎短暂生活过一年,随后父亲留在巴黎的一家银行工作,10岁的小莫泊桑和母亲及弟弟回到故乡。他在诺曼底的自然风光里长大,留下了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终生留恋着这一片故土。

莫泊桑后来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惜不到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中断了他的学业。莫泊桑参加过普法战争,并且也曾被普鲁士人击败过,在《羊脂球》的开篇,我们读到:“接连好几天,溃退下来的队伍零零落落地穿城而过,他们已经不能算作什么军队,简直是一帮一帮散乱的乌合之众。”这一段描写其实就是20岁的莫泊桑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普法战争结束后,莫泊桑决定定居于巴黎。他先是在海军部当了小职员,后来调入教育部工作,公务员生涯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闲暇时喜好划船或打猎,晚上会写作或参加聚会,有时也难免出去寻花问柳。最终,这个风流放荡的才子染上了梅毒,在当时,这是无法治愈的一种传染性性病,梅毒对他的身体影响巨大。

莫泊桑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的悉心指导,他就是福楼拜。

原来,莫泊桑母亲的家族与福楼拜的家族是世交,福楼拜的教父便是莫泊桑的外祖父,这样一来,莫泊桑的母亲从年轻时便和福楼拜是好友。正是由于这一层友谊,福楼拜后来成了莫泊桑写作上的导师。福楼拜了解这个年轻人的文学才华,也经常督促他写作,他说,你就是为写诗而生的,多写些吧,其余的事情都没有意义。

在福楼拜的鼓励下,莫泊桑先是创作了一些诗歌和戏剧作品,继而又转入小说创作,同时还为当时的主流报刊撰写文章。

那么,举世闻名的《羊脂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1879年,即普法战争结束8年之后,莫泊桑创作了《羊脂球》。

当时,他和其他四位青年文人经常去作家左拉在巴黎郊区的梅塘别墅聚会,以文会友。有一天,这梅塘六文人决定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各自创作一篇作品,编成合集。1880年,题为《梅塘之夜》的小说集出版,其中莫泊桑贡献的一篇《羊脂球》最为成功,这篇作品成为莫泊桑的成名作,使他一夜之间蜚声文坛,这篇作品也是其写作技艺达到成熟的标志,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福楼拜也称赞这篇小说是“将流传后世的杰作”。他看到自己的弟子声名鹊起,非常欣慰,而就在这一年的5月8日,福楼拜猝然离世。莫泊桑为此悲痛不已,他终生感念福楼拜把他的小说创作艺术传授给自己。

福楼拜传授给了莫泊桑什么写作技巧?

首先,作者需要精确细致的观察,以发现人物或事物的独特之处。福楼拜对他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正是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实践,培养了一种从深入严谨的观察中,综合得出来的审视事件与人物乃至宇宙万物的独特方式。

其次,作者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锤炼,福楼拜曾经要求他“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所以,莫泊桑力求“一个字适得其所的力量”。语言无须华丽,但必须清晰准确、简洁生动。

正是由于这双重修炼,莫泊桑作品中的自然景色、生活场面和人物形象都别具特色,他可以言简意赅地表现一个事物、一种性格和一种状态。同样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羊脂球》以自身更明显的独创性和表现力而独占鳌头。

莫泊桑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从此开始,他已经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并且笔耕不辍,每年会出版两到四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泰利埃公馆》两年间再版十余次;他花费六年时间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一年中销售了两万五千册(一般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现在进入全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图书是以月销售两千册为底线的,也就是说一年两万四千册就可以参评。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一年销售了两万五千册的小说绝对是超级畅销书了)。曾在巴黎生活的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对这部小说评价很高,称它是法国文学中仅次于《悲惨世界》的杰作。莫泊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漂亮朋友》出版后供不应求,在一年内加印了37次。

莫泊桑成功的写作生涯为他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他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泰利埃公馆》的稿费,在他的故乡诺曼底地区建造了一幢别墅,这成了他和他的文人朋友们的度假胜地;他在《漂亮朋友》出版后购买了一艘私人游艇,取名“漂亮朋友”。他经常旅行,足迹远至英国、意大利和北非。

每一次旅行都会带给他灵感,激发他创作,旅行后,他几乎都会带回丰硕的创作成果,要么是小说集,要么是为报刊撰写的报道。如果我们观察莫泊桑的作品清单,会惊讶地发现他几乎所有的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都出版于1880年到1890年这十年间。

那么,莫泊桑的文学创作中都有哪些常见主题呢?

