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冯国璋》人物资料,《冯国璋》传记

《冯国璋》人物资料,《冯国璋》传记

冯国璋(1859—1919)清直隶河间西诗经村(今属河间市)人。无题(近代)冯国璋东赴日本过马关,依首伤心恨难言。暗立兴国安邦志,青云直上九重天。冯国璋,字华甫,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系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冯胜“雄勇多智略”,“喜读书通兵法”,为明代开国功臣,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永乐年间向北移民时,全家由应天(南京)落籍河...

冯国璋

(1859—1919)

清直隶河间西诗经村(今属河间市)人。

无题

(近代)冯国璋

东赴日本过马关,

依首伤心恨难言。

暗立兴国安邦志,

青云直上九重天。

冯国璋,字华甫,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冯国璋系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冯胜“雄勇多智略”,“喜读书通兵法”,为明代开国功臣,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永乐年间向北移民时,全家由应天(南京)落籍河间。冯国璋祖父时,家境殷实,为村中大户之一。到其父冯春棠时,家道开始中落,丰年尚可维持,荒年则生计维艰。

冯国璋自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他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1876年结业,考试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冯国璋1881年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2年,因家境艰难,1883年辍学回家。为了找寻出路,冯国璋于1884年经叔父介绍,告别父母妻子,只身去大沽口投淮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885年冯国璋入淮军直字营当兵。6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冯国璋成为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学员。1889年7月,冯国璋从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1893春,冯国璋入淮军聂士成军作幕僚,得到聂的器重。在甲午战争期间,他随聂士成赴朝鲜及东北前线作战,战后他得到了候补知县并加五品顶戴的虚衔。1899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同年,袁出任山东巡抚,冯国璋也随军入鲁,并奉命改编原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1901 年11月,升为补用知府并加盐运使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之后,又委冯国璋为军统,率部增援。冯在湖北按兵不动,有意拖延。清廷迫不得已,被迫起用袁世凯。袁出山后,冯国璋率军与革命军激战四夜,于1911年11月1日攻陷汉口。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称皇帝后,冯考虑后叫秘书拟好两电,一电致袁世凯,劝其退位;一电分致鄂赣与西南各省,表示他反对洪宪帝制的态度。

冯国璋还主动联络五地将军联名发出密电向各省将军征求收拾时局的意见,时称“五将军密电”,其电文内容,要求南方者:取消独立,退出战区,保护战地人民。要求北方者:取消帝制,惩办帝制罪魁,请元首自行辞职以觇全国人民之意思。可见“五将军密电”是冯国璋企图以“中立”省将军首领的名义,召唤非独立各省区,形成第三种力量,以图联合护国军,打倒袁世凯的一种计谋。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他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后,段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冯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

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于次年返回河间故里。此时的冯国璋,已成为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兼官僚资本家。仅在河间诗经村就占有土地千亩;在苏北与张謇合办盐总公司,占地70万亩;在京、津及南京有几家钱庄,其中著名的有华通银行、华充银号。此外,还在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中华汇业银行等处有大量投资。当有人指责他“善自封殖”时,他说:“项城雄主,吾学萧何田宅自肥之计,多为商业,以塞忌者之口。”1919 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临危时口授遗言给徐世昌总统: “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而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并嘱家人薄葬,葬于故乡西诗经村。

张锡纯

(1860—1933)

清直隶盐山县张边务村人。

放鱼诗(并序)

(近代)张锡纯

有客馈活鱼,两尾皆长尺余。急命孙辈送之河中。又家人买鳢鱼,一尾独活,亦命孙辈送之河中。因作《放鱼诗》,以留纪念,且欲令孙辈知惜物命也。

鳢眠知拱北,

鲤鱼化为龙。

水阔任游泳,

何落人手中?

送汝归江去,

潭深少露踪。

闻香莫贪铒,

网罟避重重。

随流多食物,

慎勿害微生!

张锡纯,字寿甫,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泰斗。

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颖悟,对诗文经史百家能过目不忘。年纪稍长,其父开始授以方书,指示大意。

1885年张锡纯治愈了连当时的名医高鲁轩、毛仙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开始应诊。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遵父命专攻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但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书为主要职业。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916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医学外,还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1920年代初期,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称为“四大名医”。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齐名,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夙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张锡纯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当面斥之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虽激于义愤,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处世为学以“志诚”为信条,书屋名志诚堂。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症,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满天下,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症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虽然他受历史条件和世界观的限制,他的学术思想没有摆脱当时的改良主义的影响,存在不少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尤其在中西医汇通上所做的各种尝试,是不可抹杀的。他不愧为近代勇于实践的医学家。

张锡纯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于医界公布。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他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仁,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1933年秋天因病逝世,享年74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