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葛洪的游历》
四、葛洪的游历
1.葛洪的行踪
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葛洪十三岁,丧父,举家从其父任上邵陵(今湖南新化一带)迁回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从此家道中落。此后三年葛洪守孝家中,不得不亲自耕田种地,辛勤劳动,过起自食其力的生活。由于战火,葛洪家原来的藏书全部被焚毁,致使少年葛洪无书可读。葛洪并不气馁,背着行李步行至远方借书来读。借书之艰辛,受尽人间冷暖,但这并不影响葛洪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葛洪白天砍柴换钱购买笔墨纸砚,晚上抄写借来的书。因为想节约纸张,字抄得密密麻麻,只有他一人能认清所写内容。虽然此时在政治上缺乏强有力的家庭背景支持,但他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取功名。此时,葛洪的诗赋杂文可以说在当时学界还是小有名气的。
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葛洪十六岁时,开始在家学习儒学,由于家贫没有机会寻访师友,但他对杂书兴趣很浓。对于河图洛书以及谶讳一类的书,他仅仅翻阅而已,对于道教的“星书”“算术”“九宫”“三棋”“飞符”一类的东西,他也不是太喜欢。后来他虽学了“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但也是知其大概,并不想研读。后来他的兴趣又转到“诸子之书”,最为欣赏的还是《道德经》。
早在其十七岁(300年)到十九岁(302年)之间,葛洪可能跟随郑隐在马迹山学习《金丹道》。因为《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二引《抱朴子》佚文有:“郑君……太安元年,知李辰(张昌)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晋惠帝太安元年即302年,江南发生战乱,郑隐东投霍山(一说“东投霍山”指郑隐死于霍山)与葛洪分别,即是葛洪跟随郑隐学道的结束年份。随后葛洪身居扬州。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因石冰(?~?年)作乱,攻打扬州,葛洪受义军大都督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募集数百人,加入讨伐石冰的队伍,成为平叛的一支力量,平叛后因功封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名号的人物。第一位出任伏波将军的是汉武帝(前156~前87年)时平定南越的路博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马革裹尸”的马援(前14~49年),此二人是货真价实的“降伏波涛”的伏波将军。东汉末年以后的“伏波将军”的称号已是随便封赏,葛洪因一次小胜而获大都督(非政府)加封的“伏波将军”,又弃之不顾,说明其含金量在当时其实并不高,并不能因此说明葛洪的军事才能有多高。但是葛洪的治军才能和个人品德还是值得称赞的。从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叙》中可知,葛洪招募数百人的小部队和其他地方豪强组织的部队一起平定石冰之乱,破城之后,敌人故意将财物堆集在一起,引诱各路人马抢劫,其他部队的将领纵容兵士抢劫财物,但葛洪对自己部队下令兵士不许离队加入抢劫,离队者就地斩杀。果然,有一队敌人埋伏着,等各路人马阵形大乱之时开打,结果各路人马无心恋战被打得大败。正在生死存亡之时,葛洪的部队阵形严整,力挽狂澜,打败叛军。另外,上级给各支部队将领的赏赐,其他将领们都送回家中,唯葛洪将赏赐赐给将士,只给自己留了十匹帛,又买酒买肉赏军。正所谓“财去人聚,财聚人去”,这明显是儒家思想熏陶后的表现。
平叛之后,葛洪投戈释甲,“了不论战功”说明葛洪并没有被政府录用。永兴元年(304年)的春夏之交,时年葛洪二十二岁,葛洪想去洛阳搜求异书,刚过长江,因逢战乱,中途受阻。永兴二年(305年),葛洪二十三岁,又正逢陈敏反于江东,归途隔塞。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无奈,葛洪只好自此至永嘉元年(307年,葛洪二十五岁),盘旋于战乱之间“静土”,先后游历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襄州(今湖北襄阳一带)、江州(今九江一带)、广州(今广东广州一带)。可能葛洪在荆襄一带遇到老友嵇含,嵇含当时被朝廷任命为广州刺史,并邀请葛洪做他的参军。出于避乱的目的,葛洪答应了嵇含之请,并担任先遣工作,不料嵇含还未与葛洪在广州会合,就被仇人暗杀,葛洪遂停广州数年。这些年里,他深深感到荣位势利,“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葛洪三十二岁返故里,闲居。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葛洪三十三岁,当时还是丞相的晋元帝辟葛洪为府掾,赐爵关内侯,他勉强接受。随后,估计不久后就离职。
