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高风严子陵
严之所以为望郡而得名者,不以田,不以赋,不以户口而独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有子陵之风在也。——宋·方逢辰 《严州新定续志序》中国以历史人物作为地名的不是很多,以之命名行政区划尤其是州府一级的名称,更是少见,严州以严子陵的姓氏命名,可能是一孤例。这位历史人物 “何德何能”,竟然获得唐、宋两代最高统治者如此青睐? 个中原由,值得品味。严子陵,名光,一名遵,汉朝人...
严之所以为望郡而得名者,不以田,不以赋,不以户口而独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有子陵之风在也。
——宋·方逢辰 《严州新定续志序》
中国以历史人物作为地名的不是很多,以之命名行政区划尤其是州府一级的名称,更是少见,严州以严子陵的姓氏命名,可能是一孤例。这位历史人物 “何德何能”,竟然获得唐、宋两代最高统治者如此青睐? 个中原由,值得品味。
严子陵,名光,一名遵,汉朝人,生当西汉和东汉交替的两汉之际,原籍会稽余姚 (今浙江余姚),本姓庄,乃是道家创始人之一、战国时大学问家庄周的后代,后人因避汉明帝讳,易庄为严。但西汉成帝时别有一严遵,而且也改姓庄为严,此即著名的道家人物严君平,不知是凑巧同名同姓,其事迹有否张冠李戴之误,已很难考证了。
◇严子陵像
严光事迹被南朝史学家范晔写入 《后汉书·逸民传》 中。年轻时曾与光武同游学。从后来在齐国发现严光这一点来看,他们共同游学的地方很有可能在齐国国都临淄。战国时临淄曾设稷下学宫,吸纳列国人才,海纳百家,学术极盛,入汉后其遗风犹存。严光年长刘秀很多,能同游学实在也是一种机缘。严光极有才学,这一点给刘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秀取得天下后,严光不仅没有像许多人那样趋炎附势,变着法子往王宫里钻,反而是 “变姓名,隐身不见”,倒是作为九五之尊的刘秀,屈尊在全国各地寻访他的下落,后来终于在齐国找到一个披着羊裘钓鱼的人,请了三次,才用安车 (蒲车,即车轮缠以蒲草,以减少震动之车) 将他请到京都洛阳,住进了京师卫戍部队北军的招待所。
这时,有人来了。来者是位列三公的司徒侯霸的信使、西曹属侯子道。汉代的司徒地位相当于丞相,乃百官之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朝一品,权势十分显赫。这位大丞相与严光是旧交,老朋友了。侯子道奉上侯霸的书信,对严光说: “听说先生来,我家大丞相本来马上要来看望,但因为公务繁忙,来不了,现在已近傍晚,大丞相下班了,能否麻烦先生屈尊过丞相府叙叙旧?” 严光拿眼睛瞟了瞟这位曹属官,没有吭声,也不起床答话,就在床上叉着腿抱着双膝拆阅书信,读完后,问道: “君房 (侯霸字君房) 这小子向来有点傻,今天做到这么大的官了,应该好些了吧?” 侯子道恭恭敬敬地说: “侯大人已经当到丞相,位列三公,已经不傻了。” 严光说: “你说不傻,我看他讲的话就很傻: 天子请了我三次我才来,皇帝我都不想见,何况他这个臣子乎?”侯子道没法,空手回去是没法交代的,只得请严子陵回一封信,以便交差。严光说: “我手痛,不会写字。” 于是口授了一封书信,命侯子道记下,书曰: “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一共才24个字,使者说太少了,严光说:“你以为这是买菜吗,多给一点?” 侯霸收到信后自然十分恼火,就直接把信转呈给刘秀,刘秀看了,笑道: “狂奴故态也!” 于是马上传旨安排车驾去馆驿看望严光。皇帝临门,严光仍然躺着不起来。刘秀来到床前,摸摸他的肚子,说: “子陵啊子陵,你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么?” 严光合着眼装睡,不应声,过了许久,才睁大眼睛看着刘秀说: “从前唐尧为帝,要把天下让给高士巢父,巢父认为唐尧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就到河里去洗耳朵。人各有志,你何必强迫呢?” 刘秀听了,无奈地说: “子陵啊子陵,我居然无法说服你呀!” 叹息数声,回宫去了。
◇子陵垂钓图
过了几天,刘秀派人将严子陵接进宫去,两人促膝谈心,回忆旧事,十分愉快。刘秀很客气地问他: “老朋友,你认为我比从前有什么变化没有?” 这话明明是给严子陵一根杆子,让他顺势往上爬,好好地歌功颂德一番。谁知这位老兄丝毫不领情,只是淡淡地说: “陛下比以前有所进步。” 刘秀也不以为意。晚上留他住宿,两人抵足而眠,严光又不老实,把脚搁在刘秀的肚皮上。第二天早朝,观察天象的太史官报告说,昨晚有客星出现,十分耀眼,把帝座的光芒都掩盖了。刘秀听了,笑着说: “这是因为我昨天晚上与老朋友严子陵睡一床的缘故。”
刘秀要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干,要求回乡为民,刘秀也不勉强。于是他一路寻觅合适的地方,来到钱塘江上游的富春山中,落下脚来,躬耕垂钓,自食其力,后人称他隐居之处为严陵濑。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41),刘秀再一次下诏征聘,并与书曰——
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 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书信写得很客气,但严子陵仍然不应召。80岁时,终老于家。
封侯拜相,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为了达到这一人生目标,多少人或寒窗苦读,或拼杀沙场,甚至不惜出卖灵魂,以博取荣华宝贵,严子陵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送上门的荣华富贵拒之门外,不要锦衣玉食,却宁愿布衣蔬食,躬耕垅亩。从凡俗的眼光看来,严子陵无疑是个傻子、笨蛋,失去了很多; 但他们不理解的是,严子陵这样做,却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西哲有诗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严子陵为了保持人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荣华宝贵,这在有史以来的记载中是难得的一个例子。这一了不起的例子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传颂千年的光辉典范。
严子陵的影响从当时一直流传至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西晋人皇甫谧编著的 《高士传》已有 《严光传》,其中已出现 “严陵濑” 的地名,其后,郦道元的 《水经注》 及 《舆地志》 又有严陵山、严山、严陵钓坛等地名出现。严子陵的影响越来越大。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李渊下旨划桐庐、建德、分水三县为严州,驻地桐庐,七年 (624) ,废,并入睦州。尽管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年,但却是以严光姓氏名州的开始。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方腊之乱平,朝廷下令恢复严州之名,直到1912年废除严州军政分府为止,严州之名相沿800余年。以严名州之立意,决非今人望文生义的 “严厉镇压”之意,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习惯思维在作怪。中国哲学强调和谐、中庸、适度,中国的地名都体现这一基本的哲学思想,大都平安、吉祥、和平,如长春、西宁、重庆、南平、安仁等等,无不从正面立义,取名严州。其用意在于为一方乃至一代之民树立起一个做人的典范。因为严子陵一生没有做过官,终身只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而已;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读书人,而读书人正是官僚阶级的候补队伍。树立一个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典范,让天下人学有楷模,无疑对治理天下大有好处。
