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天才的泥土”宋璠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曾经呼吁,少做在产生天才幼苗的土地上快意驰骋的 “恶意的批评家”,而去做培养天才幼苗的泥土,宋璠,就是培养出一代思想家龚自珍的伟大的 “泥土”。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黑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微茫憧憬影响了后来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他的思想力量震撼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在思想界引起了洪波巨涛,使他成为思想界的巨人,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十分赞赏龚自珍的诗文,多次引用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著名的诗篇。
龚自珍生活于清朝后期嘉 (庆) 道 (光) 年间。这时,“康乾盛世” 的余光早已过去,老大帝国日渐走向没落,统治者却仍然闭塞僵化,盲目的以天朝大国自居,拒绝一切新事物,对内专制压迫,对外闭关锁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思想界窒息沉闷,大多数读书人仍然沉溺于八股科举之途,少有清醒者。这是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时刻,压抑而沉重。龚自珍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当时的思想界。梁启超曾经说过: “初读 《定庵文集》,若受电然。”道出了龚自珍思想给知识界带来的震撼力量。从这位启蒙思想家挣脱一切羁绊、力争思想自由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新安江不平的波涛和乌龙山呼啸的山风。
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刻而深远,宋璠是龚自珍的启蒙老师,宋璠的气质、学问和人品无疑影响了龚自珍的一生,是铸就一代思想伟人的模范之一。因此,阅读龚自珍,研究龚自珍,启蒙老师宋璠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
宋璠,字鲁珍,严州州城 (今建德市梅城镇) 东门街宋家人。宋家是严州的名门望族,晋室南渡时,宋氏先祖宋兴因护驾南渡有功,被封为开国公,封居于建德东乡,聚族而居,自成村落,人称 “宋公村”,即今建德市三都镇镇政府所在地,俗称“翁村街” (其实乃 “公村街” 之讹音)。旧时三都为新亭乡,“新亭” 之名即由东晋首都建业 (今江苏南京) 南郊地名移用而来,以示不忘故主、故土之意。唐玄宗时,一代名相宋璟出守睦州,曾来此归宗认祖。宋氏世代簪缨,诗礼传家,名人辈出,明代有山西巡抚宋贤,清代则有宋楠、宋维藩等,宋璠生于乾隆四十三年 (1778),父亲宋圻安,拔贡生,未曾中举,因此对儿子的期望很高,盼望他能高中科举,光耀门楣,对他的学习督责很严,宋璠也十分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攻读诗书,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总群书以进,博览而精治。” (龚自珍 《宋先生述》),龚自珍自幼即博览群书,积淀了深厚学养,这为他日后到龚家坐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嘉庆七年 (1820),宋璠以拔贡生的资格从家乡严州来到北京,受聘于刑部员外郎戴敦元家,一边坐馆教书,一边准备参加二年后的乡试。戴敦元是浙江衢州开化人,与宋璠是浙江同乡。这时,龚家正在为12岁的小自珍寻觅一个老师,但一直未有合适的人选,戴敦元就向龚家推荐了宋璠。这一年,宋璠才24岁。
龚家是杭州人,“以科目起家,称浙右族”。龚自珍晚年辞官归里时曾有诗云: “家住钱塘四百春,匪将门阀傲江滨。一川典故闲征遍,撰杖观潮得几人?” 可知龚氏是世居钱塘的大家族。龚自珍的祖父名龚禔身,父亲龚丽正,因为大祖父龚敬身无子嗣,就将丽正过继给他为子。敬身和禔身同在内阁中书为官,龚丽正亦官至内阁中书,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后外任徽州、安庆知府,升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丽正曾从大学者段玉裁学,因学识、人品出众,段玉裁将女儿嫁给了他,成为段玉裁的乘龙快婿。龚自珍的母亲段驯是一位知识女性,学问十分了得。可知龚氏家学渊源十分深厚,到这样的人家去当教师是要有相当的功底的。
宋璠到龚家不久,就以他出色的人品和学问赢得了龚家上下的敬重,大家都恭敬地称他为 “宋先生”。宋璠对学生十分爱护,但要求也很严,不仅教他学问知识,更教他为人的礼范。
