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人物传记/葛洪《葛洪的师友》

葛洪《葛洪的师友》

三、葛洪的师友1.葛洪的师承葛洪从小好学,素性寡欲,无所爱玩;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不爱交游。十六岁时,读《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儒家经典,“以儒学知名”。但是贪求博览群书,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而著述时还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就是说,葛洪不像东汉时专门的经师聚徒讲学,传授经义。《抱朴子·外篇》代表他...

三、葛洪的师友

1.葛洪的师承

葛洪从小好学,素性寡欲,无所爱玩;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不爱交游。十六岁时,读《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儒家经典,“以儒学知名”。但是贪求博览群书,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而著述时还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就是说,葛洪不像东汉时专门的经师聚徒讲学,传授经义。《抱朴子·外篇》代表他早期的儒家思想,其中混杂着一些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抱朴子·外篇·百家》有“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同时指出“子书为增深之川流”,即儒家经典为“正经”,“正经”之外,还要有子书百家的学说为补充。可见,早期葛洪师孔孟之道。

葛洪在学习孔孟之道的同时,亦在研习江东金丹道。《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二引《抱朴子》佚文:“郑君……太安元年,知李辰(张昌)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从“莫所知之”说明太安元年即302年,葛洪19岁,郑隐(?~302年)东投霍山与葛洪分别,即葛洪跟随郑隐学道的结束年份。可见葛洪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也在修道。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孔孟之道不信乱力怪神,而道教则信仰神仙方术。两者共存于葛洪一身是由时代的生存意识决定的。这种生存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来自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也受道教《太平经》(图1-7)的影响。《太平经》将天地看成父母,信道者要想修炼,就应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更多的生存机会存在于太平环境中,而太平环境的获得,需要人对天地父母抱有一份虔诚的孝敬之心。正基于此,葛洪对修道者提出了要求,要求修道者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为道应先立功德,即所谓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图1-7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中国最早的道教经典,东汉道教太平道的典籍,170卷,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200年)。《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东汉至唐代,《太平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构成道经“三洞四辅”中的太平部,辑入历代道藏,宋代以后逐渐为人淡忘。《太平经》详细记载几位修道师徒的对答,内容主张学仙修道,辅佐君王,行善积德,调和阴阳,教授“守一”冥想、服食符文等道术,综合各种道教观念与神仙方术,以治病袪邪,开创了更有系统的神仙理论,成为后世道教思想的基础之一。

葛洪其后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明本》中强调“道”是根本,“儒”是末节。可见,其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向。从此,葛洪全身心地求仙问道,即使朝廷征召也再三推辞。这一转向的根本原因,还是时势动荡不定、仕途不顺、官场腐败导致其无心仕途,正是“哀莫大于心死”。从此,葛洪消极避世,舍儒入道。

2.葛洪的朋友

葛洪早年就自号“抱朴子”,“抱朴”源于《道德经》中“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素”是指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是指没有加工的原木,而“见素抱朴”是指无为而治。葛洪自号“抱朴子”,是因为他不喜两晋时的奢华之风尚,而对墨子“节用”“节葬”的观点表示赞许。在待人处世上,因其“抱朴”之个性,他认为因知人不易,世上那些浮泛浅薄的交往,面合而心不合,这样的交情没有益处而只有坏处。所以,他与朋友结交要审慎观察,详细了解后才决定是否来往。不轻交不义之友,泰然自处,完全有异于时人交往“游不择类”和“交游过差”的特点。葛洪理想中的朋友是:正直诚信,见闻广博,能补正过失指斥谬误,活着的时候不乞请对方打通关节,死的时候没有托付的私事,从始至终完全相合,无论天旱地热都不会改变。

