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李大钊》主要事迹简介

《李大钊》主要事迹简介

李大钊李大钊 (1889—1927年),河北乐亭人。字守常,笔名有李钊、孤松、剑影、明明、冥冥、T. C、S.C 生、猎夫、琴华等。祖父李如珍,颇有田产。李大钊出生不久,父母在二年内先后逝世。自述:“襁褓之中,即失怙恃。既无弟兄,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狱中自述》)...

李大钊

李大钊 (1889—1927年),河北乐亭人。字守常,笔名有李钊、孤松、剑影、明明、冥冥、T. C、S.C 生、猎夫、琴华等。祖父李如珍,颇有田产。李大钊出生不久,父母在二年内先后逝世。自述:“襁褓之中,即失怙恃。既无弟兄,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狱中自述》)
幼年于家乡私塾读《四书》、《五经》4年。在祖父母包办下,10岁与邻居之女赵纫兰结亲。1905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科举停办,入卢龙县永平府中学读书。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开始学日语与英语,并接触18世纪法国卢梭的启蒙思想及19世纪欧洲宪政与民主理论。辛亥革命时期,曾写有“何当驱漠北,遍树汉家旗”的诗句(《岁晚寄友》之二),流露出反清革命思想。1912年冬,由曹白善介绍参加中国社会党。同年与同学一起组织北洋法政学会,编辑出版《蒙古与蒙古人》、《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等书。1913年3月,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4月,创办法政学会《言治》杂志,早期诗文多发表在这个杂志上。他的同学郁嶷曾评论说:“同人之文,多拘挛法理糟粕之学,而君则振翰荦荦,发为感慨悲歌之篇,其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阐扬先哲贻德为急。览者感发兴起,颂声交至。”(《送李守常留学日本序》)
1913年夏,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到北京主编《法言报》。同年冬赴日留学,其时心境为“曩者去国,航海东来,落日狂涛,一碧万顷,过黄海,望三韩墟,追寻甲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但闻怒潮哀咽,海水东流,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者。”抵日后,进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曾组织“神州学会”,秘密从事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5年1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透露袁世凯和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之消息后,出任留日学生总会干事,组织归国请愿团,抗议袁世凯之卖国行径。写《警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薪胆》等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阴谋,激发国人奋起:“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袁称帝后,遂中途辍学,回上海参加讨袁运动。不久,返日继续读书。1916年,担任中国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编辑出版《民彝》杂志。
1916年3月学成回国,参加汤化龙、梁启超、孙洪伊等组织之宪法研究会(研究系)并担任汤化龙私人秘书。8月又担任该组织所创办的《晨钟报》主编。
这一时期,李大钊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在《<晨钟>之使命》(1916年8月)、《青春》 (1916年9月),及其他一些文章中,系统地提出了民主主义的青春宇宙观、青春文化观,和青春人生观,“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号召青年一代,冲决网罗,“自我解放”,掀起“新文艺”运动,进而在老大帝国的废墟上,创造新的青春中华。
他说:宇宙“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环无已,……健壮之前有衰颓,老大之后有青春,新生命之诞生,固常在累累坟墓之中也。”因此,“青年锐进之子,……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我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以其不变应其变。”“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活泼泼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袒裼裸裎,去来无挂,全其优美高尚之天。”呼唤人的独立、人的自觉,和人的特立独行。
李大钊认为“吾国思想界之销沉,非大声疾呼以扬布自我解放之说,不足以挽积重难返之势。”“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人之沉梦,赖以惊破。”“自我解放”、“自我之权威”,“自我之绝叫”,这正是作为我国百年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五四前夜,李大钊的青春呐喊,大气磅礴,震聋发聩,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河与旗帜。
1917年1月,应章士钊之邀,参加编辑《甲寅月刊》,几个月内即撰写60余篇文章,如《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在这些文章里,李大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着力抨击偶像崇拜、尊孔复古。他说:“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有孔子,“人人尽丧其为我,而甘为圣哲之虚声劫夺以去。”而“孔子者,数千年之残骸枯骨也。”“在我国,自我之解放,乃在破孔子之束缚。”“真能学孔孟者,真能尊孔孟之言者,但学其有我,尊其自重之精神,以行己立身、问学从政而已足。”
1918年1月,应聘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后又任政治、经济两科主任。在北大讲授“现代政治”,并在女子高等师范讲授“女权运动史”。本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介绍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平,并发表自己所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是李大钊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上转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标志。
早在1916年6月30日,即与曾琦、王光祈、周太玄等人筹备发起“少年中国学会”,直到1919年7月1日,始正式成立。学会是提倡新文化的爱国组织,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信条是:“奋斗,实践,坚忍,俭朴。”会员有李璜、左舜生、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张闻天、宗白华、田汉等。李大钊曾参加会刊《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
苏联十月革命后,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对十月革命备极赞扬:“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12月22日,与陈独秀合作,创办政治性刊物《每周评论》,同时帮助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等创办“新潮社”、邓中夏、高君宇等创办“国民月刊社”。1919年2月《晨钟报》被查封后,改名为《晨报》重新出版,倡议创办《晨报副刊》(第七版),就邀参与编辑工作。