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葛洪四十四岁,因生活所迫,逢司徒王导(276~339年)召补他做州主簿(史官),乃受职。很快任职司徒掾,又迁咨议参军。大约四十五岁或稍后,干宝推荐其任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坚决不受。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四十八岁,听说交趾(今越南)盛产丹砂,请为句漏(今广西北流一带)令。晋成帝以为葛洪资历高,以句漏令阶品低为由,没有批准。但葛洪再奏:“非欲为荣,以有丹耳。”成帝才放行。至广州后,为刺史邓岳强留,乃止于罗浮山,居留数年,从事炼丹,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一日,葛洪突然写信给邓岳,说自己要远行寻师和药,邓岳觉得很奇怪便立刻去罗浮山看葛洪,去时已晚,葛洪已死,时年六十一岁。
根据以上材料将葛洪一生的行踪图描绘见图1-8。
图1-8 葛洪一生行踪图
2.葛洪在湖北
葛洪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影响巨大,他被后世视为神仙,受到道众的香火供奉。凡有深山老林的地方几乎都留下葛洪炼丹的传说,其炼丹遗迹也远远超出他一生的踪迹。也许大多所谓遗迹都是后人附会,但足以说明葛洪的影响力和民众对他的热爱程度。
葛洪在湖北也受到道众的顶礼膜拜,在湖北以葛洪命名的山就有赤壁的葛仙山、当阳的葛道山、鄂州的葛山。其中尤以赤壁的葛仙山为葛洪在湖北的遗迹最为可信。因为葛仙山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人李吉甫(758~814年)的《元和郡县图志》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中有:“唐年县(西北至州六百三里),本汉沙羡县地,天宝二年分置唐年县。葛仙山,在县北六十里。”据考证,唐年县属今赤壁境内,而葛仙山则在今赤壁市官塘驿镇中坪村境内。但《元和郡县图志》中并没有说明“葛仙山”之得名因由,从唐以后围绕此类山的传说来看,估计与二葛有关。此后的地理典籍,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和南宋王象之(1163~1230年)《舆地纪胜》中没有葛仙山的记载,但在《舆地纪胜》卷六十七《鄂州·仙释类》中有:“葛仙翁,今鄂人祀三神,或云伏波将军即葛洪也。”而南宋时鄂州所辖今赤壁、嘉鱼、崇阳等县。联系以上两则材料以及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叙》中游于荆襄的记录可断定(仅从文献材料),赤壁葛仙山是葛洪之遗迹所在。
葛道山,即今宜昌的磨基山。磨基山原名孤山。据传东晋时期,孤山便是葛洪炼丹、郭璞(276~324年)结庐、袁崧(?~401年)揽胜之处,明代志书中曾被称为葛道山和郭道山。可见,明代宜昌当地志书为了增加当地的知名度,附会葛洪、郭璞之声名,企图在书中对孤山改名,但并没有得到民间认可,反倒是民间所用磨基山之名盛行,足见其附会之意。
鄂州之葛山的葛洪崇拜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李锦源(?~?年)在山上修建葛山宫以纪念葛洪。葛山现有葛洪观,历史上屡经毁建,为葛山主体道教宫观建筑。其余还有慈航殿、葛山寺、清峰阁等寺庙,并续历代香火不衰。故此,清代《武昌县志》如此记载:“葛山,在县南十里,相传葛洪炼丹处,山东南有石洞,箕踞之迹宛然,山阴名夕阳红,有琴床石数块,有洗药池,山巅有石如斗,凿而旋生,上有葛仙寺……”可见,附会之意亦盛。
此外,据传与葛洪有关的湖北境内的山则数不胜数。葛洪在赤壁的遗迹首在荆泉丫髻峰,今雪峰山一带,雪峰山上有葛仙祠和雪峰寺,声闻遐迩。据传东晋著名道人葛洪曾偕家人在此山结庐炼丹,为纪念葛洪,后人在丫髻峰北侧葛仙洞建葛仙祠,祠中供奉葛仙及其妻与弟子等人塑像,内中尚存葛仙炼丹井、炼丹灶、捣药碓臼等。葛仙祠屡建屡废,最后于1991年重新建成。仙迹山,今称阴山,位于嘉鱼县官桥镇阴山村。山顶有拄杖孔,相传“在县东二十里,旧传葛仙飞升处,留其足迹”“葛仙翁(葛洪)常涉其巅,杖立石间,即成石窟,水清不溢”。通城县有黄鹤山,在“县南四十里,世传葛仙翁跨黄鹤憩此”。
关于葛洪飞升处,凡是有葛洪炼丹或栖隐的传说的遗址或遗迹的地方都有。在湖北最早关于葛洪成仙飞升的记载是在今嘉鱼阴山,旧称仙迹山,这一记载见于明代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葛洪羽化飞升于湖北的另一处地方是葛仙山,这一传说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蒲圻县志》中:“晋葛仙羽化处乃丫髻山南十里之葛仙山。”这个记载出现较晚,且为唯一记载,因此不足信。
今日鄂州之葛店一名就来源于葛洪崇拜。葛仙镇,即今葛店,在县西九十里,市廛可三百余户,西距省城九十里,北滨江三里,南通梁子湖。相传仙人葛洪,尝炼丹于此因名。清末武昌县(今鄂州)设洪道乡、神山乡,这都也与葛洪崇拜有关。
葛洪的确来过今天的湖北东南部,在此逗留修炼(图1-9),并留下很多传说。这说明葛洪在湖北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葛洪曾经是湖北人心目中的神仙,将其归于湖北的人物也是可取的。偌若以人之籍贯来划分人物的归属,则有一个问题。名人是籍贯重要,还是其待过的地方重要?有的名人一生都没有在其籍贯地待过,难道还要冠以籍贯地名人吗?譬如东汉王逸乃是湖北人,却一生在外做官,并没有在湖北待过很长的时间。到底是归入籍贯地还是待过时间比较长的地方,着实让人需要细量。由此及彼,葛洪一生行踪不定,实难进行地域归属。不妨如此想,葛洪是江南的名人,也是湖北的名人,更是中国的名人。因此,葛洪值得每一个曾经留下“仙迹”的地方为之立传作记。
图1-9 葛洪在湖北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