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主要事迹简介
顾颉刚顾颉刚 (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以号行世。祖父顾廉军 (18...
顾颉刚
顾颉刚 (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以号行世。祖父顾廉军 (1844-1914年),清秀才,以幕僚为业。精《说文》。父顾柏年 (1870-1939年),字子虬,学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性好鉴赏美术、书画、雕刻等。1913年起去杭州任盐运使司秘书,后任科长。母周坤和 (1870—1901年)。6岁入塾,8岁读迄《四书》。9岁从张子翀读《诗经》,与叶圣陶同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学校),同学中有王伯祥、章元善、叶圣陶等。宣统二年(1910年),18岁,与吴徵兰结婚。1912年毕业于苏州一中。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秋,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师事经学家崔适。1918年8月,妻吴徵兰去世。9月,应王伯祥、叶圣陶之邀,往游用直,得观保圣寺唐代泥塑罗汉及塑壁。王伯祥为媒,将班中高材生殷履安介绍与顾颉刚,次年5月与殷履安结婚。
1920年北大毕业,应聘留校任助教,职事为校图书馆编目员。1921年应马裕藻之约,兼管国文系参考室。4月,为胡适《红楼梦考证》校读笺补,补入新材料不少。时俞平伯亦耽读《红楼梦》,与俞通信研讨红学至多。11月,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开办,任主任沈兼士助教,仍兼北大图书馆事。是年始记日记《颉刚日程》。1922年2月,为研究所国学门布置考古学室,筹备歌谣研究室。6月12日与陈万里同去甪直,保圣寺大殿已塌一角,陈为之摄影,即向文化界和当局呼吁抢救唐文物泥罗汉等。
1922年12月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史地部专任编辑。1923年1月与郑振铎、王伯祥、叶圣陶、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朴社”,自行集资,自行出书。3月5日为俞平伯《红楼梦辨》作序。
1923年12月13日抵北京,恢复北大研究所职务。是年提出“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试图推翻三皇五帝的旧史系统。1924年8月,主编《歌谣周刊》,编成《吴歌甲集》。此后,又主编《民俗周刊》、北平《晨报·谣俗副刊》等,主持“三户书社”、“通俗读物编刊社”,在研究古史的同时,进行歌谣和民俗研究。12月4日写信给胡适,推荐王国维入清华研究院。是年自标居室为“泣吁循轨室”,谓自己生活太无轨道,泣而吁之循,并记《泣吁循轨室笔记》5册。1925年1月编《古史辨》第一册,并作序。春,承北大风俗调查会之嘱托,与容庚、容肇祖、孙伏园等到京西妙峰山调查进香风俗。1926年1月至4月作《古史辨》第一册自序,6月11日《古史辨》第一册由“朴社”出版。
1926年8月抵厦门,在厦门大学,讲授《尚书》。在本年,国内古代史大论战中,发表《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问孔子学说何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等文章,否定“孔子删述六经说”,认为“孔教是一个没有完工的宗教”,遂被史学界称为“疑古派”。1926—1941年,编选出版《古史辨》 7册,收入当年论战各方文章。在厦期间,与鲁迅发生争论。鲁迅说顾是“研究系”、“胡适之的信徒”,好举荐人,“要在厦大里造成一个胡适派”,为人“阴险”,使用“陈源之徒”的“手段”等。后又作《理水》影射顾。1927年,同时得到广州中山大学与武昌中山大学之邀,因鲁迅已先往广州,故决定应广州中山大学之邀亦赴广州任教,以便辨个明白,不甘受侮。7月25日致书鲁迅,要他暂不离粤,以便诉之法庭。后经友人劝阻, “因其已失败”(傅斯年语)。10月23日抵穗,而鲁迅已离粤,事遂寝。1928年任中山大学史学系兼主任。
1929年5月抵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1930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会议委员。1932年2月,兼任北大史学系教识。1936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1934年2月,与谭其骧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随即组织“禹贡学会”,开创“历史地理学”新学科。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0月抵昆明。1939年任云南大学教授。1940年任重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1941年11月,应中央大学校长顾孟馀邀,至重庆该校兼课。1943年2月,与傅斯年发起“中国史学会”。夫人殷履安病逝。1944年任中国史地图志编纂社社长。7月与张静秋结婚。抗战期间任第3、4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5年,主编《文史杂志》。1946年,在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11月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4年8月自上海举家北迁,住北京东城干面胡同。在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1月,成立标点《资治通鉴》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委员会,出任总校对。1959年始,应历史所、中华书局命,整理《尚书》。解放后,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第2、3、4届全国政协委员,第4、5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兴起,74高龄的顾颉刚倍受折磨,被抄家、批判,打成“反动史学权威”、又被诬“追随胡适”、“攻击鲁迅”等。1970年3月,《古史辨》1至7册由台北明伦出版社影印出版,书前为毛子水、徐文珊、何定生、陈盘所作序。4月7日,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批准,由顾颉刚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1975年5月1日开始,中断多年之《颉刚日程》,恢复记载。
1977年始,与学生刘起釪合任《尚书》工作。4月22日,为王湜华藏陈从周藏《用直闲吟图》作长篇题识。1979年,着《尚书》中《盘庚》、《西伯戡黎》、《金滕》、《汤誓》、《微子》等篇之校释译论。本年录取顾洪为研究生。1980年4月,“中国史学会”召开代表大会,因病未能出席,被选为理事会理事。7月,“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被推为该会顾问。8至9月召开之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亦因病未出席。
1980年12月25日晚9时,因脑溢血逝世。遗体遵其遗嘱献给中国医学科学院,供解剖研究之用。
1980年秋冬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集学术界人士共同成立编委会,筹议编集《庆祝顾颉刚先生八十八诞辰论文集》,尹达任主编。因先生逝世,此书于次年改名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981年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追思会,中国史学会会长白寿彝作题为《悼念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报告,会上展出顾颉刚部分手稿与着作。秋,按顾颉刚“藏书不分散”的遗愿,将6万册藏书全部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
1993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顾颉刚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费孝通、钟敬文、张岱年、胡厚宣等出席。社科院院长胡绳致词称:“顾颉刚是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他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苏州顾颉刚故居同时揭幕。
有子女6人:吴徵兰有2女。长女自明(1913年—),现在贵州。次女顾自珍(1917年—),现在南京。1918年吴去世。1919年与殷履安结婚,无子女。1943年殷去世。1944年与张静秋结婚,有三女一子。3女顾潮(1946年—)、4女顾洪(1947年—)、5女顾湲(1949年—)、子顾德堪。
专着、论文集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苏粤的婚礼》(与人合着)、《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边疆教育与边疆文化》、《尚书校释译论》、《顾颉刚古史论文选》、《顾颉刚通俗论着集》、《顾颉刚选集》(1988年)等。
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纂《北平志》、《北碚志》,总校《资治通鉴》,主持校点:二十四史等。主编《古史辨》7册(1926—1941年初版,1970年台湾版,1982年重版)。
纪念集有:《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1983年)、《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1990年)等。
年谱有:王仲孚编《顾颉刚着述编年》(台湾版,1983年)、《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1987年)、顾潮着《顾颉刚年谱》(1993年)等。
传记有:《颉刚自传》(1950年)、《顾颉刚自传》(1952年)、顾颉刚着《玉渊潭忆往》(1979年)、《走在历史的道路上——顾颉刚自述》(台湾版,1989年)、顾潮、顾洪着《顾颉刚评传》(1995年)、顾潮着《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1997年)等。
研究着作有:《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台湾版,1984年)、《顾颉刚先生学述》(198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