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星期日
首页/人物传记/《杨业之死》辽景宗皇后萧燕燕传记

《杨业之死》辽景宗皇后萧燕燕传记

53 杨业之死萧太后善于统筹、识人用人、果断抉择等优点,在这次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老牌战将耶律沙等人未被重用,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因此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韩德威虽在西南战场上屡立大功,萧太后也试图在对宋战争中重用,但在平州作战时,韩德威对宋军手下留情,令萧太后大怒,以其不尽追杀,降诏诘责。同时诏令:“据城未降者,必尽掩杀,无使遁逃。”战争的残酷性就是如...

53 杨业之死

萧太后善于统筹、识人用人、果断抉择等优点,在这次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老牌战将耶律沙等人未被重用,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因此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韩德威虽在西南战场上屡立大功,萧太后也试图在对宋战争中重用,但在平州作战时,韩德威对宋军手下留情,令萧太后大怒,以其不尽追杀,降诏诘责。同时诏令:“据城未降者,必尽掩杀,无使遁逃。”战争的残酷性就是如此,萧太后深恐韩德威再犯当年韩匡嗣的毛病,于是迅速调整,诏令韩德威赴阙,而将更大的权力赋予耶律斜轸、萧挞凛,令他们统帅十万大军,向宋军的中路和西路发动全力反击。事实证明,对于辽军而言,萧太后这些调整是相当果断和正确的。

雍熙北伐中,宋朝西路军主帅为潘美、副帅为杨业,二人率大军先后收服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进展顺利。可是,东路军的大败,严重影响了中路和西路军。岐沟关大捷后,耶律休哥打算乘胜南下,直接打到黄河岸边。萧太后以整体战局的需要,没有同意耶律休哥,而是派出更多的辽军,支援耶律斜轸。宋中路和西路军的战局迅速发生逆转。

耶律斜轸首先在安定西打败贺令图的军队,追击到五台,宋军死者数万;接着攻陷蔚州,大败宋中路军,斩首两万余级,紧接着又在飞狐打败西路军潘美的援军。潘美一败,浑源、应州的宋军均弃城而逃。潘美与杨业一起,引兵护卫云、朔、寰、应四州的民众向南逃走。到朔州狼牙村时,听说契丹军已攻陷寰州,兵势甚盛。潘美便召集军中重要将领,商谈下一步该怎么办。

杨业指着军用地图,建议:“今敌军兵锋更盛,不是和他们对战之时。我方需领兵出大石路,并派人密告云州、朔州守将。等大军离代州时,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军则前往应州。契丹得知,必定出动全军来战。到时,即令朔州军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派遣千名弓箭手列于谷口,以骑兵在中路支援,则三州民众可以保全。”

杨业的这番话是十分合理的。可是,还没等潘美表态,监军王侁便口出恶言:“领数万精兵,却如此畏怯!”然后接着说:“大军只需趋雁门北川中,鼓行前往马邑。”

监军,相当于现在军队中的政委。鉴于其在军队中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宋太宗为了防治武将,强化了监军的监管权力,使其气焰常常凌驾于军中主帅。所以,王侁的话是有分量的。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也随声赞同。

杨业反对,称:“不可,如此必败。”

王侁见杨业不听自己的话,马上便给杨业上纲上线:“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

这一顶大帽子下来,杨业根本无法据理力争了,便说:“我杨业非贪生怕死之人,只是时机不利,出兵只会令我军受损。今君责备我杨业以不死,我当为诸公先行。”于是率领部下自大石路奔赴朔州。

此次出征,杨业心知凶多吉少,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我杨业是太原降将,死是分内的事情,而皇上没有杀我,反而命我为将帅,授我以兵柄。此次我纵敌不击,只是在等待时机,以立尺寸功劳报效国恩。如今诸君责备我杨业躲避敌军,我当先死。”

接着,杨业指着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说:“诸君在此处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翼支援。等我转战到此,便夹击敌军以救援。不然,无遗类矣。”说完,便率军出发。