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的常见主题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第一类是诺曼底地区人们的生活风俗。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并不局限于巴黎生活,而是把诺曼底地区的自然风光、生活风俗和人情世故也融入了他的作品中。在为数众多的此类作品中,《我的叔叔于勒》最为有名,此外还有《一个诺曼底佬》《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在乡下》《真实的故事》等。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一方面表现了对下层人物的积弊的批判,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类题材是巴黎的小职员生活,他本人就曾是其中一员,10年的公务员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他熟悉这群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他们属于小资产阶层,生活拮据而平淡,但又爱慕虚荣、渴望进入主流社会,有奋斗也有挣扎,有得意也有失望。这一主题方面的代表作有大家熟知的《项链》,还有《一个巴黎市民的星期天》《一家人》《遗产》等。

第三类便是普法战争题材。莫泊桑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有着丰富的战争见闻和深刻的体验感受,因此成为对这场战争叙述最多的法国作家之一。莫泊桑并不致力于描绘残酷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进行宏大的战争叙事,他擅长的还是见微知著,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人性善恶,反映战争对人的影响。除了最著名的《羊脂球》,还有《米隆老爹》《索瓦热婆婆》《菲菲小姐》《俘虏》《一场决斗》等,同时,从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来看,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贯穿了莫泊桑写作生涯的始终。

你有没有发现莫泊桑特别善于刻画女性人物?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常常惊叹于莫泊桑对女性的复杂情感和微妙心理的理解,无论是活泼的少女还是饱经沧桑的老妇人,无论是上流社会女性还是普通的妇女,无论是母亲、女儿、妻子还是情人,他都可以把她们表现得恰如其分。在这些女性人物中,有的善良可爱,也有的虚伪恶毒。莫泊桑笔下也经常出现妓女形象,比如在《羊脂球》和《菲菲小姐》中,但是他很少带着歧视的目光去描写她们,而是更多地把她们当作普通的女人去看待,比如《泰利埃公馆》里的青楼女子。这些女子,有的物质欲望过强,有的却正直善良,爱国情操也超过普通市民。

雨果、巴尔扎克、左拉和小仲马都写过风尘女子,我国作家老舍笔下也出现过妓女形象,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承受着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又不断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所以更好地揭示了人生和社会残酷却真实的一面。

总之,莫泊桑刻画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让你感觉真实而丰满、鲜明而生动。这一方面是源于他的生活经历:由于父亲的疏离,莫泊桑一直亲近母亲,受到女性的影响更多,成年后的莫泊桑在私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女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泊桑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莫泊桑的现实主义写作最为出彩。但是,现实主义是不是意味着把现实原封不动地搬到作品里来呢?并非如此。莫泊桑有一段这样的经典表述,他认为,现实主义作家,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的话,并不应该像展示照片一样向我们实录生活场面,而是呈现比现实本身更全面、更动人、更确切的一种图景。莫泊桑本人就是这样实践的。他善于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除粗糙和零散的现象,挑选最具特征的细节,凝练地表现比现实更具真实性的场景。这就是说,现实主义小说不等同于全部的真实,而是典型化和特征化的真实,“真实有时候就是像真的一样而已”。

莫泊桑的作品中还有一类题材被一直忽略,究竟是什么题材呢?

由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其作品中现实主义写作的部分,有时会忽视一些奇幻主题的作品。比如《奥尔拉》就是这种类型中的一篇代表作。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叙述者就是第一人称“我”,“我”始终感觉到周围有另一个“我”的存在,当我在花园里要摘一朵玫瑰花时,花朵不翼而飞,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把它摘走了;当“我”在夜间起来喝水时,忽然发现瓶子里的水被人喝了一半。总之,“我”觉得时时刻刻受到一个隐身人的压迫,而为了消灭这个隐身人,在疯狂中,“我”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家,希望把他困在房子里。这个叙述者“我”在日记中记录了种种奇异的经历和精神错乱的过程。

在《水上》这篇作品中,莫泊桑着力描写人物在夜间的无名恐怖心理,小说中出现了幻觉场景。在《他是谁》这篇小说中,莫泊桑描写了种种难以理解的细节,表现了一种怪诞的神秘主义氛围。这一类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在莫泊桑晚期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在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奇幻文学,神秘主义的倾向和奇幻怪诞的效果是这一流派的创作特征,莫泊桑应当也受到了这种创作倾向的影响。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晚期作品中奇异的氛围与他本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无关系。

莫泊桑年轻时便感染了梅毒,这种慢性疾病一点点侵蚀他的身体,直到无医可救。莫泊桑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比他的老师福楼拜更加悲观。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方面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沉浸于孤独,甚至还产生了一种妄想症,这也是因为家族的遗传因素:他的弟弟因疯癫而死亡。莫泊桑多方求治,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他甚至曾经尝试用手枪自杀,幸好他的仆人之前已将子弹退出。在那之后,他被送到精神医生布朗什的诊所,在那里度过了一年半失去清醒意识的痛苦时光,于1893年7月6日离开人世,此时,距离他43岁生日还有一个月。莫泊桑的文学生涯短暂却多产,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像一颗流星一样,坠入了文学生涯,我将如闪电一般飞出去。”

今天,我们探讨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时,可以确定地说他是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作家。他的三百余篇短篇小说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规模壮观的社会风俗画卷。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位“短篇小说之王”同时也是位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十年间,他出版了六部质量上乘的作品,尤其是《一生》和《漂亮朋友》,堪称杰作。短篇小说的创作是莫泊桑创作长篇小说的基础,他的长篇小说中,集中呈现了原本分散在短篇小说中的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也不能忽视他是一个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我们既要知道莫泊桑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也不要无视他作品中越来越浓烈的奇幻色彩,那种怪诞融入了他生命中的痛苦。

在这几节中,我们从莫泊桑最著名的作品《羊脂球》出发,全面了解了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写作艺术。我想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多重维度上认识作为普通人和作为作家的莫泊桑。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