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冯志孝》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冯志孝》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60年代初的首都戏曲舞台上,中国京剧院一团,相继上演了《淮河营》、《群英会》、《甘露寺》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等马派名剧。当人们静坐在剧场,聆听到脍炙人口的乔玄所唱的大段“西皮原板”: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和诸葛亮《借东风》时唱的“二黄倒板”:“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以及《淮河营》中蒯彻的“流水”板时,观众无不为这几段韵味醇厚、流畅生动的马派唱腔报以热...

60年代初的首都戏曲舞台上,中国京剧院一团,相继上演了《淮河营》、《群英会》、《甘露寺》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等马派名剧。
当人们静坐在剧场,聆听到脍炙人口的乔玄所唱的大段“西皮原板”: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和诸葛亮《借东风》时唱的“二黄倒板”:“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以及《淮河营》中蒯彻的“流水”板时,观众无不为这几段韵味醇厚、流畅生动的马派唱腔报以热烈掌声,同时更为京剧界又出现了一位年轻的马派艺术优秀的继承人而欢欣喝彩!
当时年仅22岁的冯志孝比较成功地扮演了剧中主要人物蒯彻、诸葛亮、乔玄、刘备、鲁肃等角色。不论是唱、念、做各方面都相当出色地继承了马派艺术,他不愧是建国以来党培养的后起之秀,马连良先生的得意门生。要说冯志孝是怎样走上艺术道路的,那就得从他的家庭和童年说起。

(一)


冯志孝1938年11月8日生,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他祖父冯惠林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原籍安徽,擅长京剧小生。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名教授焦菊隐先生,30年代任北平中华戏剧职业学校校长期间,曾聘请冯老先生为师。着名的表演艺术家姜妙香,是冯先生的徒弟,后来又纳婿将其女冯金芙许配给姜妙香为妻,冯志孝的姑姑原是中华戏校的高材生,她带艺入学深造,曾向王瑶卿先生学艺多年,也演过一些程派戏,据说她的 《青霜剑》和 《八本雁门关》 中的肖太后演得非常出色。
志孝的父亲冯德云在兄弟们中最小,排行第六,冯志孝虽然有五个大爷,但他只见过二大爷和四大爷,至於其他几个大爷在哪里呢?童年的冯志孝也曾问过爸爸,父亲悲伤的告诉他:“…那是旧社会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原来起初他们也都是京剧演员,有的苦心学艺崭露头角不幸就被殖民地的旧中国所吞没——吸鸦片而死。志孝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每况愈下的旧梨园世家,决心不从事京剧这一行,更何况冯惠林先生也寒心地讲过:“孙子辈可千万都不要干这行了。志孝的父亲在中法大学读书,“七·七”事变以后校址南迁,他只好弃学,后来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工作。
志孝小的时候长的浓眉大眼,满面“戏料”,所以人们都喜欢逗他,爷爷更是格外疼爱他,为此他在很多的堂兄弟中倍受关注,他得天独厚经常有机会由大人领着出入戏院,那个时候他虽然对舞台上的戏文情节不甚理解,但却能为戏中的悲欢离合所吸引,凭着他的印象,回到家里一有机会,他就翻腾出戏装、盔头和道具,他一声不响地穿戴起来,一招一式地认真“表演”,爷爷有时进门赶上这种情景; 他虽然珍惜这些舞台用品,但又为孙子的 “戏迷”样儿所感动,欣慰之余,常把志孝叫到桌旁陪他喝酒。爷爷问他“刚才演的是哪出戏啊?”他转了转眼睛用心的回忆着…爷爷不愿难为孙子,说:“行了,不要想了。”说着拿筷子沾了滴酒,往他口里一点; 辣的他吐吐舌头,拧着小眉毛满脸苦笑。至於唱两段“西皮”二黄”,那也记不清楚究竟是哪位长辈给他开的“蒙”了,当他6岁的时候,就可以清唱 “借东风”和 “三娘教子”中娃娃生的唱段。

(二)