宋璠的学术视野十分宏阔,读书 “总群经以进”,并不拘泥一家,他引导学生在 “钦定” 的经籍之外更多地思考问题。其次,宋璠教学重在推动学生的能动思维,宏观地去观察和思想问题,曾命13岁的龚自珍作 《辩知觉》 一文,论辨知与觉的关系。宏观地从历法、农法、文章、天道等方面去考察知与觉的内涵,所谓大处着眼,这对于训练他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后来龚自珍写有关宇宙观的文章,与少年时的启蒙训练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宋璠称许此文 “行间酸辣”,又因势引导龚自珍练习辛辣激励的文字风格。第三,宋璠非世俗迂酸夫子,而是有丰富内心世界的读书人。他曾命龚自珍写 《水仙花赋》,可知他并不排斥抒情文字。《水仙花赋》 虽出自13岁少年之手,但文字华美,联想细致,以清雅的水仙比喻美人高士,以品格高低为取舍,也透露出龚自珍日后创作哀感顽艳诗文的消息。宋璠肯定 《水仙花赋》,正体现了一位博学之士的艺术修养,以及对以道统拘束文章的反叛。龚自珍对此深有领悟,后来成名之后,他并没有 “悔少作”,仍然以 《水仙花赋》 冠于卷首,就可以看出他传承和弘扬宋先生学术思想的鲜明倾向。
严州地处浙西山区,锦峰绣岭,山高水长,以山水风光驰名古今,有着浓郁的道家自由思想的文化氛围,出现过彭祖、桐君、严子陵以及施肩吾、王升这样崇尚自由、批判现实、回归自然的道家代表人物,道家文化对宋璠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所读的“群书” 里面必然有道家的著作,这些文化因子通过宋璠对龚自珍批判现实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姑射肌肤,玉清名氏。姿既嫮乎美人,品又齐乎高士。妍佳冷迈,故宜涤笔冰瓯者对之。” 这些 《水仙花赋》 中的句子运用庄子笔下的艺术形象,阐发自己高洁的志趣,折射出浙西山水的自由之风对少年龚自珍的影响。
宋璠命题的 《辩知觉》 一文,文笔犀利,观点鲜明,充满道家学派的酣畅凌厉之风。这篇文章奠定了龚自珍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辛辣的行文风格,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嘉庆九年 (1804),宋璠乡试中式,考中举人。中举后,他仍在龚家坐馆,继续教龚自珍读书。后来,宋璠返回严州老家,嘉庆十五年 (1810),因感染时疾,突然逝世,年仅三十二,可谓盛年早逝。
宋璠之后,未见龚家再请老师为龚自珍授课。因此,宋璠可说是龚自珍一生中唯一一位正式授业的老师,其人品、思想、行为、学识、才情甚至性格对幼年的龚自珍都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
◇龚自珍纪念馆
宋璠很喜爱这位学生,学生也十分敬重这位老师,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这段童年生活给龚自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深情似海,问相逢几度,是何年纪? 依约而今还记取,不是前生夙世。放学花前,题诗石上,春水园亭里。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喜 (自注: 乃十二岁时情事)。
——《百字令·投表大琴甫》
“逢君一笑,人间无此欢喜。” 幸福的童年时代,温馨的师生之情,带来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宋璠逝世的第二年,一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18岁的龚自珍检视老师留下的遗墨,不觉满眼凄凉,不由勾起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挥笔写下了一首感情深沉的词作——
风雨飘然至,竟日作清寒。我思芳草不见,忽忽感华年。忆昔追随日久,镇把心魂相守,灯火四更天。高唱夜鸟起,当作古人看。
一枝榻,一炉茗,宛当前。几声草草休送,万古遂茫然。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一掬 《大招》 泪,洒向暮云间。
——《水调歌头·辛未六月二日风雨竟昼检视败簏中严江宋先生遗墨满眼凄然赋此解》
对于老师的英年早逝,龚自珍十分痛心。24岁时,他写下了《宋先生述》 一文,详尽地记述了宋璠的生平和身世,寄托了自己深深的哀思。直到他晚年,在叹息 “故人不见”,知音难觅的时候,还想起儿时的老师: “更说风流小宋,凄绝白杨花草,谁哭墓门田! 游侣半生死,想见涕潺湲。” (原注: 谓严江宋先生)(《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
谁哭墓门田! 龚自珍对老师的思念贯穿了他的一生,这样的师生感情是不多见的。这是因为老师对他的影响太大、太深,以至于终生难忘。在 《尊隐》 一文中,龚自珍提出了 “山中之民”的概念,他警告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不可压榨过甚,否则,等到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之时,便来不及了。这“山中之民” 的形象,就有着严州农民起义领袖‘陈硕真、方腊的影子。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 在这振聋发聩的疾呼声中,我们仿佛听到龚自珍对具有真才实学而不幸英年早逝的宋先生痛惜的呼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 宋璠是化作春泥的落红,是培养天才的泥土,他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落红和春泥是不朽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