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傅斯年》主要事迹简介

《傅斯年》主要事迹简介

傅斯年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字孟真。先世江西永丰人。曾祖傅继勋,字湘萍,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祖父傅淦(1844—1922年),字笠泉。拔贡,精诗书画,绝意仕进,布衣以终。父傅旭安(1865—1904年),字伯俊,号晓麓。举人,曾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山长6年。...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字孟真。先世江西永丰人。曾祖傅继勋,字湘萍,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祖父傅淦(1844—1922年),字笠泉。拔贡,精诗书画,绝意仕进,布衣以终。父傅旭安(1865—1904年),字伯俊,号晓麓。举人,曾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山长6年。

6岁入学塾,祖父并课读于家。10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11岁读毕十三经。13岁随侯延爽进士至天津,翌年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6岁遵祖父和母亲之命与聊城县绅丁理臣长女馥萃结婚。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同学有顾颉刚、袁同礼、沈德鸿、周炳琳等。1914年,创办“文学会”和《劝学》杂志。1916年秋,升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受教于国学大师刘师培、黄侃、陈汉章,以及胡适等。同学有毛子水等。1918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新申义》,2月在同刊发表《文言合一草议》。10月,与罗家伦、徐彦之、康白情等约集二十余同学创立“新潮社”,胡适为顾问。又决定编印《新潮》月刊,以“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为刊物“原素”,推举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铭衡为新潮社首届职员,傅斯年为主任编辑。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均极力支持。1919年元旦,《新潮》面世。在创刊号撰《〈新潮〉发刊旨趣书》一文,以北京大学已“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而大学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中国”,在此“转移之会”,勉为赞助,“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于国人,二则为将来之真学者鼓动兴趣”并称《新潮》之责任在于:一、就国人“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国学术之枯槁如此”,而“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新心”;二、就中国社会尚为“二千年前之初民宗法社会”,而“为不平之鸣”、谈“因革之方”;三、就“中国群德堕落”,“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而“鼓动学术上之兴趣”;四、就“恶人模型,思想厉鬼遍于国中”,而协助青年学生“脱离此类感化”,研求“修学立身之方法与径途”,“为未来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4月,致书鲁迅,称赞《阿Q正传》并徵求对《新潮》意见,鲁迅复信肯定《新潮》战绩。复信旋发表于《新潮》。自1918年1月15日至本年5月1日,在《新青年》、《新潮》、《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文章、诗歌50余篇,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坚。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爆发,被推为十三校二十名代表之一,参与指挥示威游行。“上午我做主席,下午扛着大旗,直赴赵家楼。”(傅斯年《漫谈办学》,1946年8月4日北平《经世日报》。)夏,北京大学毕业,考取山东官费留学。

1920年1月,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1923年秋,由英抵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治相对论、比较语言学、地质学、德国哲学等。深受以德国着名史学家朗克为代表之历史语言考据学派影响。在德与陈寅恪、俞大维、赵元任、杨步伟、金岳霖、徐志摩,以及老同学罗家伦、毛子水、段锡朋、朱家骅等会晤。1924年,蔡元培旅德,曾与罗家伦陪同游览。1926年9月专程赴巴黎与胡适会晤,讨论学术,并在法国图书馆阅读敦煌卷子。是年冬,由德归国,返鲁省亲。

1926年12月,应广州中山大学委员朱家骅(委员长戴季陶)之约,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历史系两系系主任。聘海内着名学者任教授,如吴梅、罗常培、丁山、杨振声、顾颉刚等。又亲自开设《尚书》、《古代文学史》、《陶渊明诗》、《心理学》等课程。1927年秋,与顾颉刚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并出版《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0月,应蔡元培之聘,任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

