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杜牧-被睦州山水醉倒的诗人

杜牧-被睦州山水醉倒的诗人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杜牧 《睦州四韵》唐代诗坛有两对以李杜的姓氏知名的诗人,即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晚唐时的李商隐和杜牧,为了区别,前者称“大李杜”,后者则被称为 “小李杜”。很幸运,这两对李杜中都有与严陵山水有关者,即 “大李” 和“小杜”: 李白有多首诗写到新安江和富春江,写到...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杜牧 《睦州四韵》


唐代诗坛有两对以李杜的姓氏知名的诗人,即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晚唐时的李商隐和杜牧,为了区别,前者称“大李杜”,后者则被称为 “小李杜”。很幸运,这两对李杜中都有与严陵山水有关者,即 “大李” 和“小杜”: 李白有多首诗写到新安江和富春江,写到新安山水和富春山水,写到严子陵; 杜牧则在睦州任过职,留下了优美的诗文和令人怀念的政绩。


◇杜牧像


杜牧 (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杜氏世代簪缨,远祖杜预,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祖父杜佑,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 《通典》 200卷,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是古代史学名著,对后世影响巨大。父亲杜从郁是杜佑第三个儿子,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对家庭的文化传统,杜牧一直引以为豪。杜牧童年时,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以后,家境日益贫困,杜牧与弟弟杜凯过着“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的生活,因此对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文宗大和二年 (828),杜牧26岁,考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以后在今江西、安徽、扬州一带做了几年幕僚,后任监察御史、左补阙、史馆修撰等职。武宗会昌二年 (842),杜牧出为黄、池、睦等州刺史,大中二年 (848),召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大中四年 (850),复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人称 “杜司勋”,卒于长安,终年五十,所著有 《樊川文集》。
杜牧家风严正,以天下为己任,刚正有奇节,敢论大事,指陈朝政利弊尤切。23岁即写成 《阿房宫赋》,借古讽今,讽刺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并著有 《罪言》,开篇即云: “国家大事,某不当言,言之实有罪,故作罪言。” 语重而心长,忧国之情溢于言表。他长期研究兵法,曾作 《孙子注》13篇献给当朝宰相,流传至今,为 《孙子注》 十三家之一。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其诗诸体皆备,形式多样,情致豪迈。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七言绝句更是清新俊迈,名篇迭出。如 《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秋夕》 等篇,历代传诵,家喻户晓。风调悠扬,意境优美,“语言既绚丽多彩,又清新自然; 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 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第353页) 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唐武宗会昌六年 (846) 九月,杜牧由池州 (今安徽贵池)移任睦州刺史。从治所秋浦县出长江,沿江而下,转运河入浙,经钱塘 (今浙江杭州) 溯江而上,于年底抵达睦州,有 《新定途中》 诗记途中旅况: “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园别五秋。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将自己比喻成汉代直臣张纲。后来,他回忆这段行程时曾说: “东下京江,南走千里,曲屈越嶂,如入洞穴。惊涛触舟,几至倾没。” (《祭周相公文》) 自从会昌二年 (842) 春离开长安,历任黄、池、睦三州,“三守僻左,七换星霜” (《上吏部高尚书状》),离长安越来越远,因而十分思念京师的朋友和亲属,发出了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的感叹。将自己与汉初才子贾谊相比: “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余。自注: 文帝岁余思贾生。” (《朱坡绝句三首》)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一年后,文帝十分想念他,派人召见。自己离开长安七年多了,却不见朝廷有什么动静。


