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人物传记/《张继》人物资料,《张继》传记

《张继》人物资料,《张继》传记

张继(1882—1947)沧县孙清屯村(今属南皮县)人。张继,原名溥,19岁时改名继,字溥泉,国民党元老。著有《张溥泉先生全集》及《补编》。张继1897年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1899年赴日本,先后在善邻书院、早稻田大学求学。其间思想极受影响,决心献身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并且全力投入,“不顾家室,虽父书至亦不拆”。1901年参与编撰留日学生革命刊物《国民报》...

张继

(1882—1947)

沧县孙清屯村(今属南皮县)人。

张继,原名溥,19岁时改名继,字溥泉,国民党元老。著有《张溥泉先生全集》及《补编》。

张继1897年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1899年赴日本,先后在善邻书院、早稻田大学求学。其间思想极受影响,决心献身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并且全力投入,“不顾家室,虽父书至亦不拆”。

1901年参与编撰留日学生革命刊物《国民报》,1902年参加东京留学生青年会。翌年因与邹容等人剪去留日学生监督姚文甫发辫,被逐回国;曾与章太炎结拜为兄弟,担任上海爱国学社教师,并积极为《苏报》撰稿,所写《祝北京大学堂学生》《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等文,鼓吹革命,传诵一时。《苏报》被封后,与章士钊续办《国民日报》,任编辑。

1904年,任长沙明德学堂历史教习,与黄兴、宋教仁等创立华兴会。不久因广西巡抚王之春遇刺未遂案牵连被捕,出狱后重赴日本,190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在同盟会本部工作,并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行人与编辑人,为该报拟定六大宗旨。1908年,赴法国,与李石曾、吴稚晖创办《新世纪》周刊,宣

秋夜不寐

(近代)张继

雨落空山里,

鸡鸣野寺中。

离忧思屈子,

献策愧陈东。

揖盗图何用,

翻盟祸未穷。

披衣长夜旦,

九仞待收功。传无政府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任同盟会交际部主任兼河北支部长、国会第一届参议院议长。

1912年,改组国民党成为参议。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司法院副院长、中央监察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

1935年11月1日,孙凤鸣在南京市湖南路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前刺杀汪精卫时,54岁的张继站在汪精卫身边,听见枪声,他猛然扑了过去,紧紧抱住刺客孙凤鸣的腰;张学良跑过去,一脚踢飞了孙凤鸣的手枪。两个北方汉子,制服了刺客,保全了汪精卫的性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继对西安名胜古迹的保护,是在“发扬民族之精神,用符筹备西京之原意”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而其做法也颇为特别:首先是动员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保护。茂陵、昭陵的修缮,是他直接向中央请款,争取地方拨款完成的;杜公祠先后两次修葺,首次修葺,就是他以个人名义倡议各界捐修的;对于蓝田昙花寺、水陆庵古迹的被毁被抢,户县草堂寺玉石塔频遭毁坏,曲江王懋、王用宾墓前石虎、石羊被盗以及沣桥牌楼的险被拆除,他闻报后迅速指示函达各属县府,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加以制止。另外,在规划西京公路网时,他有意识将各名胜古迹纳入其中。凡百余里,使游人由此“即可欣赏西京近郊风景一周”。再有,就是在若干古迹附近创设学校,“旨在灌输发扬我先烈雄武、创造精神,保护各处古迹,兼为普及地方教育,救济地方失学儿童及民众”。这应该是其所有做法中最具特色、最富创意的。张继筹建西京陪都期间,以西京筹建名义办过三所学校,即茂陵小学、昭陵小学和天禄阁小学,三所学校都设在著名古迹跟前,这种“借古迹以启发涵养学生爱国情愫,因学校斯文而使古迹得以保存和保护”的深意,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晚年多参与编写国民党党史和民国史,也参与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立。1946年,出席制宪国民大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年底出任国史馆馆长。抗战胜利后,或谣传寒山寺诗碑已毁于日寇,于是吴湖帆想到当时国史馆馆长张继与唐代诗人同名,如果求得一纸法书,可以为古寺平添一段佳话。吴于是请友人濮一乘到南京求字,谁知不几天竟在报纸上见到张继的讣文,湖帆慨叹久之,度张书必不能得。又数日,忽接南京张继函,诗后有跋: “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镌石。惟余名实取恒久之意,非妄袭诗人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张继猝发心脏病而卒,竟在写此诗之当日,此真绝笔矣。

张继的夫人崔震华,字晰云,一字剑云,直隶庆云人,父亲崔光篪为当地硕儒。崔震华性格泼辣,为人大度,思想进步,提倡男女平等,是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第一届学生,受新思想熏陶很深,早年即进行反清活动。辛亥滦州起义失败,崔震华和妹妹崔昭华从滦州逃了出来,为被清政府砍头削足的老师白毓昆办理了葬礼。闻听东北的20多位同盟会员在奉天起义失败后被捕的消息,她又同蒋赢仙及妹妹崔昭华等人,带着四处筹集而来的二千多块钱奔赴奉天海城,通过女扮男妆、行贿监狱管理官员、夜闯禁地的方式与王璋、王荣庆等成功营救出被捕关押在海城的革命战友,劫狱后化妆返回天津。当时,国内革命女杰三人,江浙有秋瑾,两广有徐宗汉,燕赵则有崔震华。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党纲草案中,列出了不收女党员的条款,凡是以前属于同盟会的女同志,都除去党籍。崔震华得知这一消息后义愤填膺,立刻上南京拜谒孙中山。以北方革命中女同志所做的贡献为例,义正词严地向孙讲述了女人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并指出不收女党员的规定不符合民主制度中男女平等的原则,要求国民党不要搞性别歧视,得到孙中山的认可,从此女人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中国政党政治的舞台。

崔震华和丈夫一起参与了旨在推翻袁世凯政权的二次革命,积极联络江苏炮兵队长秦洸,进攻江苏督军齐燮元,迫使齐败走南京城。二次革命失败后,张继被迫出走日本,崔震华仍然留在天津,辗转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之间秘密从事推翻袁世凯政权的活动。后迫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与丈夫移居南方,参加了护法、北伐诸役活动。因为在革命中的众多贡献,她成为国民党政权中为数不多的女官员之一,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参政员。1933年榆关抗战爆发后,将她和张继在天津的住宅抵押给大陆银行,获得6000银元,并将这笔钱交给军衣庄,让其赶制皮背心2000件,派人送交前方抗日将士。后来担任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的负责人,并直接管辖的重庆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工作。

1947年12月,张继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5岁。崔震华则继续活跃政坛,1948年6月在监察院临时会议担任主席,1949年赴台湾。1971年在台北病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