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王苹》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王苹》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王苹,是新中国诞生后由党培养起来的我国第一个着名电影女导演。她35岁才开始从事导演工作,从影三十年间 (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共拍摄了九部故事片、两部舞台艺术片、两部军事教学片,在导演艺术方面充分显示了创作的才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的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王苹原名王光珍,1916年9月2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回族知识分...

王苹,是新中国诞生后由党培养起来的我国第一个着名电影女导演。她35岁才开始从事导演工作,从影三十年间 (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共拍摄了九部故事片、两部舞台艺术片、两部军事教学片,在导演艺术方面充分显示了创作的才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的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王苹原名王光珍,1916年9月2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自由职业者,母亲是温存善良的家庭妇女,哥哥姐姐都是中、小学教员,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少年时代的王苹,性情爽朗,聪慧好学,酷爱文学艺术,充满追求和幻想。1931年,在哥哥姐姐的支持下,她从江苏省立女子中学考入男女合校的南京中学。南京中学当时是党开展进步戏剧运动的据点之一,在那里她结交了许多进步的同学和朋友,如后来成为着名电影艺术家的瞿白音、张水华、王家乙、严恭以及后来成为着名戏剧家的舒强、吕复、王逸等。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在课外,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蚀》等等。这使她张开了理想的翅膀,追求着自由、民主和解放。那时,学校里有一个由进步同学组成的业余戏剧组织“磨风剧社”,经常排演一些小话剧,宣传进步思想。上海党的戏剧工作者也常来南京,与剧社交流演出剧目。王苹背着父亲偷偷地参加了这个剧社,并在独幕剧 《姐姐》、《儿女神》等剧目中扮演了女主角。革命的愿望和要求象种子一样在她心中萌发了。
1934年夏天,王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中学,被分配在南京市的新中门小学任级任老师。这一年秋天,剧社准备排演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专门聘请上海党的戏剧工作者章泯来担任导演。由谁来担任女主角呢?大家选中了王苹。从此,每天课余和星期日的时间,王苹都以家访或辅导为借口,冲破家庭束缚,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去。1935年元旦,《娜拉》正式上演了。为了瞒过父亲,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苹,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真情还是让海报上的剧照暴露了,由此引来了一场风波,导致了闻名南京的一个政治事件。父亲斥责她伤风败俗,从此不准她再出家门。新中门小学校长——一个国民党右派分子诬蔑她破坏校规,扬言 “戏子岂能为人之师”,将她开除出校。国民党政府更是借《娜拉》的上演,大肆镇压进步戏剧运动。不仅逮捕了磨风剧社的好几名成员,而且还以南京市教育局的名义发出通告,不准任何学校录用王苹。这些罪恶行径,激起了南京各界人士的无比义愤,各报纷纷发表文章,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无辜,支持王苹等人的反封建活动。在党的领导下,一个规模宏大的请愿活动震动了整个金陵。
《娜拉》事件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王苹来到江苏省江宁县桐山镇的一所小学校教书。在那里,她接触了许多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开始了解了勤劳朴素的水乡农民,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进一步懂得了社会和人生。这一时期,磨风剧社的朋友们更加关心她的进步与成长,张水华、王逸等同志常常到这里来看望她,给她讲述中国的革命形势和左翼戏剧运动的情况。有一天,他们兴奋地告诉她,党准备在山西开展剧运活动,决定推荐她去参加。经历了《娜拉》事件的锻炼与考验的王苹,早就对革命充满向往和追求,她欣然接受了党的安排。1935年10月,她背着家庭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革命斗争生涯。
1935年是国内革命斗争形势极其艰苦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继续对人民实行血腥统治。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嘴脸,配合党的革命斗争,左翼戏剧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戏运活动。着名剧作家宋之的写了一出反映阳泉煤矿工人与资本家斗争的电影剧本《无限生涯》,当时的西北影业公司准备拍摄。王苹来到山西后,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同情工人的歌女。这部影片最终由于阎锡山的破坏未能拍成,但这却是王苹演员生涯的开始。
1936年,王苹回到上海,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入了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先后随队到南京、济南、开封、武汉等地宣传抗日。尔后,接受周恩来的指示,又随宋之的辗转于重庆、香港、上海之间,从事戏剧运动,先后在上海业余剧人协会、重庆业余剧人协会和影人剧团,以及中国艺术剧社、香港旅港剧人协会,参加演出过许多进步戏剧,如宋之的的 《雾重庆》、曹禺的《家》和 《北京人》、以及《大雷雨》、《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民族英雄》、《武则天》等,扮演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事业中,她与宋之的结成了终身伴侣,在宋之的的关心和帮助下,她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抗战胜利后,王苹曾在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进行影片的拍摄工作,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天堂春梦》、《关不住的春光》、《新闺怨》中,都扮演过角色,在繁忙的演出、拍摄工作的同时,她还秘密地为地下党做了不少工作。