葛洪结交的朋友中,郭文(?~?年)是著名隐士,嵇含(263~306年)是《南方草木状》的作者,干宝(?~351年)是《晋记》与《搜神记》的作者,邓岳(?~?年)对发展广东地方的工商冶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一带)人。从小忘情于山水,崇尚隐居。十三岁时,经常到山林里游玩,过了十天八天还不回家。父母死后,郭文服丧完毕,不娶妻,辞别家乡,去游览名山,登上了华阴的悬崖,观览石室中的石函。洛阳沦陷后,郭文就挑着担子走进吴兴余杭大辟山里深谷无人的地方,用木头靠着树,把茅苫覆盖在上面就住进去了,也没有墙壁遮蔽。当时猛兽作恶,进入房子里害人,但是郭文独自住了十多年,最终也没有遭受灾祸。他经常是穿着粗陋的裘衣和葛布头巾,不喝酒不吃肉,按距离挖开沟播种豆和麦,采摘竹叶和树木的果实,换回一些盐供给自己。有的人用低贱的价格换他的东西,他也马上给了别人。后来人们知道他是郭文,就不再贱买他的东西。郭文有了余粮,总是拿来救济没有饭吃的人。有人送东西给他,他只拿那些粗劣的,以示不违逆别人的好意。有猛兽在草屋旁边咬死了大母鹿,郭文把这一情况告诉别人,人们拿去卖了,分给郭文钱。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自己就会卖了死鹿。我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不需要钱的缘故。”人们听了,都感叹不已。曾经有猛兽对着郭文张开大口,郭文看见它的口中横着一根骨头,就把手探进去拿了出来,第二天清晨猛兽把一只鹿送到郭文的屋前。猎人有时候到他那里寄宿,他连夜给猎人挑水用,脸上也没有厌倦的神色。

余杭令顾飏(?~?年)和葛洪一起拜访郭文,把他带了回来。顾飏因为郭文在山中行走有时需要皮衣,就赠给他一套皮裤褶,郭文不接受,辞别回到山中。顾飏派人把衣服放在郭文的屋子里就离开了,郭文也不再说话,皮衣竟至于烂在了屋里,郭文始终也没有穿。

当时权臣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派人去接他,郭文不肯乘坐车船,挑着担子步行。来到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于是朝廷官员全都来拜访,郭文自顾蹲坐在那儿,旁若无人。东晋名将温峤(288~329年)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六亲相娱,先生舍弃了他们,怎么还很快乐?”郭文说:“本来准备学道,没想到遭逢时世混乱,欲归无路,所以就来了。”温峤又问道:“人饿了就想吃饭,成年后就想妻室,这本是自然之性,先生为什么偏偏没有七情六欲呢?”郭文说:“七情六欲是因为想念才会产生,我不想,所以没有。”温峤继续问道:“先生独自处在深山里,如果患病死去,就会被乌鸦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藏埋地下也被蝼蚁吃掉,又有什么两样呢!”温峤接着又问道:“猛兽害人,这是人所害怕的,先生难道不怕吗?”郭文说:“如果人没有害猛兽的想法,那么猛兽也不会害人。”温峤又问道:“如果时世不安宁,自己无法安身。现在准备让先生匡救时世,怎么样?”郭文说:“山林草野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时世!”王导曾经聚集众位宾客,各种乐器同时奏起,试探着让人叫来郭文。郭文眼光直视,不转过来看别的人,走过华丽的厅堂就像行走在山林野外一样。当时在座的人全都说了一些富有深意的精妙言论,郭文总是说不能领悟别人对他说的话。他天性宏远,没有人能够窥知其门径。温骄曾经称扬说:“郭文有贤人的性情,但是没有贤人的才干,是仅次于柳下惠(前720~前621年)、梁鲭一类的人物吧!”永昌年间,流行瘟疫,郭文的病情也很严重。王导送来药品,郭文说:“命在天,不在药。是长命还是短命,这是时运。”

郭文在王导的西园里住了7年,不曾走出过。有一天他忽然请求返回山里,王导不允许。后来郭文逃回临安,在山中构筑草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至县里安置。到了苏峻(?~328年)反叛时,攻克了余杭,但是临安偏能保全,人们都对郭文表示惊异,认为他能够预知玄机。自此以后,郭文就不再说话,仅伸出手指指点点,表示他的意思。郭文病得很重,就请求返回山里,打算躺在石头上,死后尸体就安放在那里,不让人殡葬,万宠不许。郭文绝食了二十多天,也不消瘦。万宠问道:“先生还能活多少天?”郭文伸出手掌扬了三次,果然在十五天后去世。万宠在郭文居住的地方安葬并且祭祀他,葛洪、庾阐都给他作传记,赞颂他的情操。

