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马之贞》人物资料,《马之贞》传记

《马之贞》人物资料,《马之贞》传记

马之贞(? 1250—? 1310)元沧州(今沧州市)人。马之贞,字和之,曾任都水少监,官至中书省大臣。著名水利专家。康熙《汶水县志》中记载着马之贞祖居沧州。他的父亲被朝廷任命到山东汶上任职,遂迁至汶上。马之贞自幼以民生国计为念。当时,由杭州经洛阳至北京的古运河,因战乱频仍,年久失修,淮河以北河道多已堙塞。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后,需求骤增,年数百万石江淮...

马之贞

(? 1250—? 1310)

元沧州(今沧州市)人。

马之贞,字和之,曾任都水少监,官至中书省大臣。著名水利专家。

康熙《汶水县志》中记载着马之贞祖居沧州。他的父亲被朝廷任命到山东汶上任职,遂迁至汶上。

马之贞自幼以民生国计为念。当时,由杭州经洛阳至北京的古运河,因战乱频仍,年久失修,淮河以北河道多已堙塞。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后,需求骤增,年数百万石江淮粮米被迫远涉江海,高价转运,每岁耗资甚巨,途中舟覆溺死者无数。马之贞每念及此,常嗟叹不已,立志为解此国难民忧出力献策。

至元十二年(1275),丞相伯颜统军南征,议立水运驿站,即委派郭守敬勘察汶、泗、卫相邻地区之水道。郭守敬巡视至大都河道,马之贞时任大都道漕运副使,建议开凿汶泗新河:泗水、水汇合于济州城(今济宁市中区)南,南流入淮。若在此汇合处开一新河与北清河(今黄河东段故道)沟通,分水北上,便可南达江淮,北通京津。此议一提,立即引起郭守敬的重视。但因统治者忙于统一江南战争,开河之事暂被搁置。

至元十七年,朝廷决定采用其策,开挖济州河,任命马之贞为泗汶转运使,参与筹划施工。工程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正式施工,至次年八月竣工,开凿自济州至须城安民山长达200余里的运河河道,并筑坝遏汶水、泗水入运河行运。济州河通航后,设都漕运司的管理机构。至元二十年河成,但水量很小,不能漕运。中书省派马之贞前往查治。经考察,他果断提出了“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于)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洸)河。(引二水)南汇于济州(新河),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的措施。实施完工后,漕运基本得到解决,并大大缩短了航程。

至元二十三年,马之贞调为运河都漕运副使,司管闸接放纲船。其间,经多次实地勘察,得出了城坝只能用草土筑临时坝堰的结论,并立碑告诫后人。但在延祐五年(1318),当事者置其告诫于不顾,强行建造石堰,致使河下游出现严重水灾。

至元二十五年,马之贞受命设计引汶济运、延济州河入御河(今卫河)工程方案。马之贞不辞劳苦,不耻下问,亲自勘察测量,很快完成设计方案。遂率3万民工,施工6个月即告完成。这一段运道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远比其他河段复杂,南起须城(今东平)安山之西接济州河,中经东昌(今聊城市)至临清入御河,全长250余里。据《元史·河渠志》载,会通河“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弥,以节蓄泄”,是我国人工运河中最早以多级船闸调节运河水深的运道,因而有“闸河”之称。河渠官张孔孙等人说:“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闻。”忽必烈对此河的开通也十分高兴,亲自赐名为会通河。元人杨文郁《开会通河功成碑》记载了会通河开始放水通舟时的情景:“决汶流以趋之,滔滔汩汩,倾注顺通,如复故道,舟楫连樯而下,起堰闸以节蓄泄,定堤防以备荡激。”自此,南来漕船可由此直达京津。会通河的开掘,还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排灌、经商等诸多便利。濒河居民,立碑勒石,称颂其开河功绩。因其开河有功,升任都少水监。

至元二十六年,会通河开凿成功后,罢原济州漕运司而置江淮都漕运司,马之贞被任命为都漕运副使。此后,马之贞在水利方面的才智尽显,先后主持修建了安山闸、兖州闸诸闸,疏浚淤浅的河道,从而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马之贞之后升任中书省大臣,他对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与郭守敬齐名的水利专家。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