1948年,党获悉国民党政府即将对进步文艺工作者进行迫害,决定将一批同志转移出上海。王苹被批准去解放区,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她被分配到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室工作。1949年,她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当了演员。1950年,党又调她到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工作。就这样,王苹从一个稚嫩的女青年,成长为一名党的坚强文艺战士。丰富的舞台实践,炼就了她的艺术才能;艰苦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她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祖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她又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
1951年春天,总政治部文化部接到刘伯承同志的指示,要将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的一次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拍成电影,供部队训练和教学参考。当时部队还没有建立电影制片厂,党组织把这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苹。王苹过去只当过短期的电影演员,从未导演过影片,对军事常识更是一窍不通。但她想到组织的信任、工作的需要,便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党组织和同志们热情鼓励她,北影、新影等单位大力协助她,当时担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同志更是积极支持她,指定两名有作战经验的老同志给她当军事顾问。她不懂军事指挥艺术就虚心地学,不熟悉导演业务就拜人为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与顾问、摄影师们一起反复研究拟定了完整的拍摄计划。拍摄开始了,她不乘坐刘伯承派来的汽车,却徒步奔跑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演习场上,硬是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拍下了一组组宝贵的镜头。有一次,为了拍摄一组镜头,她带领一个摄制组躲在山坡下,没想到后面是炮阵地,一发炮弹打到她们前面,把她们掀起几尺高。人们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但她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继续工作起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第一部大型军事教学片《河川进攻》终于拍摄成功了,影片在部队内部放映后,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好评。《河川进攻》的成功,奠定了王苹导演工作的基础。
1952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王苹调任该厂导演,正式开始了电影导演的艺术生涯。1953年,她拍摄了第2部军事教学片《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通过形象的活动画面,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传授给广大观众,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全军的学文化运动。这一年的7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八一厂决定拍摄建厂后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导演自然落到了王苹的身上。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民合作抗击日寇的斗争故事,剧本是根据总政文工团演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由于缺乏经验,开始时拍了四万米胶片,长达四、五个小时。怎么办?王苹虚心地向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求教,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她重新剪辑,大胆地去掉了原作中的多余场景,较成功地完成了影片的制作工作。通过这次实践,她认真摸索戏剧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了从舞台到银幕的导演艺术规律。在这段时间里,王苹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56年4月,她的亲密战友和终身伴侣、年仅42岁的宋之的不幸因病突然去世。面对沉重的精神打击和繁重的家庭负担,她没有被压倒,她深深懂得,只有加倍工作才能忘掉痛苦,只有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才能告慰逝去的亲人。她擦干泪水,强压悲痛,安排好四个孩子的生活,自己搬着行李住进了制片厂。在摄影棚、洗印间、剪辑室……。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1957年,王苹决定拍摄第二部故事片 《柳堡的故事》。这一方面是因为自从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以后,她就深深的喜爱上了它; 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在江苏桐山镇呆过一段时间,对江南水乡的生活比较熟悉。《柳堡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解放江南的战斗中,爱上了一个朴素美丽的农村姑娘,但从革命利益出发,他暂时放弃了爱情,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去。在影片中,王苹饱含激情,运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着力刻划了李进和二妹子质朴、纯真的艺术形象,并充分运用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景色: 大风车、小木桥、小河流水等,再配上富于江南情调的插曲,创造出一种明快、清丽、抒情的艺术境界,使人物和环境、情与景融为一体,整个影片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意味。影片上映后,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扬,这部影片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热情赞颂了革命战士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美好情操。在军事题材应不应该描写爱情和怎样描写爱情方面,《柳堡的故事》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它是王苹的成名之作,引起了电影界对王苹的关注。