◇有家皆掩映 陈松林作


唐时的睦州还是个偏远小郡,“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乌,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抑暗逼塞,行少卧多,逐者纷纷,归轸相接。” (《祭周相公文》) “睦州治所,在万山之中,终日昏氛,侵染衰病。” (《上周相公启》) 其闭塞和落后可以想见。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杜牧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睦州虽然偏僻,但山水明瑟,风光秀丽,这给诗人落寞的心情多少带来一些宽慰,他在这里写了许多好诗,尤其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写得非常美妙,如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秋晚早发新定》) “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笛吹孤戍月,犬吠隔溪村。” (《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 《睦州四韵》 更被认为是描写睦州风光的代表之作。
杜牧在睦三年,留下了诗12首、文6篇,不算太多,但大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之作。他关心民生疾苦,常常走访民间,了解民情,其中尤以盐税问题使他触目惊心。自汉代以来,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盐铁皆为官营,食盐是日用必备之物,售卖集中在少数几处,“睦州百姓,食临平监盐”,十分不便,而“监院多是诛求,一年之中,追呼无已”,向百姓追求盐税,“其间搜求胥徒,针抽缕取,千计百校,唯恐不多,(百姓) 除非吞声,别无赴诉。” “直是睦州刺史,亦与作主不得。” “至有身行不在,须得父母妻儿锢身驱将,得钱即放,不二年内,尽恐逃亡。”面对如此惨状,杜牧深感痛心,专门向朝廷分管官员上书报告,请予重视,加以解决,“伏惟俯察愚衷,不赐罪责。”(以上引文均见《上盐铁裴侍郎书》) 拳拳爱民之心,跃于纸上。
大中二年 (848) 秋八月,由于宰相周墀的推荐,杜牧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九月,乘船离睦赴长安就任。“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 (《秋晚早发新定》) 连天公也来作美; “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惊涛化作笑语,昏氛变成岚翠,都来分享诗人的喜悦心情了。
杜牧只活了50岁,来睦任职时45岁,已属晚年,诗文创作已经十分成熟,他在睦州留下的不多诗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唐代睦州的风景画。《睦州四韵》 更是一幅州城的全景画。读 《睦州四韵》 仿佛随着诗人登上城北龙山之巅,俯瞰全城,城中风光,历历在目; 千家万户都掩映在浓浓的绿树丛中,或者说,城中一片绿荫,绿荫中露出几处亭阁房舍,房前屋后,流水潺潺,树丛中鸟声婉转,云雾间楼台隐隐,一座园林式的山城跃然纸上,有如人间仙境,令人神往。生活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难怪诗人要醉倒在花树丛中了。与其说是“中酒”——喝醉了酒,不如说是被这美妙的环境迷醉了。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怜,古义为爱,爱、怜通用、连用。在杜牧笔下,睦州的山水是那样的亲切、可爱: “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秋晚早发新定》) “雪涨前溪水,啼声已绕滩。”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春濑与烟远,送君孤棹开。” (《送卢秀才一绝》)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虽属唱酬之作,但对睦州山水风光的把握却十分到位、传神——


◇杜牧手迹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钧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时刀尺君须用,幽处田园我有涯。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杜牧善写秋色,且不说脍炙人口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即便睦州秋景也足迷人:“江山绝域,登临已秋,猿吟鸟思,草衰木坠。” (《上吏部高尚书状》) 在杜牧笔下,睦州的秋天特别美: “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秋晚早发新定》) 描绘出了睦州山水之乡浓重的秋色,色彩鲜明,音节清朗,令人难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杜牧在好几首诗里都写到了睦州的梅花: “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睦州的山梅十分惹人喜爱,老友邢群在寄给他的诗中就有“经冬野菜青青色,未腊山梅处处花” (邢群 《郡中有怀寄上睦州员外杜十三兄》) 之句。“越嶂”一联,不仅写出了睦州州城的地理形势和地望所在,还用跨越冬春的二年之花来状写山梅,别出心裁,“腊梅”一句与 《山行》 之末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邢群 (799—849),河间 (今属河北) 人。是杜牧的老朋友,字涣思,大和三年 (829) 进士。杜牧任睦时,邢群正巧在上游歙州 (后改徽州,即今安徽省黄山市,治所在今歙县) 任刺史,因此时有诗书酬答往还。在任病归,卒于东都洛阳,杜牧为之作墓志铭,有“才能温良,并包与之”之语。邢、杜二人与诗人许浑友善,常有诗书往还,许浑 《酬邢杜二员外》 诗前小序云:“新安邢员外怀洛下旧游,新定杜员外思关中故里,各蒙缄示,因寄一诗以酬。”其诗云:

雪带东风洗画屏,客星悬处聚文星。
未归嵩岭暮云碧,久别杜陵春草青。
熊轼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
岂知京洛旧亲友,梦绕潺湲江上亭。


可以读出三位诗人当年的交往和感情,亦是睦州文坛的一段佳话也。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 (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卷二十七) 杜诗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他的诗歌为睦州增色,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研究和继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