对此,南宋严州知州董弅有明确的表述: “唐初即桐庐县别置严州,寻废,至国朝宣和中,始复今名。盖以子陵钓台为是邦重,故以名州。” (董弅 《严陵集序》)
严子陵以其坚持独立人格、敢于蔑视王权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他的形象和影响深入民间,深入民心,已经成为浙西,成为严州,成为钱塘江流域文化的一部分。他追求自由、粪土王侯的崇高节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论是官是民,对他都抱有深深的崇敬之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严子陵既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通过正史记载和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成为大传统的一部分; 同时他又属于下层百姓的民间文化,通过口耳相传,戏文演唱,成为小传统的一部分。既为精英文化所接受,又为民间文化所欢迎,这样的历史人物很难找出第二个来。严子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符号,深入社会,深入民意,融化到民情风俗中去了,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
在浙西,在严州,无论是知识阶层、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百姓、底层社会,严子陵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第一个为严子陵建祠堂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因为反对仁宗废郭后,贬任睦州知州,春初出发,四月才抵达贬所睦州,范仲淹饱读诗书,对严子陵的事迹及汉朝的历史都十分熟悉,而且深有感触,在 《睦州谢上表》 中,他历数汉朝因宫闱之乱而导致王室衰微之事的教训,提醒仁宗注意。他一上任,立即将建祠之事提上议事日程,并写下名文 《严先生祠堂记》,其意皆在于树立典型样板,以清浊风,“使贪失廉,懦夫立”,期以 “大有功于名教也”。严先生祠最早建于严子陵钓台下,后来在州城也建了严先生祠,成为一方名胜和一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宋末元初,抗元志士谢翱登严陵钓台哭祭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 《登西台恸哭记》。谢死后,朋友葬其骨于钓台南岸,并建许剑亭以纪念。另一个与钓台有关的名人是隐居钓台南岸白云源中的晚唐诗人方干。范仲淹离任时曾亲往白云源访问,并留有诗文纪念。清咸丰间,严州知府李文瀛被太平军打败,弃城而逃,在严陵台下投江自杀,并留绝命词于祠壁曰: “不学先生节,身败亦名裂。先生之风高且长,安得与之相颉颃!” 临死犹羞见严先生之面。历史上,关于严子陵的诗文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早在宋代就有专门的诗文集出现,盛传不衰,近年桐庐县又相继编辑出版了 《富春严陵钓台集》 和 《富春江诗集》 等书籍,收罗丰赡,可供查阅研究。
◇严先生祠
地名的命名,纪念物的修建,难以计数的诗文画卷,乃至雕塑、戏曲,这些都属于精英文化,属于上层社会。不管是褒还是贬,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严子陵的关注。严子陵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凡是到过严州,到过富春江,到过钓鱼台的人,都会去瞻仰他,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严子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历史典范,深刻地影响着这一带的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
在民间,在社会的底层,严子陵的影响更大,这不仅是因为底层人民总是绝大多数,更因为严先生本来就生活在民间,生活在百姓之中。他厌弃官场,喜爱百姓,代表老百姓讲话。严子陵谢绝皇帝的征聘,不贪图荣华宝贵,老百姓将他当作自己人,有深入的亲切感和巨大的亲和力。在浙西,在严州,无论是繁华市井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引车卖浆的下里巴人,还是村妇野老,也无论其识字与否,人人都尊严子陵为 “严先生”。那些以严子陵命名的土特产和关于严子陵的数不清的传说故事,都是严子陵这一文化形象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土壤中的结果。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庄子以其无比瑰丽的想象和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的壮丽画卷。他用生动易懂的形象阐释了深奥抽象的哲理,使我们看到了他描绘的理想图景。庄子的思想诞生于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的江南山水,属于江南文化,“它以美妙的文体招呼我们在生活中完成他在书里所开始的” 理想王国 (叶舒宪 《庄子的文化解析》),严子陵正是一个 “在生活中完成” 了庄子思想的实践者,他是人间的鲲鹏,是自由思想的鲲鹏,而思想是人类能够领先于其他生物,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关键。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文》) 虽然陈寅恪先生说的是王国维先生,但他道出了贯穿于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几千年的伟大目标: 自由与独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一代接一代苦苦追求的目标,从屈原到王国维,其中也包括严子陵都是这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 严子陵是不朽的,他的风范将永存于严州的云山江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