耶律斜轸得知杨业率军前来,心中大喜,令萧挞凛在路上埋下伏兵,自己则率军迎战。两军随即打在一起,没过多长时间,耶律斜轸便假装败退。杨业此时别无选择,即便怀疑对方佯败,也只能冲锋陷阵。结果很自然便进入辽军埋伏圈。萧挞凛领兵而出,直取杨业,耶律斜轸也来个回马枪,重新杀向宋军。杨业大败,不得不撤退,来到狼牙村。

再说潘美与王侁,自杨业出兵后,他们起初还按照杨业的嘱咐,率领大军在陈谷口列下兵阵。不过,当杨家军与辽军展开大战时,王侁首先沉不住气了。他派人在高台上遥望,正好看到辽军佯败的情形。王侁以为辽军真的被打败了,生怕杨业独揽大功,于是急匆匆率军离开谷口,要与杨业争功。潘美想阻拦,但没能成功,便沿着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以观动静。随即得知杨业败,即指挥军兵撤退。

按照事先约定,杨业边战边退,到达陈家谷口。只是潘美、王侁均已离开,谷口看不到任何援兵。杨业因此大恸,再率部下与辽军力战。眼见得身边将士纷纷战死,自己也受伤数十处,杨业仍在浴血奋战,手刃数十百人。直到坐骑受到重伤,不能再前进,杨业才撤向林中隐蔽,可惜被乱箭射中,接着被辽将生擒,带到耶律斜轸帐中,三日后而死。

关于杨业之死,世人熟知的,是小说演义中杨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下的故事。

熊大木所著《杨家将演义》第十八回“呼延赞大战辽兵李陵碑杨业死节”中,将杨业之死主要归结为潘仁美公报私仇。说潘家与杨家有私仇,这次北伐为潘仁美创造了报仇的机会。他先以杨业拖延怠慢为名,想要将其斩首,被呼延赞阻拦;接着他又把呼延赞支开,在明知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强令杨业出兵,而且根本不出兵呼应,致使杨业孤军深入,血战后撞死在李陵碑下。书中对杨业之死的描述为:

时杨业与番兵鏖战不已,身上血映征袍。因登高而望,见四下皆是劲敌,乃长叹曰:“本欲立尺寸功以报国,不期竟至于此!吾之存亡未知,若使更被番人所擒,辱莫大焉。”视部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可速沿山走回,以报夭子。”众位曰:“将军为王事到此,吾辈安忍生还?”遂拥业走出胡原,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业自思曰:“汉李陵不忠于国,安用此为哉?”顾谓众军曰:“吾不能保汝等,此处是我报主之所,众人当自为计。”言罢,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可惜太原豪杰,今朝一命胡尘。静轩有诗叹曰:

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

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这是演义中的普遍说法,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不过,即便史料中,也是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无论在《辽史》还是《宋史》、《续资治通鉴》,杨业均是被生擒后三日而死。

不同的是,杨业被擒后的言行有所不同。

《宋史》记载:“(杨业)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辽史》记载:“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斜轸责曰:‘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初,继业在宋以骁勇闻,人号杨无敌,首建梗边之策。至狼牙村,心恶之,欲避不可得。既擒,三日死。”又称:杨业被擒后,由于箭伤发作和绝食,被擒三日而死。

《续资治通鉴》中写道:“业既被擒,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复何面目求活邪!’乃不食,三日而死。”接着,《续资治通鉴》赞誉其忠勇有智谋,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苦,故士卒乐为用。当他面临绝境之时,身边尚有百余人,他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无与我俱死!’众将士感泣,无一人离开,均战死沙场。

不管怎么说,杨业的忠义和英勇受到宋、辽两国的普遍敬重。

《辽史》中虽有“继业但称死罪而已”的说法,耶律斜轸还将杨业首级传示三军,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之后,耶律斜轸将杨业首级盛在匣子里进献朝廷;再往后,辽境中出现了供奉杨业的神庙,可以看出萧太后等辽朝统治者对杨业的态度。

宋太宗的反应自然更大。杨业之死,意味着宋朝的北伐彻底失败,但其忠勇则护卫了宋朝的颜面。宋太宗痛惜之余,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厚赐其家,录其子五人及贵子二人”。对于潘美、王侁、刘文裕则分别处罚:潘美削秩三级;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刘文裕被流放登州。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