幼年的冯志孝,一直在北京八区中心小学读完高小毕业,在学校中他是课外文娱活动的骨干,每逢全校性文艺活动,他总要应邀登台为大家清唱,几乎是没有两三段就下不了台。1949年冬,北京刚刚解放,军管会把从郊外各地流入到城市里一批“难民”安置在各处;离他家不远的一座观音院庙里,也临时收容了几百人。一个周末,军管会的解放军同志,也不知从什么地方了解到,本地段有个小鬼会唱戏,於是找到冯志孝谈明要求,但志孝的祖母不同意为“要饭的”人去演唱,经过来人耐心讲明情况,他总算去了。在伴奏参差不齐的“合作”中,仅11岁的冯志孝神采奕奕地走上土台,他清唱了 《借东风》和 《乌盆计》。观众热烈鼓掌,纷纷要求再唱一段。在这以前虽说他也曾经常为同学们清唱,但毕竟不同於此次,这似乎是他平生第一次为长者演出,对此他有一种特殊的喜悦,内心也非常不平静,他渴望着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象爷爷、姑父、姑母等人一样,做一个神气的演员。
高小毕业以后,他正在考虑个人前途的时候; 可巧一天一位同班同学特意跑来,告诉冯志孝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招生了! 他顿时高兴得简直要蹦起来! 但是,爷爷生前的话又回荡在他的脑海中——“孙子辈可千万都不要干这行了!”……经过了反复的思索,他终於眉头舒展了。原来童年的冯志孝经过解放初期党的教育,有着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基本认识,他想如果祖父能活到今天,面对新社会,说不定也会支持孙子辈从事京剧艺术!他最后说服了祖母等人,决定投考戏曲学校。
由於爸爸出差了,没有人带他去报考,冯志孝只好自己沿途打听,总算在赵登禹路找到了戏校; 只见红色大门外,排着两行很长很长的队,报名的小孩由大人带着缓缓而入,冯志孝跟着队伍报上了名,拿到了一张准考证。
考试越来越临近了,他心情有些不安,但又好象有点“底”似的,在家里他一遍又一遍的放声练习,“习天书玄妙法犹如反掌……”,他准备仍然用《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段应试。考试的日子到了! 冯志孝穿着整洁的少年儿童队服,系上红领巾,聚精汇神地坐在椅子上,倾听试场里的传叫。这时有一个梳着背头,目光炯炯的老人,手持拐杖走了过来,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冯志孝,然后非常慈祥地问道: “叫什么名字? 会唱戏吗?”冯志孝恭敬地做了回答,这时老人家又用右手的大姆指,推了推冯志孝的太阳穴,对旁边的老师说: “看! 模样多好,够个老生坯子。”后来冯志孝才知道,原来那就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教育家王瑶卿校长。
第一榜是在近千名考生中,大约录取了一百多名,二榜又从百余人中取五十名,冯志孝果然榜上提名了!考入戏曲学校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以致这批1951年入校生,毕业后一二十年,每逢有机会见面,回顾当年入校情景,大伙儿总还是津津乐道地说:“咱们也算 ‘两榜进士’ 出身吧!”

(三)