嵇含,字君道,自号亳丘子,出生于河南巩义鲁庄,墓也在鲁庄。他是“竹林七贤”之核心人物嵇康(224~263年)的后代,嵇康的儿子嵇绍(253~304年)是嵇含的叔父兼养父。因为大臣嵇绍护驾有功,又是血染沙场的烈士,其后人嵇含先是被晋惠帝提拔任用为中书侍郎,永兴三年(304年),迁升为振武将军、襄城太守,随后又被举为广州刺史。在前往广州就任途中被人杀害。嵇含得以留名青史,不在其官位与武功,而是因为他戎马倥偬之中撰著了《南方草木状》一书,草木一束,孤篇横绝,由此被誉为“中国民族植物学的开山”。

花雕是绍兴酒的代名词,又名女儿酒、女儿红,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花雕嫁女则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地方风情。嵇含即是记录花雕的第一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详录:“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侯冬陂池竭时,寘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其意是南方人生下女儿到几岁时,便开始大量酿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干枯时,将盛酒的坛子封好口,埋于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积水满池塘时,也不挖出来。只有当女儿出嫁时,才将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来,用来招待双方的客人,它的口味是极好的。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录的是最能代表绍兴风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实。由于这种酒储存的包装物是经雕刻绘画过的酒坛,故称“花雕”。花雕其实应该说是“雕花的老酒”或“雕花酒”,只是因为古人喜欢将谓语动词后置的缘故,所以“花雕”的称呼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花雕酒成了女儿出嫁宴飨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也盛载着嵇含留给国人的一种深情和一种心愿。

干宝,字令升,祖籍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迁居海宁盐官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统(?~?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官至奋武将军,封都亭侯。父亲干莹(?~?年)亦是东吴官员,官至丹阳县丞。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借才气受到朝廷的征召授职,担任佐著作郎。建兴三年(315年),干宝因参与平定杜弢之乱有功,朝廷赏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据史料记载,自晋惠帝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当时是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远流传后世。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顺应天命,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应设置史官,诏令佐著作郎干宝等逐步撰写集录。”晋元帝司马睿采纳此建议。于是,干宝开始负责国史的撰写。当时干宝因家庭贫困,请求出任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令,后改任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

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干宝担任其司徒右长史,后升任散骑常侍。著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53年,共20卷,进献朝廷。该书简略明了,直书史实,又能做到语气委婉,人们都称赞干宝是位好史官。干宝的《搜神记》,这一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329年),服阕回朝。永和元年(345年),干宝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天,干宝去世,葬于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邓岳,后改名邓岱,字伯山,陈郡(今安徽合肥一带)人,东晋著名将领。邓岳年少就有将帅之才,起初担任权臣和军阀王敦(266~324年)的参军(相当于今天的军事参谋),后改任从事中郎(帝王的近侍官)、西阳郡(今湖北黄冈东)太守。王敦、王含(?~324年,为王敦兄)反叛时,邓岳曾率军跟随王含一起进攻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含兵败身死后,邓岳投奔蛮王向蚕,可见其已隐遁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后来遇到朝廷大赦,邓岳出来请罪。过了几年,司徒王导才任命邓岳为从事中郎,后来再度担任西阳郡太守。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东晋将领导苏峻(?~328年)起兵反叛朝廷,平南将军温峤(288~329年)派遣邓岳与督护(晋代行政官员下设军职督护,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政委)王愆期(?~?年)、鄱阳郡(今江西鄱阳一带)太守纪睦(?~?年)等率领水军平乱。苏峻之乱平定后,邓岳再次回到西阳郡任上。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东晋叛将郭默(?~330年)杀死上司刘胤(281~330年),企图割据,大司马陶侃(259~334年)派邓岳率领西阳郡兵众征讨郭默。郭默平定后,邓岳升任督交、广二州军事,建武将军,兼任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因前后功勋,赐封爵位为宜城县伯。至此,邓岳在广州苦心经营,发展岭南经济。

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邓岳派兵攻打夜郎,取得胜利,加任督宁州军事,进号征虏将军,升任平南将军。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邓岳率军攻打成汉政权。邓岳死后,其子邓遐(?~?年)袭爵。

葛洪的朋友除郭文为隐士外,其他都是官宦,这说明葛洪虽然逃避政治但并不是不关心政治,他一直与这些朋友们交往,可能是借交往过程中的思想交流去影响朋友们,希望朋友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政治理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