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人物传记/葛洪《方法的继承和物的妙用》

葛洪《方法的继承和物的妙用》

三、方法的继承和物的妙用1.刺络放血法中国古代刺络放血疗法与西方的放血疗法是完全不同的。一则放血的位置不一样,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而西方的放血疗法是割破静脉,它源于古埃及,受益于古希腊的四体液平衡说。到公元1~2世纪,古罗马医师盖伦盛赞“放血疗法”可以排除那些过多而需要被平衡的体液以...

三、方法的继承和物的妙用

1.刺络放血法

中国古代刺络放血疗法与西方的放血疗法是完全不同的。一则放血的位置不一样,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而西方的放血疗法是割破静脉,它源于古埃及,受益于古希腊的四体液平衡说。到公元1~2世纪,古罗马医师盖伦盛赞“放血疗法”可以排除那些过多而需要被平衡的体液以稳定情绪、减缓心率、控制炎症。由于盖伦的热情与其权威性,“放血疗法”不仅在罗马帝国晚期成为广泛接受的“常规”治疗,更统治了整个西方古典医学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二则放血的量不一样,刺络放血疗法是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镇静等医疗作用;而西方的放血疗法是大量放血,从图3-9中可见放的血用碗接,足见其量之大。中国古代的刺络放血法到现代还在用于治疗咽喉急症、上呼吸道感染和中风初起且具有较高的疗效。而西方的放血疗法从其出现就伴随着质疑,这些质疑最终导致放血疗法演变为有严格适应证的现代治疗技术。

图3-9 西方放血疗法

中国古代刺络放血所使用的工具,最早为“砭石”。砭石,即能治病的石头,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秦汉时期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因为《黄帝内经》也首载“九针”之名。并对刺络放血疗法论述详细,其专用工具主要是九针中的锋针,有时也用铍针、鑱针、毫针等。东晋时期是刺络放血疗法平缓发展阶段,在刺络放血工具上并无突破。《肘后备急方》载曰:“以刀截手大指后爪中”,“以刀锋刺病人鼻”。《肘后备急方》以急救为第一要务,所用工具应简单易得、方便携带,书中所载刺络工具“刀”,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为锋针,即相当于现在的三棱针。但笔者认为《肘后备急方》中“刀”可能是砭石,因为砭石也可达到锋针的效果。再则,对于“针源于砭”一说,笔者曾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是“针砭时弊”“针石”而不是“砭针时弊”“石针”呢?因为砭(石)在针前(很多专著中的假设)!但笔者后来认为“针”在“砭(石)”前只是说明“针”的用途比“砭(石)”的用途更广、更有效果,才有这种表达,与涉及缫丝工艺的“络绎不绝”中的“络绎”的排列顺序相同,笔者认为从工序上看“绎”在“络”前,此成语严格上说应该是“绎络不绝”。其原因在于“绎”在古代字典中皆有解释,《说文解字》中“绎,抽丝也”,《方言》中“绎,理也。丝曰绎之”,《三苍》中“绎,抽也”。三本书中关于“绎”的解释其实都是一样的,即是缫丝时找绪头。关于“络”的解释,《广雅》释义为:“络,缠也。”络亦可解释为绕丝、绕纱的器具。络丝是指将缫车上脱下的生丝转络到籰子上,这一工艺就是当代纺纱技术的络筒工艺。显然“绎”在“络”前,但从工艺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上看,络比绎要重要和复杂,如果缫工在络和绎两种工序之间不停转换,则“络绎不绝”也是说得通的。中国古代刺络放血的部位在《肘后备急方》中有详细的记载:“以刀锋刺病人鼻”,“破尾尖”。“鼻”所指位置实为“素髎”穴,而“马尾尖”从动物取穴角度看则属于“长强”穴,均属于督脉穴。经临床验证,督脉刺络放血确有泄热、急救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所选择的刺络放血部位因其科学有效性而沿用至今,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督脉刺络放血亦较为常用。

《肘后备急方》关于此疗法的介绍有一个缺点,即书中认为出血则疗效好,尚未深入至出血量多少的问题,因为文中记载“血出者其全”,“无血难治,有血是候”,“血出,即止,立效”。而现代刺络放血出血量,一般根据放血部位、病人体质强弱以及病证特点而定。

