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辜鸿铭》主要事迹简介

《辜鸿铭》主要事迹简介

辜鸿铭辜鸿铭(1857—1928年),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英文名KU HONG—MING,闽南音KOH HONG BENG,名汤生(TOMSON),号立诚,别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斋名读易草堂。宣统赐谥唐公。曾祖辜礼欢,为最早至槟榔屿的华侨之一,曾任英属马来亚吉打首任华人“甲必丹”(首领)。祖父辜龙池,任职政府部门,曾获...

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年),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英文名KU HONG—MING,闽南音KOH HONG BENG,名汤生(TOMSON),号立诚,别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斋名读易草堂。宣统赐谥唐公。曾祖辜礼欢,为最早至槟榔屿的华侨之一,曾任英属马来亚吉打首任华人“甲必丹”(首领)。祖父辜龙池,任职政府部门,曾获吉打苏丹所颁勋衔。父辜紫云,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辜鸿铭,紫云次子,并寄在布朗夫妇名下为养子。

童年在槟榔屿英国王子中心学校学习英语。同治八年(1869年)十三岁,即随养父布朗远赴欧洲。同治十二年(1873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学习西方文学。光绪三年(1877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为我国完成全部英国式教育的第一位留学生。此后曾入德国莱比锡工学院,获土木工程科文凭。又曾在法国意大利等国游学。在欧洲十一年,潜心于西方文学、哲学,精通马来、英、德、法、拉丁、希腊等语文。

光绪六年(1880年)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光绪八年(1882年)在新加坡海滨旅馆访晤维新派人物马建忠,“三日倾谈”,“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热烈向慕祖国传统文化。遂辞职返槟榔屿,着中土衣履,蓄发留辫,苦读五经诸子。光绪九年(1883年),以英文发表《中国学》一文,论述1883年以前西方中国学发展概况,并激烈批评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中国学研究中的不良风气和治学态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洋务派代表人物、两广总督张之洞幕,任洋文案,自此粤鄂相随,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达二十年。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随张自广州至武昌。光绪十七年(1891年),“长江教案”爆发,为维护民族尊严,在上海英文《字林西报》发表《为祖国和人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最近教案关系论》,该文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的重要文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月,英译《论语》出版,后又译出《大学》,成为我国向西方世界弘扬孔教之第一人。林语堂评价为“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事变后,张之洞、刘坤一两总督倡“东南互保”,授意辜鸿铭在海外以英文发表《尊王:中国人民对皇太后及其政权真实感情的陈述》,申明中国大义,要求列强对慈禧太后“必尊必敬”,为与列强议和制造舆论。后与其它英文政论结集为《尊王篇:一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和欧洲文明的看法》(英文直译为《总督衙门来书》)。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发表《然则,治之,知之:日俄战争之道德因素》,抨击列强亚洲政策。同年,译述《中庸》。翌年9月,任黄浦江浚治局督办,在职三年,任内曾揭露洋商侵吞巨款大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通过俄国驻沪总领事以《然则,治之,知之:日俄战争之道德因素》等书赠予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回赠自己国外出版的违禁着作,并公开发表《致一个中国人的信》作为答覆,迅即引起欧、亚两洲舆论界普遍关注。托尔斯泰在公开信中说:“我现在从你的书里知道好战的思想——想用武力把欧洲民族的举动打退——在中国觉醒了……”但又要求中国人民“继续过他们的宁静的、勤劳的农民生活,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孔、道、佛三教的意义……”那么“他们现在所受的痛苦自会消灭,将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能够把他们屈服。”本年,王国维作《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称“我国之能知《中庸》之真意者,殆未有过于辜氏者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入阁,随至北京。翌年,奉委任外务部员外郎,后升至左丞。曾应诏作《上德宗皇帝条陈时事书》,言及“今日我中国士大夫不知西洋乱政所由来,徒慕其奢靡,遂致朝野皆倡言行西法、兴新政,一国若狂。”认为当时“非患无新法而患不守法耳。”因此,宜坚守君主制度,“申成宪以存纲纪而固邦本”。宣统二年(1910年)一月,以“游学专门列入一等”资格,宣统皇帝赏给文科进士第二名(榜首为严复)。二月,作《中国的牛津运动》,以英国纽曼大主教1883年领导的反现代化牛津运动比拟张之洞的文化保守运动,后经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译为德文,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并指定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必读书。书中称:“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8月,印行《张文襄幕府纪闻》,距张之洞逝世适届一年,书中检拾旧闻,臧否人物,讽评时政,深邃诙谐,笔下多今昔之慨。12月,任南洋公学校长。辛亥革命后辞职,以示继续忠于清室。