1958年,王苹接受厂领导的指示,又着手拍摄反映我党地下斗争生活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影片,为了冲破以往同类片子的窠臼,王苹与剧作者深入交谈,充分体会他们的创作意图,并接触了许多在敌后工作过的同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她决心不追求影片情节的惊险、曲折和离奇,而力争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当时,该剧的三个剧作者,对未来影片的风格样式以及主人公李侠形象的塑造各持己见。她博采众长,写出了分镜头剧本,受到了剧作者的一致赞同。在影片中,她通过接受任务、与敌特周旋、狱中斗争、英勇牺牲等情节的描绘,着力刻划了地下工作者李侠对党无限忠诚、对同志无比热爱以及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如果说《柳堡的故事》初步显露了王苹的创作才能,那么 《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她导演艺术日趋成熟的标志。通过这部影片,人们看到了她在塑造形象方面的苦心和功力,也清楚地看到她在艺术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断进取精神。
1959年和1960年,王苹又连续拍摄了 《江山多娇》和 《勐垅河》两部故事片。第一部描写了我国山区人民移山造田、改造山河的斗争风貌;后一部反映了我国边疆傣族地区人民的斗争生活。这两部影片都塑造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勐垅河》中的工作队长江红,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为了拍好《勐垅河》,王苹曾亲自到云南傣族地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她亲自体验、细心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连怎样上竹楼、怎样端饭以及拜佛时的神态等等都一一留心。她说:“一个导演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拍摄好影片的关键是深入生活,获得亲身的感受。”
1962年,王苹又完成了着名影片 《槐树庄》的创作,在导演艺术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槐树庄》是一部由话剧改编的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影片。它描绘了槐树庄从1947年至1958年这十年间的变化,刻划了众多的人物及其转化过程,其人物之多、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她在导演前几部影片中没有遇到的。为拍好片子,王苹亲自住到招待所,与剧作者就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制定了修改方案,作者写一章她读一章,仔细琢磨,认真推敲,使剧本日臻完善。她建议作者写了一个贯穿全剧的主题歌,对表现槐树庄的十年变迁、突出郭大娘的英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自然的艺术风格和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深深打动了观众,王苹因此而荣获全国第二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在第二届 “百花奖”的授奖大会上,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亲自把《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反映南京路上好八连光荣事迹的影片的拍摄任务交给了王苹。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王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拍摄出来了。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初期上海滩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质朴可爱的艺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民解放军永远保持人民军队本色,在糖弹面前“拒腐蚀,永不沾” 的精神境界和高贵品质。
1965年,党中央、周总理亲自领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演出,王苹作为导演之一参加了将它拍成电影的工作。她积极建议并设计拍摄了一组天安门、广场、国旗、人民大会堂的全景和万人合唱国际歌的场面,并将这些画面剪接在整个舞蹈史诗的开头和结尾,使得这部作品更加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王苹是个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导演,深为人民群众所爱戴。但在十年动乱期间,却被剥夺了艺术创作的权力。只因她三十年代曾与江青同台演过戏,了解江青的丑恶历史,又曾在日记中流露过对江青的不满情绪,“四人帮”一伙便罗织罪名,把她打成了 “三十年代的黑线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现行反革命”,关进了 “牛棚”,连她辛辛苦苦积累了十六年的艺术创作资料也被查抄、毁掉了。
直到1974年,她才有了参加工作的机会。可那时候,“四人帮”的那套“三突出”、“三陪衬”的破烂理论正统治着整个中国文坛、艺坛,要搞真正的艺术创作,多么难哪!作为艺术顾问,她热情地参加了故事片《闪闪的红星》的导演工作。影片通过一系列较为生动的情节,细腻、真实地展示了主人公潘冬子的成长过程,生活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人物性格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该片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评奖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儿童作品一等奖。
1976年,王苹满怀深情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业迹的大型音乐片。在纪录舞台歌声的同时,她精力构思拍摄了雪山、草地等真实场景,巧妙地插入组歌之中,增强了影片的抒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四人帮”垮台后,王苹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1978年,她导演了反映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延安地区我八路军某烧炭队战斗生活的故事片 《我们是八路军》,在艺术风格上又作了新的尝试。
王苹是我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她出席过建国后的历次全国文代会、妇代会,是中国影协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最近几年,她走上领导岗位,挑起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重担。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她说:“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就不怕任何困难,不怕任何挫折,永远有一股子劲,始终不懈地去攀登高峰。”王苹是这样走过来的,也将这样走下去。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