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碧涧诗情
◇刘长卿像...
◇刘长卿像
在唐代诗坛上,刘长卿是一位过渡性的人物,他生当盛唐与中唐之间,虽然名列 “大历十才子”,但与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杜甫仅相差十多岁,在十才子中最为年长。刘长卿生活的时代,“安史之乱” 虽已平息,但另一个祸端 “藩镇割据” 已经形成,盛唐风光早已不再,虽有宪宗的“中兴”,但藩镇未平,宦官之祸又起,中原战乱频仍,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士子南下避乱,在长江中下游金陵、镇江和杭州、越州形成了一个 “江表诗坛”,其领军人物正是刘长卿。
刘长卿 (726?—790?),字文房,郡望河间 (今河北献县),籍贯宣城 (今属安徽),出生于洛阳,少居嵩山 (在今河南登封)读书,后入国子监听举,考中进士后,尚未释褐“安史之乱” 即爆发,只得南奔扬州避乱,至德元年 (756) 肃宗即位后始补苏州长洲县尉一职。不久,又因被诬入狱,出狱后摄海盐令,又被贬为南巴 (今广东电白) 尉,“重推”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大历三年 (768) 任淮南转运使判官,移任鄂岳转运留后。大历八年 (773) 遭鄂岳观察使吴仲孺所诬,虽赖监察御史苗丕秉公处理,得以减轻罪责,但仍贬任睦州司马。此时曾在常州义兴 (今江苏宜兴) 赋闲逗留,大历十一年 (776) 赴睦州司马任。刺史萧定、李揆同他关系都很好。由于刘长卿的诗名,许多诗友前来睦州探望,结交了严维、朱放、章八元、李嘉祐、皇甫冉、秦系等诗友,互相唱酬,睦州也一时成为江表诗坛的中心和热点。建中元年 (780),德宗即位,刘长卿被起用,任命为随州刺史。正欲有所作为,建中三年 (782),随州又为李希烈叛军攻陷,刘长卿弃城出走,避地淮南、江东,依靠曾任过睦州刺史的淮南节度使杜亚,充任幕僚。约卒于贞元五年至七年(789—791) 之间。后人称之为刘随州,有 《刘随州集》 传世。
◇刘长卿诗意图
刘长卿约于大历十一年 (776) 冬或十二年 (777) 春抵睦州贬任所,在睦约四五年左右。司马在唐代是个闲职,用来安置贬谪官员,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贬任江州司马,其名作 《琵琶行》 中有“座中泪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好在时任睦州刺史的萧定、李揆都是刘长卿的老朋友,既器重他的诗才,也同情他的遭遇,给人生低谷中的诗人带来很大的慰藉。刘长卿贬睦后,许多诗坛的朋友纷纷前往睦州探望,有的甚至一至再至,如越州诗人严维,刘长卿与之唱和的诗作有五首之多,其中有一首少见的六言诗——
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一离一别,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空余泪滴回潮。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蛇浦桥,宋以后写作佘浦桥,在睦州城 (今建德市梅城镇)东门外,以后圮毁。诗意凄清冷寂,流露出作者寂寞失落的心情。但诗的意境却非常美: 秋风冷月,黄叶青山,寒江古木,高岸断桥,构成了一幅秋月送别图,读之令人心动,如一幅古画呈现在读者眼前。
严维的和诗也写得很好,写出了睦州城外佘浦桥的月夜景色,现抄录如下——
月色今宵最明,庭闲夜久天清。
寂寞多年老宦,殷勤远别深情。
溪临修竹烟色,风落高梧雨声。
耿耿相看不寐,遥闻晓柝山城。
——《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
刘长卿擅长五言,自诩为 “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其中五律又占了五言诗的十分之六,艺术造诣最高。“其特色是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乔象锺、陈铁民主编 《唐代文学史》,第552页) 前人评云: “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唐音癸签》 卷七引方回语) “清词妙句,令人 一唱三叹。” (宋荦 《漫堂说诗》) “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朱彝尊 《唐诗别裁》)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为五律中之名作——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碧涧别墅在睦州城东碧溪坞中,系长卿贬睦后所建 (一说建于宜兴阳羡山中)。皇甫侍御即皇甫曾,乃刘长卿诗友。诗中描写了碧涧优美的自然环境,荒村落叶,古路寒山,白云返照,涧水野桥,长卿以非凡的白描功力,抓住山中秋色的特点,寻常之物,一落笔下,便有诗情,更含画意,所状之景,历历如在目前,“五言长城”,诚非虚言也。
刘长卿不仅擅长五言,七言也写得很好,沈德潜说: “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 (《唐诗别裁》 卷十四) 如他作于睦州的《送耿拾遗归上都》: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
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
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
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灾难、贬所的风光与战场的风尘联系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穷海别离无限路”写的是个人的坎坷,“隔河征战几归人”是哀叹人民的命运,写得十分沉痛,足见刘长卿不只是一个“秋风夕阳” 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时代投影和较丰富的现实内容,在大历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 (《唐代文学史》,第549页) 凝重沉郁,近似老杜诗风。
刘长卿的七绝不如五绝有名,但也写得清幽秀丽,饶有水墨画般的韵致。如 《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
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子陵滩。
怜君更去三千里,落日青山江上看。
好一个“落日青山江上看”! 送客的归人和远贬的迁客,难以言说的共同的复杂心情,借助江上的青山和落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相对无言的复杂情感都交付给了青山和落日,此人此地,此情此景,借眼前有形有限之景,状心中无限难言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真乃诗家高手也。
《七里滩重送》 也是一首七绝,诗云:
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
诗题一作 《七里滩重送严维》,是答谢老友严维数次从越州来访而作。折柳原是古人送别的习俗,柳者留也,寓惜别挽留之意。然而秋天之柳 (杨) 乃是衰败之柳,犹如自己老大的年龄,岁月蹉跎,年岁衰迈; 回归无日,故人零落 (以衬严维老友之难得),悲郁怨愤之情全从景物中暗示出来,含蓄而蕴藉,悲而不伤,深得唐人风致,博得历代读者的好评。
鲁迅先生在送日本友人增田涉回国的诗中套用了其中“手折衰杨悲老大”之句,改为 “却折垂杨送归客”,意境相近,二诗皆为送别之作,今录鲁迅先生原诗如下——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送增田涉君归国》
同样是秋色,同样是送别,萧瑟秋风,年华异代,心境相同又相通,也堪称一优诗话罢。
刘长卿在睦约五年之久,他在睦州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这些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后人研究唐代睦州社会的宝贵资料,如诗中提到的龙山道士许法棱、洪尊师、鲍禅师,以及对他们宗教活动的描写,就是研究唐代睦州道教和佛教的极好材料,有很大的可信度。他诗中提到的多处地名和建筑,如三河戍、蛇浦桥、七里濑、严子濑、七里滩、子陵濑、钓台、建德、新安郡、桐庐县、新安江、龙山、青溪口、开元寺等等,给我们留下可以参照和研究的资料。他在诗中还描写了许多当时的民俗,如吞 (登) 刀踏火、火种山田等,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如踩杠童、踏炭火民俗活动,烧山种六谷等传统耕作方式,都还保留着唐代的遗风。
值得指出的是,刘长卿在睦州的创作活动,不仅繁荣了睦州的文化氛围,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睦州诗派的孕育和产生播下了种子,许多地方青年才俊在良好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成长起来,后来竟郁然成林,蔚为大观。刘长卿为睦州文化建设尤其是睦州诗派的诞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