2.艾叶的多用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图3-10)的干燥叶,是乡村比较常见的野草。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艾叶第一次被广泛使用记载的书籍是《肘后备急方》,据戴卫波、梅全喜统计,书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21首,分布在15篇中,占实际69篇的21.74%,可见葛洪较为重视运用艾叶治疗急症,这些方剂也代表艾叶在当时的使用情况。

图3-10 艾

(1)艾叶在内科方面的运用

《肘后备急方》认为,鬼击证为突发之病,表现为心腹疼痛突然发作,来势急猛。疼痛程度急剧欲死,并伴随有吐血、鼻出血等症状,迫切要求急救治疗。《肘后备急方》用艾叶治疗心腹痛。心腹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胆绞痛、胃肠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扭转、肠套叠、疝绞痛、急性精索炎、急性睾丸炎等疾患。现代医学表明,艾叶能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率,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度提高的情况下呈松弛作用,对心脏起减压作用。

(2)艾叶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在《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及时气、温病方》中含艾叶附方记载治疗季节性、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细菌性痢疾、瘟疫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艾叶含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艾条燃烧的烟雾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碱杆菌等化脓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制成的艾叶香烟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艾叶内服和烟熏对病毒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艾叶的水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也可消除急性传染病的发热、疼痛等症状。艾叶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3)艾叶在治疗神经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着癫痫、中风后偏瘫、面瘫等神经性疾病的艾叶治疗方法。

在《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发癫狂病方》载:“《斗门方》治癫痫,用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数灸之。”癫痫是指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世界上有很多名人都被癫痫所困扰,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罗马共和国执政和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法兰西的圣女贞德、英国的著名诗人拜伦、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英国的著名作家狄更斯、诺贝尔奖的创立者诺贝尔等等。

《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载:“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斗许,丸之,内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著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若口僻者:衔奏灸口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丸,右灸左也。又有灸口法在此后也。”中风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可能即为中风后偏瘫,而口僻者即为面瘫,也即面神经麻痹症。

《肘后备急方》对治疗癫痫、中风后偏瘫、面瘫等神经性疾病的办法是艾灸。艾灸是利用艾火的热力透入选定穴位的肌肤,以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确切的疗效,艾灸天窗、百会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研究显示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起到改善脑循环,加速中风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艾灸还能使组织血细胞供血、供氧明显提高,促进微循环,有防止缺氧和延缓休克的作用。现代临床运用艾灸治疗面瘫,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4)艾叶在外科方面的使用

首先,《肘后备急方》中首创豆豉灸于治疗背部痈肿(图3-11)。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相传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明代开国将领徐达都是死于此病。甚至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宋江也曾得过此病,只不过最终被安道全医好了。而所谓豆豉灸乃是豆豉敷伤口附近,伤口处不敷,用布包扎好豆豉,后用艾灸之。在《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载:“《千金方》治发背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泥,可肿处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烈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分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中汁出,即瘥。”豆豉由黄豆、青蒿、桑叶、藿香、佩兰、苏叶、麻黄等共同发酵而来,有疏风、清热、解表之性,具有较强的透发力,加之艾灸的消瘀散结之功,对痈肿脓未成者,灸治可促其消散;对于已成脓者,灸治可促进脓液吸收或脓熟破溃,并能促进疮口愈合。豆豉灸即是一种隔物灸,又称间接灸,它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此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都属于隔物灸。葛洪的隔物灸在灸法史上实现了一大创举,奠定了中国古代隔物灸法的基础。

图3-11 背部痈肿

其次,《肘后备急方》用艾治疗疥癣。在《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瘑癣疥漆疮诸恶疮方》中载:“《王氏博济》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于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何首乌具有补益精血的功效,艾叶临床用于皮炎、湿疹、皮肤溃疡等皮肤病治疗,并且药理研究表明艾叶煎剂具有显著的抗皮癣真菌作用。两药合用起到显著的止痛生肌的作用,治疗疥癣疗效显著。现在民间还有很多老人将艾叶煎煮成浓汁倒入澡盆中,给小孩洗澡用于治瘙痒。