戏曲实验学校是解放后第一所培养京剧艺术专业人材的新型学校,它要求学生在政治上具有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文化方面要求达到相当於高中水平,在专业上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及较高的专业技能。它的培养方针可以概括为“全面培养、因材施教”。戏校废除了旧科班的 “打戏”制度,提倡并实行启发式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以学“正戏”打基础,普遍学主演,这就使每个人都能受到综合的全面训练和培养。到了高年级还设有表演课,使学生将来得以用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去理解、创造、表演角色。
尽管戏校政治、文化、业务课安排得全面有比例,可是初入学的孩子对所有课程,并非同样重视,他们只知道入校学艺,并不懂得文化修养对於一个未来的演员,在认识生活、理解角色、以及陶冶性格方面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文化的倾向。他们经常在文化课堂搞一些小动作; 冯志孝曾在课堂喂鸟玩,课堂秩序一度非常混乱,后来文化教师了解到这些顽皮的学生. 在业务课堂却是奋力进取的好学生后,经文化与业务老师研究之后,决定请业务老师 “现身说法”,讲讲没有文化的后果。首先由教传统戏的贯大元先生讲话,他说:“在过去旧社会里,演员唱戏吃饭,疲於奔命,哪有条件再去系统地学习文化。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在舞台上常出笑话。记得有位演员,他竟然把 ‘戚大人八台官救不了家主爷的命’ 这句唱词,理解为 ‘七大人八台官九不了家主爷的命’,不仅是唱,他还加上了手势表演,可弄得前后台哄堂大笑,搞得那位演员十分尴尬,满面通红。”雷喜福先生也语重心长的说: “旧社会叫 ‘打戏’,我为了学戏,挨了无数的板子,再学文化真是挨不起了,同学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经过这场教育,同学们思想认识有了转变,冯志孝也端正了学习态度,通过认真听课他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了,再不是人在课堂心不在了。特别是老师讲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直接间接地和他们所学的业务挂上了钩,由此他更加尝到了甜头。学习更有兴趣了。许多古典文学和诗句,他都能背诵,至今记忆犹新。文化成绩名列前茅。是啊!如果一个演员特别是京剧演员,前不知秦皇汉武、后不晓唐宗宋祖,文不知李、杜、苏、辛,武不识卫、霍、岳、韩,那么必然会对它的艺术创造,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当然从幼年练好唱、念、做、打几方面的基本功,是更加重要的。戏曲界许多富有经验的老艺人,他们非常强调幼工和名师的授艺。冯志孝幼年入校学艺,在这方面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单以他所学的 “老生”行为例,他的老师有肖长华、鲍吉祥、雷喜福、贯大元、邢威明、宋继亭、李连甲、李吉来、白家麟等十几位有名望的先生。此外还有给他们练基本功、教打把子的名师,傅德威、钱富川、骆连祥等先生教课。冯志孝入学一年就在内部彩排演出了《天水关》,以后又在同班同学中,较先参加了对外公演。他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 《南阳关》; 唱功、靠功、“甩发”、“下场”样样训练有素; 从舞台上的演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师生的汗水溶汇在一起了。
大约14岁那年,冯志孝开始变声了,戏曲界管这叫“倒苍”,这对一个男演员来说,是一个大关,如果从此声音变坏,那么做为演员来说,它的前途就暗淡了。因此“倒苍”关系着一个演员发展前途,尤其 “老生”行更为如此。
“变声”是男性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但是变的好、坏、快、慢并非完全不可掌握的。冯志孝变声以后情况明显地低落了,他虽然仍能演《南阳关》,但“嘎调”是上不去了,只好改为平的唱法,这时他很扫兴处於无可奈何之中。
同一年,他姑父姜妙香的生日,姜家去了一些亲属,杨宝忠和姜妙香是表亲,谈笑之间自然是三句不离本行,大家让志孝唱一段,请杨宝忠操琴。杨宝忠不愧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名琴师,当他们合作以后,杨宝忠立即富有经验地判断说: “要倒苍,刚进‘苍门’; 我告诉你一个窍门,只要从一开始就保持不让它 ‘倒苦’,变过来就有希望,否则就难办了。”这时志孝的姑妈也插言:“记住你杨大哥的话!”冯志孝好象得到了“真方儿”,他又向杨大哥询问了一些问题; 回到戏校以后,为了获得一条好嗓子,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到校外一个僻静的地方溜湾和喊嗓,先是伊、啊螺旋形的往上喊,然后念“定场诗”、“打引子”、念大段“白口”等。
经过一年的工夫,他的嗓子果然变过来了,而且相当理想,比以前既宽又亮、音色也很美,做一个 “老生”演员真是难得的好嗓子。冯志孝今天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深有体会的说:“虽说工夫不亏人,但老艺人的丰富经验更是无比珍贵的啊!”
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无疑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条件,但是如果满足於此. 而不努力苦练各项基本功,那也难于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冯志孝虽然业务条件好,但他仍然长期地刻苦练功,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寒来暑往八个春秋,不知他流过多少汗水,花了多少工夫,就连星期日别人放假回家,他也要把自己关在练功室,练完一遍早功才走。为了观摩各名家、流派的演出,他常常是散戏以后,步行数十里返回戏校,次日照常坚持早功和所有课程。
这批1951年入戏校的学生,很早就独立演出了,(以班级为单位) 毕业前夕他们走遍大连、沈阳、鞍山、秦皇岛、旅顺、本溪等许多城市,向各界人民汇报演出,冯志孝主演的戏有《四郎探母》、《苏武牧羊》、《群英会》、《借东风》、《浔阳楼》以及《定军山》、《将相和》等戏,观众一致反映:阵容整齐、功底扎实、技艺娴熟。这些含苞待放的奇葩,必将成为京剧艺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四)