1928年3月,与顾颉刚、杨振声被中华民国大学院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常务筹备委员。4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史语所筹备处在中山大学内办公。夏,辞去中山大学教职,专任筹备处工作。5月,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叙述历史学发展标准时称:必须能发现新问题,必须扩张使用历史材料范围,必须扩张研究工具。揭橥三个口号:“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起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从而建立“中国史料学派”。10月,史语所正式成立,设于广州柏园,以专任研究员兼所长。是年,领导和推动史语所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直至1937年十年间共发掘15次,由董作宾、李济主持,发现大量殷代铜器及甲骨文,使中国信史推前数百年。12月,经马衡介绍,史语所从私人手中购到《清内阁大库档案》约十三万斤。1929年3月,中研院史语所迁至北平,设于北海养心斋。6月,设历史、语言、考古三组,分别聘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组长。后又设人类学组,以吴定良为组长。9月,建立史语所“明清史料编刊会”,与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徐中舒五人为编刊委员。同时领导《明实录》校勘。秋,应陈受颐之聘,兼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开设《史学方法导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秦汉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1931年,大库档案首批整理完毕,以《明清史料》甲编为名刊行。(1936年出版乙编、丙编。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丁编。史语所迁台后至70年代出版戊至癸编共6编,60年代完成《明实录》校勘并出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一次座谈会上发出“书生何以报国”警语,全国知识界为之震动。1932年5月,与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创办《独立评论》周刊,鼓吹抗日。10月,《东北史纲》(卷一)出版,以史实证明东北原本为中国郡县,驳斥日寇“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1933年4月,史语所迁上海。夏,兼任北平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馆筹备主任。1934年夏,与丁馥萃离婚。8月5日,与俞大彩(母为曾国藩孙女,兄为俞大维,沪江大学毕业,后任台湾大学英语系教授)在北平结婚。冬,史语所迁南京。1935年5月,赴安阳视察殷墟第11次发掘。此次发掘规模最大,300余人参加,出土大牛鼎等珍贵器物,发现车坑、马坑、象坑等,受到国际考古界瞩目。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随行考察,亦对此赞佩不已。在华北当局招待教育界的座谈会上,与胡适等强烈反对华北特殊化,痛斥汉奸和亲日派,使当时北平混沌空气为之一变。会后,又与胡适、蒋梦麟等联合声明:坚持反侵略、反汉奸、反对政府让步、自己决不退却。12月,丁文江在长沙考察煤矿,因宾馆煤气中毒病危,遂自北平赴长沙护理。1936年春,辞北大兼职,举家迁居南京。12月,“西安事变”后,在《中央日报》着文,称张杨“叛变”,力主“讨伐”。1937年4月,主持中央研究院评议会。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军兴,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国民政府庐山谈话会。8月,参加国防参议会。书“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明志。同月,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以事极繁钜,积劳成高血压症。又,力劝胡适赴美作国民外交工作。秋,主持中研院各所西迁事,史语所迁长沙。1938年春,史语所迁至昆明。7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2月作《悼山东省专员范筑先战死聊城》,有句云:“立国有大本,亮节与忠贞。”“北定中原日,太牢告国殇。”1940年冬,史语所迁至四川南溪李庄。是年,1936年完成之代表作《性命古训辨证》一书出版。该书“用语言学的观点以识性、命诸字之原,用历史的观点以疏性论历来之变。”上卷统计先秦西汉有关性、命之字义,中卷推论殷周以来之宗教和哲学思想,下卷分论汉儒、宋儒性命理论,重新估定宋学位置。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重要典籍。1944年6月,为子仁轨书文天祥《正气歌》、《衣带赞》。9月,在国民参政会以黄金公债案弹劾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迫使蒋介石免去孔祥熙职务。1945年6月27日,与褚辅成、黄炎培、王云五、左舜生、章伯钧等七参政员会见蒋介石,获准访问延安。7月1日与褚等飞陕(王因病未成行),旋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会谈。其间曾与毛泽东单独晤谈一天夜。“五四”时期毛与傅相识于北京大学,毛称许其当年反对封建主义之贡献,傅对曰:“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5日返渝,毛泽东赴机场送行时面赠所书宋钱惟演句“不将寸土分诸子,刘项原来是匹夫”。8月10日,日本投降。任北京大学代理较长、西南联大常务委员。

1945年8月底,毛泽东抵重庆,国共两党开始和谈。与访问延安之参政员黄炎培等拜会和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等。12月,西南联大发生“反内战”学潮,学生死难四人。奉命飞昆明处理,面斥警备总司令关麟徵:“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1946年1月,出席政治协商会议。3月,致函蒋介石力辞国民政府委员之任命。7月,以胡适回国,辞北大代校长。是月,因伪北大校长鲍鉴清附敌有据而河北高法判为无罪,提出抗告。11月,出席“首届制宪国民大会”。是年冬,史语所复员南京。1947年2月,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各报转载,举国注目。3月,宋子文被迫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6月,赴美国波士顿,治疗高血压症。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出任“立法院”“立法委员”。8月,由美归国。淮海战役后,南京仓皇,故旧零落,陈布雷自杀,段锡朋病逝,悲观至极,有自杀之念。除夕,与胡适烛下对饮,共吟陶渊明《拟古》九首之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是年冬,史语所迁台北杨梅镇。主持史语所23年来,徵聘及造就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人才近百人,刊行专书76种,发表论文500余篇,藏书40余万册,成就斐然。