再次,《肘后备急方》用艾酒治疗白癞(图3-12)。在《肘后备急方》卷五《治卒得癞皮毛变黑方》载:“疗白癞。艾干茎,浓煮,以汁渍曲作酒,常饮使醺醺。姚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取艾干茎,煎煮取浓汁,以此汁浸泡曲作酒,经常饮服至微醉,姚氏方与本方相同。该方将艾做成酒剂,这是艾叶制成酒剂的最早记载,其主要成分为艾叶挥发油。白癞为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因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或因接触传染而发。本证相当于结核性麻风。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艾叶油口服治疗麻风病15例,疗效显著,其中治疗结核性5例,有效率达80%。

图3-12 白癞

白癞(结核性麻风)主要为浅色或者淡红色斑疹,全身多处可发,常一两块,边缘整齐、清楚、有浅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为很重要的特征。若后期形成的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

最后,《肘后备急方》用艾烟调水清洗火眼(图3-13)。在《肘后备急方》卷六《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载:“《斗门方》治火眼。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候烟上碗成煤,取下,用温水调化,洗火眼,即瘥。更入黄连,甚妙。”该方收集艾燃烧后的烟灰,其主要为挥发油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显示对火眼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图3-13火眼

火眼为病原体侵犯结膜后,引起眼球结膜和眼睑结膜充血,分泌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水肿等,严重者出现结膜下出血,即为眼结膜炎。

除了以上治疗外,《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的服用浓艾汁可让不小心吞入肚中的钱币顺利地排出体外,用艾灸蛇尾可驱赶入人口部分的蛇,艾心与蜀葵花、石榴花捣汁外涂治蝎螫人伤等都未得到现代科学的印证,反而有的还有害,如用艾灸蛇尾不但不能驱蛇还有可能激怒蛇往深处爬,所以对待有些方子还是需要谨慎。

3.解酒的方法

传说酒本是人类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后为人所僭越使用,于是古今中外醉酒成为常见的事情,甚至北方的人们都以喝酒来御寒。两晋时期玄学盛行,纵情于酒杯中的人数不胜数。因酒致病、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必然引起当时世人的关注。现代医学认识到醉酒伤身的原因是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在肝脏内两次代谢(代谢的酶的缺乏)不及时,而累积过多的乙醛,从而产生一系列酒精中毒反应。进入体内的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而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伤。《肘后备急方》中有解酒方16方,其中葛洪、杨用道(金代)所记各有8方。这16方剂体现了简便实用的特点,其中葛花、葛根、鸡蛋清解酒极具现实意义。

(1)预防醉酒的方法

《肘后备急方》:“欲使难醉,醉则不损人方:捣柏子仁,麻子仁各二合,一服之,乃以饮酒多二倍。”此方后来被收载于《太平圣惠方》,后人改进了服用方法,改为煎药后温服。引:“捣筛为散,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可见此方并没有太大作用。但《肘后备急方》有一方极为有用:“又方:葛花,并小豆花子,末为散,服三二匕。又时进葛根饮,枇杷叶饮,并以杂者干蒲,麻子等。皆使饮,而不病患,胡麻亦煞酒,先食盐一匕,后则饮酒,亦倍。”此方中葛花及葛根汁、鸡蛋清的解酒功效甚佳,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葛根具有防醉酒、治醉酒和对抗酒精性肝损伤等作用。

(2)解酒毒的方法

酒醉之后,轻者伤身败体,重则危及性命。《肘后备急方》中治疗酒毒共有11方,其中涉及的解酒毒的药物主要为生竹皮、龙骨(图3-14)、大麻子+黄檗、鸡蛋+苦酒、蔓青菜、生葛根汁、菊花、柑皮、菘菜子、豆豉+葱白。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两晋时期并没有医药学家对这些药物的解酒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肘后备急方》中治疗酒醉引起的病症多体现了简、便、廉的特点,组方简单,药物廉价易得,可以用于山区野居贫困之家。为后世对解酒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依据。

图3-14 龙骨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促进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兴奋作用。