1919年“五四”运动后,相继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宣传马克思学说。1920年3月,与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朱务善、罗章龙、刘仁静等人在北京秘密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7月,由北大图书馆主任改任专任教授,为史学系、政治系、经济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概论等课。10月,组成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2月,发起组织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除在北大外,还在女高师、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授课,在各校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为建党作准备。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1922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未出席),被选为中央委员,同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后在中共的三大、四大上都被选为中央委员。9月,受中共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谈判国共合作,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3年,为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领导者之一。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同年,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4年5月,出版《史学要论》一书,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要之作。书中认为“史学能陶冶吾人于科学的态度”,而“科学的态度,有二要点:一为尊疑,一为重据。史学家即以此二者为可宝贵的信条”。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北方军阀政府实行白色恐怖政策,遂离开学校工作,转入地下秘密革命活动。
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关后,在北京进行反苏反共大搜捕。4月6日,张作霖派出宪兵、警察和便衣侦探二百余人,公然违反国际公例,闯进东交民巷苏驻华使馆所属的远东银行、庚子赔款委员会、中东铁路管理局驻京办事处进行搜查,李大钊及其夫人赵纫兰、女儿李星华、李炎华,另有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共60余人均遭逮捕。事后,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合营救,无效;同乡好友300余人上呈保释,亦无效;陕西国民军、北京各进步报刊,先后发电刊文,警告军阀当局莫开杀戒,仍无效。在狱中撰写《自述》明志:“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4月8日,被捕后第三天,北京《晨报》报道说:“闻李大钊受审问时,直认姓名,并不隐讳。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被自述其信仰共产主义之由来及该党之工作,但否认最近对北方有何密谋。李被捕时,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世界日报》亦有报道:“李着灰长袍,青布马褂。满脸髭须。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云云。”在狱中,备受酷刑身体遭到严重摧残,始终坚定不屈。其时铁路工人拟劫狱营救,为避免耗费革命力量,坚决拒绝。报纸还报道:“在狱中20余日,绝口不谈家事。”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政府组成“特别法庭”,进行秘密“军法会审”。上午10时在京师警察所开庭审判,判处李大钊等20人“绞刑”。下午2时,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后院刑场,用西方进口之绞架执行。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面对军警作最后一次简短演说:“不能因为今天你们杀死了我,杀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同时被害的有:谭祖尧、邓文辉、路友于、张挹兰(女)、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莫华、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等十九人。李之牺牲,实践了“自由之花,是经过革命的血染,才能发生”的预言(《俄罗斯革命之过去现在及将来》,1920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李大钊殁后,棺椁衣衾,皆朋友之助,灵柩寄厝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达6年之久,家人亦无力营葬。1933年3月,李夫人来北平,拟觅地安葬。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特为发起募款,所得仅572元,其中有鲁迅所捐50元。4月23日,葬于西山万安公墓。有挽联:“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那用我辈哭先生。”出殡时,举行群众游行示威和公祭。当年《新青年》编辑、北大教授刘半农受同人委托,曾起草一篇碑文:“君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城中。会张作霖自称大元帅于北京,政出武夫,儒冠可溺,遂逮君及同游60余众,而令何丰林按其狱。君与路友于、张伯华、邓文辉等20人罹于难,风凄雨横,摧此英贤,呜呼伤哉!”此碑文未能发表,亦未能刻于碑上。所刻者为刘半农另写之仅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和子女署名的墓碑,立之于墓前。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送来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镰刀、斧头和碑文,以旧棉袄和花圈遮于其上,放在马车上运到墓地,作为墓志铭埋于墓中。1957年4月,陈毅在《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一文中,评价说:“守常同志的生平,据个人私见,可以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革命先驱,大节不辱’16个字概括之。”十年浩劫时期,其墓碑竟然被砸,长女李星华受到残酷迫害,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83年,中共中央在万安公墓重新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4月1日其纪念碑上由邓小平题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唯物史观最彻底和最早的倡导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和推动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政治活动家,是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最热忱和最早的倡导者。
有3子2女:长子李葆华,解放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贵州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离休后曾任中顾委委员。长女李星华,解放后在中国文联工作,文革中受残酷迫害,1979年12月逝世。次女李炎华,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即去世。次子李光华,解放前任中共河北乐亭县委宣传部长,解放后任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已离休。三子李欣华,解放后曾任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已病逝。
李大钊遗作,据贾芝统计,约430余篇(《李大钊诗文选集·重版后记》,1979年)。结集者有:《平民主义》(论文集,1923年)、《史学要论》(论文集, 1924年)、《守常全集》(收30篇文章,为清华助教、热心收藏和编辑李大钊诗文的李乐光所编文集的前半部。1933年李乐光被捕,其母将文稿交李星华,嗣后又经周作人之手辗转送到上海,鲁迅写《<守常全集>题记》, 1939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贾芝编选《李大钊诗文选集》(1959年)、周红兴、李如鸾编《李大钊诗浅释》(1979年)、《李大钊史学论集》(1984年)、《李大钊文集》上下集(1984年)。
年谱有:《李大钊年谱》(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1984年)、信阳师院学报编《李大钊年谱》(1985年)等。
传记有:张次溪着《李大钊先生传》(1951年)、《李大钊和瞿秋白》(1951年)、《李大钊传》(1979年)、张静如、马模贞编着《李大钊》(1981年)等。
回忆录有:《回忆李大钊》(1980年,人民出版社)、李星华着《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981年)。
研究着作有:《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上下册(198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纪念李大钊》(1985年,文物出版社)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