1949年1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是年,为台湾大学教授黄得时书“归骨于田横之岛”。

1950年12月20日下午2时许,列席台湾省“参议会”,6时许在答复有关台大问题时,高呼:“我对有才能、有智力而贫穷的学生,绝对要扶植他们。”散会欲离开会场时头晕,血压高至190度,立即抢救,夫人俞大彩以及王世杰、陈诚夫妇、何应饮、罗家伦、吴国桢、朱家骅、毛子水、李济等政要和好友闻讯赶到,蒋介石嘱陈诚每半小时报告病情一次。11时血压至230度,22分终告不治。

陈诚、罗家伦等即主持商讨后事,组织治丧委员会,蒋梦麟、陈诚、何应饮、李济、董作宾、毛子水等四十余人为委员。21日,遗体暂厝极乐殡仪馆,遗像两侧置蒋介石、黄少谷等政要所送花圈。台大停课一天,下半旗,数千名学生高举“国失桢干”、“痛失良师”白布横幅,列队向遗体告别。22日,大殓、火化。陈诚等千余人徒步冒雨送行。同日,蒋介石函唁傅夫人。30日,蒋又发布“褒奖令”。31日,在台大举行追悼会,竟日往祭者五千余人。蒋介石亲临主祭,并送“国失师表”挽幛。

胡适致傅夫人唁函称:“孟真的天才,真是朋友中最杰出的。”“他办的四件大事:一是广州中山大学的文学院(最早期),二是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三是北大的复员时期,四是台大,都有最大成绩。”“他的学业根柢比我深厚,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三十年如一日。”

各界挽联270余幅,挽诗、挽词80余首,祭文6篇,唁函、唁电90余封,报刊文章110余篇。史语所全体同人挽:“廿二载远瞩高瞻,深谋长虑,学术方基,忍看一瞑;五百年名世奇才,闳中肆外,江山如此,痛切招魂。”台大全体员生挽:“早开风气,是一代宗师,吾道非欤?浮海说三千弟子;忍看铭旌,正满天云雾,斯人去也,哀鸿况百万苍生。”于右任挽:“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台静农挽:“迹儒侠而近名法,岂止文章惊奇伟;外死生以殉学术,忍从芴漠问神明。”李济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辨证性命;纵谈上下今古兴废,淹贯中西。”姚从吾挽:“细思中夏简册所传,君自应称国士;缅想卅年切磋之益,我今痛失导师。”叶公超挽:“有正义感,说老实话,君敢做人未必敢做,叩余勇气何来,曰赤子之心未失;倡科学风,严真伪辩,人云然君讵尽云然,治史精神若此,知先生之道长存。”徐复观挽:“赤手障横流,大节摩天,为一代穷酸吐气;白衣闻国政,孤怀卷石,想九原耿介难瞑。”

又,陈寅恪于广州闻讯后,作《霜红龛集望海诗云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感题其后》悼之:“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余海外王。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

台湾大学在其植物园建傅斯年纪念亭,中有大理石墓,前立无字碑。园中有纪念钟,上铸傅斯年为台大所拟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称“傅钟”。1951年傅斯年逝世一周年时,由台大校长钱思亮主持,将其骨灰安置于纪念亭墓中,此处即称“傅园”。1951年12月20日,傅斯年逝世两周年,胡适作《傅孟真先生的思想》演讲。自1954年起,每年傅斯年诞辰(3月26日)由史语所和台大轮流举行纪念会,至今未断。在其故乡,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已建立傅斯年研究所,并举行过学术讨论会。

着有:《傅孟真先生集》(台湾大学,1952年)、《傅斯年选集》(台湾版,1967年)、陈盘等校订《傅斯年全集》(七册,台湾版,1980年)、岳玉玺等编《傅斯年选集》(1996年)。

纪念刊有:中研院史语所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所长纪念特刊》、台湾大学编《傅故校长哀挽录》。

年谱、传记有:毛子水着《傅孟真先生传略》、傅乐成着《傅孟真先生年谱》(载《傅斯年全集》第七册)、赵天仪着《傅斯年年表》、《傅孟真传记资料》(台湾版)、山东聊城师院历史系等编《傅斯年》(1991年)、岳玉玺等着《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1994年)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