4.香佩法的使用

香佩法是将芳香药末装在特制囊状布袋或绸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等处,或装入贴身衣袋内,以外用达内治的一种疗法。《肘后备急方》中多处涉及香囊及药枕等剂型的药物组成、用法、适应证等的记载,其使用简便,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肘后备急方》疗法的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葛洪用药的“简、便、廉”的特点。《肘后备急方》对后世香佩法的发展及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中治疗“人喜魇及恶梦者”有些迷信色彩,如“用纯红色的一尺见方毛毡枕于头下”等就属迷信,葛洪认为梦魇是鬼作祟,用正红色祛邪。这一解释影响民间近1800多年,即民间所谓“鬼压床”之说。“鬼压床”一般发生在午休和晚间睡眠时。其实,这种情形跟鬼怪根本无关,在医学上有一个正规的学名:睡眠瘫痪症。睡眠瘫痪症通常发生在刚入睡或是将醒未醒时,患者觉得自己已醒过来,可以听见周遭的声音及看到周围的影像,但是身体却动弹不得,也发不出声音来,有时还会合并有幻觉。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会觉得恐慌,所幸这种情形多半在几分钟内会自己慢慢地或突然地恢复肢体的动作。因为在发作当时的恐慌感觉,很多人在醒来之后会觉得害怕,而且认为是被什么不明物体压制所造成,所以才会有“鬼压床”的说法。有资料显示超过50%的人体验过“睡眠瘫痪症”。科学家已经确定此种症状与生活压力有关,多发于青少年和工作压力较大的人。此类人群通常生活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失眠以及焦虑,这些因素都是可能造成睡眠瘫痪症的原因。但《肘后备急方》中有些方子是可取的。一方为“带雄黄,男左女右(笔者注:这属迷信)”;一方为“用真(纯)麝香一子(块)于头边”。“辟魇寐方”中治法一为“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一为“作犀角枕佳,以青木香内枕中,并带”。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体内外均有杀虫作用,雄黄水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人体结核杆菌、变形杆菌、绿脓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雄黄吸收后对神经有镇痉、止痛作用,这就是葛洪采用香佩法用它治疗梦魇的原因。但是由于雄黄对细胞有腐蚀作用,因此现在很少用在香佩法中。麝香是麝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也是一种药材,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麝香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此外,麝香可用于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这也是葛洪采用香佩法用它治疗梦魇的原因。犀角、青木香由于具有寒性,有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梦魇。

《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为载有各种防治传染病方药的专篇,其用药途径丰富多样,除内服外,还有鼻吸、佩戴、悬挂等香佩法,虽然其药物很多作用有限或无效,但其方法却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其中关于晕车、晕船、虫入耳的治疗还是十分有意义的,《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尸注鬼注方第七中载有治疗舟车眩晕“女子小儿多注车、注船,心闷,头痛,吐,有此尔者,宜辟方”,“车前子、车下李根皮、石长生、徐长卿各数两分等。粗捣,作方囊贮半合,系衣带及头”。《肘后备急方》卷六治耳为百虫杂物所入方第四十八以“熬胡麻,以葛囊贮,枕之,虫闻香则自出”治“蚰蜒入耳”。

5.美容方剂

《肘后备急方》是现存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早载录中医美容方剂的医籍,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肘后备急方》的中医美容方剂以外治法和取象类比为主要特征。外治法被葛洪广泛应用于美容药物在外用时局部皮肤可直接吸收,疗效也迅速。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美容实践。而葛洪的取象比类是取药物色白之象比类人面色,认为使用此类药物后其色白之象就会转移到人体,因而能起到美白的功效。显然这一特点是有误的。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面皰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第五十二利用可及的原料制作美容方剂,突显实用性。

首先,它善于利用动物制药。《肘后备急方》中不少美容方用猪脂、糜脂、羊脂、狗脂、羊胆、猪胰等。如“疗人面体黎黑,又方:芜菁子(图3-15)二两,杏仁一两,并捣,破栝蒌(笔者注:栝蒌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痹肋痛,大便燥结等症),去子囊,猪胰五具,淳酒和,夜傅(笔者注:夜晚敷面)之。寒月以为手面膏”,“令面白如玉色方:羊脂,狗脂各一升,白芷(图3-16)半升,甘草(图3-17)一尺,半夏(图3-18)半两,乌喙(图3-19)十四枚,合煎,以白器(笔者注:白色的器皿,这里有迷信的嫌疑)成,涂面,二十日即变,兄弟不相识,何况余人乎?”此外,用白蜜涂面,治雀斑,涂毛孔治白秃落发;用牛髓治面黑皮皱;以乳汁涂肤毛,滋润皮肤及毛发;鸡子白(笔者注:鸡蛋清)作面膜治面皱黑斑,这些方法确实有效,直到现在仍广为应用。

