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人物传记/《包拯》人物资料,《包拯》传记

《包拯》人物资料,《包拯》传记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谒包公祠(清)隋恩湛长芦留惠政,笑乃比河清。关节无从到,阎罗此得名。至今新庙貌,隔世重乡情。故物肩舆在,甘棠一例评。包拯,字希仁,曾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瀛洲知州(治今河间市)、长芦盐运史等职。包拯于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

包拯

(999—1062)

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谒包公祠

(清)隋恩湛

长芦留惠政,

笑乃比河清。

关节无从到,

阎罗此得名。

至今新庙貌,

隔世重乡情。

故物肩舆在,

甘棠一例评。

包拯,字希仁,曾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瀛洲知州(治今河间市)、长芦盐运史等职。

包拯于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景祐四年(1037)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庆历元年(1041),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入京任殿中丞,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和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庆历五年(1045)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庆历八年,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大名)转运使,后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祐四年(1052),包拯任高阳关路都部兼安抚使、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今河间),全面负责11个州军的军务治安,这11个州军是瀛州、雄州、霸州、莫州、恩州、冀州、沧州永静军、乾宁军、保定军、信安军等4个军。高阳关路直接与辽国相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包拯来到瀛州以后,首先发现了一个军事上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军事谍报工作比较被动。高阳关路与辽的边界之间,道路平坦,民众杂居,本州衙校等公人成分复杂,甚至是有“彼中人充役”。想商量处置一些事情,往往事先就泄漏出去了。所以,他请求朝廷派出“慎重有材略及武艺之人”,来充当雄州和高阳关的官吏,使瀛州的军事情报工作得到加强。

包拯到任后发现行政经费开支过大。过去,瀛州是一个普通的州,行政经费定额是每年二千贯。宋夏交战后,特别是高阳关路单独建路后,瀛州社会地位改变,成为高阳关路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行政开支大幅增加。原来的二千贯,明显不符合新的情况。对此,包拯算了一笔细账,除了朝廷上拨的二千贯外,尚缺四千贯。以商补缺,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向百姓摊派的口子一开,下面就难以控制。为了既不伤公,又不害民,行政经费中尚缺的四千贯,他建议由高阳关路转运使,在全路范围内统筹解决,以减轻瀛州人民的负担。他还趁着“南郊大赦”的机会上奏朝廷《请放高阳一路负欠》,诚恳请求除放高阳关路过去的负欠。

皇祐五年,包拯惟一的儿子包繶染病身亡。噩耗传到瀛州,包拯破天荒地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调到离老家合肥近一点的州郡任职。朝廷批准他的请求,调他为扬州知府,很快转到故乡庐州(今合肥市)任知州。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包拯在瀛州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正如清人倪象恺在《包孝肃公庙碑》中,对包拯在作河北都转运使时所做的评价:“公独守祖宗之法,不闻别有改创,利遍渔盐,威慑戚贵,其所为政,寓慈于刚毅之中,故至今士大夫犹想见其风徽,以相感厉。”包拯期间作《论瀛州公用》,为瀛州繁荣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民国《沧县志》载:“宋代包拯曾任长芦盐运使。大堂设在旧沧州东西箭道中间。”旧沧州城内建包孝肃祠是本地人民对他的怀念,并在每年的四月八日在此地举行庙会,可谓当时最繁荣之处。清诗人隋恩湛以“笑乃比河清”,来形容他的笑比黄河水清还要难见到。引《宋史》传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来赞扬包拯的铁面无私。并用“故物肩舆在,甘棠一例评”来表达见到旧物(包公在沧州做官时坐的轿子)来思念包公的德与政。

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嘉祐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迁升右司郎中。嘉祐六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