京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很多艺术流派,它丰富多彩又各具千秋。从冯志孝所掌握的剧目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起初是以 “老谭派” 为基础的,但是从小的时候起,他就对马连良的艺术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尽管那时他尚未见过马连良的舞台演出,但是从老唱片中经常听到马连良演唱的《龙虎斗》、《十老安刘》、《焚绵山》、《广太庄》等等,他反复摹仿琢磨,研究“马派”的气口、润腔、劲头。50年代初,马连良先生从香港回到北京,他这才有机会亲眼看到马连良的表演艺术。他发现马连良唱、念、做具佳,他潇洒飘逸、华丽俏皮、节奏鲜明、新颖多变,他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他注重每个戏从人物出发,然后调动艺术手段,以唱促做,以做促唱,声情并茂,颇具魅力。因而,马连良的艺术就像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他。
1959年6月毕业后,他们一行11个人被留京,分配在中国京剧院青年剧团工作(后改为中国京剧院四团)。不久剧团排演大型新编历史剧 《杨门女将》,冯志孝担任剧中人寇准这一角色。《杨门女将》中共有三个 “老生”角色,怎样使三个老生同台而又不雷同呢?在导演郑亦秋同志的启发下,分别以谭派、言派、马派的艺术形式,进行角色创造,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反复推敲,终於成功地刻化了性格鲜明的宋王、采药老人和寇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它使《杨门女将》的演出增色生光,妙趣横生。《杨门女将》虽然是以旦行为主,但又行行俱备,与此同时流派纷呈、文武兼备、阵容齐整、美不胜收,当时轰动了艺坛,场场客满。1961年由崔嵬等人担任导演,把此剧又搬上了银幕,从此演出范围更加扩大,尤其港澳一带反映尤其强烈,同胞们盛赞新中国京剧事业后继有人!通过这次艺术实践,年仅22岁的冯志孝,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剧中人寇准,这是他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初次以马派艺术形式,创造人物形象,取得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新社会从事艺术工作的青年确实格外幸福。当冯志孝初露锋芒时,党和人民立即给予了阳光雨露的滋润。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一批演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马连良先生愉快地收冯志孝为徒,并倾囊专注地将艺术传授给久仰他的冯志孝,在马先生的亲自教诲下,冯志孝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终於获得了深造机会。
不久,着名的京剧演员袁世海同志,在一次在电视中看了四团演出的《龙凤呈祥》 (冯志孝饰乔玄),后来他又在剧场看了四团的《满江红》。剧场休息的时候,袁世海问张盛利同志说: “你看哪个 ‘老生’ 过一团来工作合适?”张说“冯志孝合适”。原来二位同志对上了 “火”字; 所见相同,这就比较客观地证实袁世海的想法是有基础的,於是袁世海向上级提出建议; 希望把冯志孝这个小青年调到一团带带,同时他还向组织谈了如何培养的设想,完全取得了组织的同意,袁世海充当伯乐的美德,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赞美。
冯志孝拜师以后又调到一团工作,更加勤奋刻苦,他日以继夜地把全部精力,完全投入到艺术进取方面,每天除坚持早功外,晚上只要没有演出,他总是抱着笨重的大录音机,挤上公共汽车再进入剧院观摩,同时边录边记,十分紧张; 为了消化马老师讲授的艺术问题,他经常夜不成眠,有时反复思索,以致乘车过了站才从“戏境” 中明白过来,他简直成了 “马派”迷了。
1961年盛夏的一个晚上,这天是冯志孝来一团后,首次以马派戏“打炮”的日子,演出剧目《淮河营》(《十老安刘》之一)。它是马连良先生亲授的第一出戏,由袁世海演刘长、孙盛武演栾布,苏维明演李左车,冯志孝主演蒯彻。马连良先生还把自己的“行头”借给徒弟用,而且在百忙中亲临广和剧场指导,这更为演出增加了热烈气氛。在诸多名师的扶植下,冯志孝取得很大成功,他无论是唱、念、做各方面都颇具 “马派”神髓,剧场效果异常强烈,特别是那段“流水”,唱罢之后掌声雷动,受到观众的一致赞美。散戏后马连良兴致勃勃地来到后台,对志孝语重心长地说:“旧社会搭班如投胎! 你们赶上好时代了。”
不久北京日报、戏剧报、北京晚报以及电台都分别介绍了这位青年演员冯志孝,是 “马派”艺术的优秀继承人,同时赞扬老一辈艺术家奖掖后进的美德。
此后,冯志孝经常与一团着名的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孙盛武等人同台献艺,剧目有《群英会》、《梁红玉》、《淮河营》以及《青梅煮酒论英雄》、《将相和》等等。冯志孝初出茅庐即名声大震,但他谦虚谨慎,尤其是这些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不计较个人地位,主动把冯志孝的名字排在首位,这就更使他感到不安,但是当他领会到这是老一辈艺术家,为事业满腔热忱地提携青年时,他就更加分外努力钻研艺术,不辜负众人的期望!
马派艺术是马连良先生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他之所以能创造一个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流派,与他博采众长、勇于继承与革新精神是分不开的。正如老舍先生在《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序言》中所谈“马派戏不仅在唱、念、做上都有独到之处,连人物扮相与行头亦精心设计,单学些唱腔不尽得马派之长。”是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马派”艺术的精髓,由 “会”到“通”,由“通”到“精”,达到融汇贯通的“化”境;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夫不亏有心人,一个演员的成长与他付出的艰苦劳动是成正比的,你的工夫练得越深,你的基础打得越牢,那么你的艺术之花便开的越香,越美,越繁茂!冯志孝多少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潜心琢磨,确实悟到了 “马派”艺术的真谛,因此才能不断地在舞台上表演出许多隽永潇洒的艺术形象。那时在演员中,年轻的冯志孝,虽然也算颇有名声的人了,但是他生活朴素、作风正派,因而在群众中享有好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热心的同志和长辈要给他介绍对象,这时他好象无暇顾及,一一婉言谢绝了! 说也奇怪,没多久,当导演郑亦秋同志要给他介绍一位李志安时,他却表示同意,并慨然赴约去了!双方果然是一见钟情,经过两年的交往,水到渠成,1964年他们结了婚。
人们常说隔行如同隔山,冯志孝的爱人虽不是演员,但他们彼此之间,却有着共同语言。原来李志安也热爱艺术,特别酷爱京剧。在最初的交谈中,冯志孝就惊奇地问她:“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戏里的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的结合是美满幸福的。她不仅在事业上能助他一臂之力,生活中也体贴关心他,使冯志孝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业务工作。
冯志孝兄弟7人,他排行第二,他有一个哥哥、三个妹妹、两个弟弟,兄妹和弟弟们都结婚有了孩子,他们分别从事教师、工人、司机、摄影和演员工作,平时分散在自己的家庭里,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新年时,大家都领着自己的孩子,回到父亲和母亲的身边,合家三代人共有近30口人,团聚一起,谈笑风生,共享天伦之乐。