图3-15 芜菁子

芜菁子具有养肝明目、行气利水、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青盲目暗、黄疸便结、小便不利、症积、疮疽、面。

图3-16 白芷

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图3-17 甘草

甘草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图3-18 半夏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图3-19 乌喙

中药附子的别称。以其块茎形似得名。

其次,它善用矿物药。矿物药药性猛烈,偏温或偏寒,有毒,具有杀虫解毒、祛邪辟瘟等功效。书中有不少美容方采用矿物药,如对于面生皰疮、酒渣鼻、头面疬疡、面,常用黄矾石、石灰、硫磺、朱丹、铅丹、水银、珍珠、朱砂等。如“疗人头面患疬疡方:雄黄、硫黄、矾石,末,猪脂和涂之。”这些组方以现代科技水平衡量,用铅、汞等都已过量,是不可行的。

最后,它善用芳香药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暗生黑斑,而芳香类药物具有走窜之性,能开窍、通经络,使血气通行,荣卫和畅。如书中“疗人面无光润,黑及皱”,采用细辛、辛夷、川芍、白芷等芳香药,配以葳蕤、黄芪、山药、白附子、瓜萎、木兰皮、猪脂作面脂敷面,通过祛风活血,润肤解毒止痒,使面容光润。再如“令人香方: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藁本分等,蜜丸为丸,但旦服三丸,暮服四丸,二十日足下悉香,云大神验”。

6.对失眠的治疗

《肘后备急方》将失眠分为产后失眠和虚劳失眠两种,对这两种失眠提出了针对性治疗方案,很有现实意义。

在《肘后备急方》治妇人胎产诸病方第六十九中,录有“葛氏治产后虚烦不得眠者方”一首,“枳实、芍药分等,并炙之,末服方寸匕,日三”。葛洪治方所论“不得眠”前有“虚烦”二字,可见葛洪所治产后失眠并非单纯之不寐,而是情志不宁与睡眠不安并见之症,或者虚烦之苦甚于不寐。这一病症可见于当今的产后抑郁症。按照现代中医学观点,产后抑郁症,多由于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或平素心情不畅,肝气郁结所致。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体力耗损,可使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因剖腹产手术过程中损伤经脉气血,乃至气滞血瘀,清窍不通;而素有情志内伤,也可因生产而致使气机郁结更甚,肝失条达。凡此三者,皆可形成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之共同病理基础。使神窍失养,阴阳不接,乃成情绪不宁、睡眠不安之抑郁症。

葛洪治疗产后失眠仅用枳实、芍药两味中药。枳实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芍药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葛洪用此两味中药,照顾到了产后妇人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的病机。两药均炙用,当是考虑患者产后气虚多不耐寒凉,即所谓产后无热,故不生用以免流弊。

虚劳所致失眠多为气血亏虚、精髓不足所致。或心胆气虚、或心脾血虚、或肝血不足、或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或心肾不交。一般起病缓,病势轻,病程反复,但可渐进发展为顽固性失眠。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外治法——以新布熨目配合蒸大豆制成药枕治疗虚劳失眠。《肘后备急方》卷四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中录有“治卒连时不得眠方”,云:“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这是说,傍晚时,用新布在火上炙热,以热布熨眼睛,并取大豆蒸热,装入布袋内作枕,枕冷后再换热豆,终夜经常枕热豆,即可很快痊愈。葛洪方中新布所用何种材质,暂不可知。李时珍《本草纲目·布》有载:“布有麻布、丝布、木绵布……新麻布,能逐瘀血,妇人血闭腹痛、产后血痛。”并根据不同布料的颜色,罗列了相关的功效,这可能和所用染料的功效有关,如青布“和脂涂之,与蓝靛同功”。方中大豆,应为黑豆。《本草纲目》曰:“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本草纲目·大豆》附方中载:“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秘方也,肥人不可服之(《延年秘录》)。”《延年秘录》作者为东晋学者、养生学家张湛,著有《养生要集》10卷、《延年秘录》12卷,均佚,但其撰《列子注》对后世影响甚大。张湛所处年代与葛洪相近,养生思想也主要为道家观点。推想葛洪用大豆外治虚劳,也是由于其功利卓著之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