1915年4月,在北京出版英文着作《中国人的精神》(一名《春秋大义》,或《原华》),自称该书“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书中论述中国文明的精华是“以礼来自我约束”中国人性格的特征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中国人的精神是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灵魂趋向,……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同时认为孔子之道可挽救世界危局。9月,应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在研究所讲授英国诗文。1916年,《春秋大义》德译本出版,德国文化界兴起“辜鸿铭热”。1917年8月,将大战时期所着英文政论结集为《呐喊——辜鸿铭硕士关于战争及其它的观察和思考》一书,后被译为德文。本年,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作《辜鸿铭论》,推介《春秋大义》一书,称辜为“中国批评家”、“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918年,李大钊撰文评《春秋大义》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919年7、8月连续以英文作《反对中国文学革命》、《留学生与文学革命——读写能力和教育》等文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攻讦,反对文学革命论者将中国古文视为死文字。8月,胡适则在《每周评论》发表“随感录”,善意批评其保守态度(1935年胡适又作《记辜鸿铭》)。

1921年,英国文学家毛姆来访,事后作《辜鸿铭访问记》,文中记其言云:“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一个代表。”1924年4月,会晤来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10月,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之邀,赴日进行巡回学术讲演。其间,曾到台湾宣讲孔子学说。在日讲辞被辑为《辜鸿铭讲演集》,1927年秋离日本,临行前曾书赠大东文化协会干事长萨摩雄次:“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风流,乃为真豪杰;不爱财,不爱酒,不爱夫人,是个老头驼。”

1928年4月30日,以肺炎病逝于北平寓所。卒前数日,曾口授上清室奏折,犹言及东西政教之不同。废帝溥仪派员致祭,赐“含谟吐忠”旌额,谥以唐公。

妻于氏,名淑姑。妾日人吉田贞子(一名蓉子),继室某氏。有一子二女。子辜守庸,为贞子所生;女辜珍东、辜娜娃,为淑姑所生。

着译有:专着、论文集:《中国学》(英文,1883年)、《尊王篇》(英文,1901年)、《日俄战争之道德因素》(英文,1906年)、《中国的牛津运动》(英文,1910年)、《张文襄幕府纪闻》(中文,1910年)、《中国人的精神》(英文,1915年)、《呐喊》(英文,1917年)、罗振玉选编《读易草堂文集》(中文,二卷,1922年)、《所有受过英语教育的人应读之文》(英文,1922年)、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编《辜鸿铭讲演集》(日文,1925年)、日本·萨摩雄次编《辜鸿铭论集》(日文,1941年)等;中译英:《论语》(1898年)、《大学》(未印行)、《中庸》(1904年)等;英译中:英·柯珀(1731—1800年)叙事长诗《华英合璧:痴汉骑马歌》;文集:冯天瑜编《辜鸿铭文集》(1985年)、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2卷,1996年)。

传记、评传、回忆有:《辜鸿铭传记资料》(台湾版,1960年)、伍国庆编《文坛怪杰辜鸿铭》(24篇,1988年)、黄兴涛着《文化怪杰辜鸿铭》(1995年)、孔庆茂着《辜鸿铭评传》(1996年)、黄兴涛着《闲话辜鸿铭》(1997年)、宋炳辉编《辜鸿铭印象》(33篇,1997年)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