(五)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蒙受了极其严重的苦难,文化艺术事业遭到了十分惨重的破坏,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被迫害致残、致伤、致死,冯志孝的老师马连良先生,也於1966年含冤而死,终年66岁。
乌云终於驱散,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魔难和打击结束了,光辉灿烂的文艺春天到来了! 如今冯志孝已经是40岁开外的中年人,他决心再奋战一场,为京剧艺术的复苏、革新与发展贡献力量。他表示,在恢复挖掘传统戏以外,更要积极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通过舞台演出不仅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也得到更多有益的东西。
冯志孝埋头苦干孜孜以求,197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曾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广西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又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春节慰问团,到河北老区和偏僻的山区,慰问军民,同时还到山东各大中小城市巡回演出,剧团所到之处,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热烈非凡。冀鲁之地熟悉着名演员冯志孝的人,更是争相看戏,他们关心的是经过十年的浩劫,演员还拿的起这些名牌戏吗?看了冯志孝的演出之后,人们打消了悬念,很多热情的观众纷纷来信、赠诗、题字表示祝贺!有一个工人寄给冯志孝一首诗,题为:《观“淮河营”赠志孝同志》他前面写道:“志孝 ‘马派’ 之高足也。已末岁首、随团来津、演出 ‘马派’ 名剧《淮河营》於第一宫,欣赏之余,尝以赠诗……
广陵绝响马公良,幸存桃李又芬芳,
潇洒风姿忆颦笑,宛转讴歌认宫商,
苦心十年植嘉木,壮怀一点极新篁,
九泉有知应欣慰,神州事业正荣昌。

此外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想尽办法看了四场冯志孝主演的戏,剧团要走以前,他兴致勃勃地找到冯志孝,赠给他一幅亲笔题字,上面写着苍劲的四个篆字“艺术超群”。
冯志孝如今在艺术上,确实是更加趋於精湛娴熟! 你看他在《群英会》中,前饰鲁肃后饰诸葛亮,在鲁肃的表演中,无论是眼神或水袖,他都来得灵活潇洒,轻松大方,把人物刻划得爽朗质朴、性格鲜明;在诸葛亮这一角色上,从扮相身段到舞台风度,以及在唱、念、做诸方面,都不仅忠实地继承了 “马派”艺术,而且他还根据个人条件,又有了独特的发挥。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冯志孝很景仰国画家齐白石先生“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之名言。
粉碎“四人帮”之后短短的两年里,他上演了《群英会》《淮河营》《将相和》《四进士》《龙凤呈祥》《青风亭》等许多脍炙人口的马派名剧。
人们热情赞美这位中年的着名京剧演员,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同时也期待着冯志孝同志,在艺术道路上奋力进取,取得新的成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