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同里鼎甲 师生宰辅——袁炜与余有丁

同里鼎甲 师生宰辅——袁炜与余有丁

同里鼎甲 师生宰辅——袁炜与余有丁明代嘉万时期,宁波有两个同以探花及第,后又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内阁宰辅的人,而且他们都死于58岁的壮年之际,又极得皇帝恩宠。更巧的是,他们的家相距不过10公里,而且两人在科场上还是师生关系。其中一个是慈溪县城(今江北慈城镇)的嘉靖戊戌科(1538)探花袁炜,一个是鄞县岐阳(今鄞州高桥镇)的嘉靖壬戌科(1562)探花余有丁,该科...

同里鼎甲 师生宰辅——袁炜与余有丁

明代嘉万时期,宁波有两个同以探花及第,后又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内阁宰辅的人,而且他们都死于58岁的壮年之际,又极得皇帝恩宠。更巧的是,他们的家相距不过10公里,而且两人在科场上还是师生关系。其中一个是慈溪县城(今江北慈城镇)的嘉靖戊戌科(1538)探花袁炜,一个是鄞县岐阳(今鄞州高桥镇)的嘉靖壬戌科(1562)探花余有丁,该科的主考官就是袁炜。

一、神童袁炜魁天下

袁炜是明代著名的神童,在他身上附有许多美丽传说。据传,他出生前,父母于同日梦见一条黑龙降临其家,随后母亲生下了袁炜。小袁炜肤色黧黑,双目炯炯如电,生得短小精悍,敏绝颖异。他5岁时便能作对联,且常有奇特之语。10岁时,他随父亲到慈城东门外的清道观观看县令审案,因他人小站在最前面,县令见他神情专注,气宇不凡,便问:“这是谁的小儿?”他父亲忙答:“是小人的犬儿。”县令又问:“他会不会作对子?”父亲答道:“学过一些。”县令这时看到道观上空有两只白鹤翩翩飞舞,便出了一联求对:“三清殿上飞双鹤。”小袁炜应声答道:“五色云中驾六龙。”因旁边有学政视察,县令为本县出了这样的神童而自豪,连声赞扬说:“对得好!对得好!”但在旁的学政却不以为然,说:“只能算他用得好,这是林洪宫祠中的‘五色云车驾六龙’的活用,改了一字,恰对上联。大概他刚读过这首诗吧。”县令于是又给袁炜出了一联:“投子四方开六面。”这联就难对了,在场的人都有些担心,连一些秀才也茫无头绪。岂知小袁炜毫不怯场,立即对出:“丈夫一德贯三才。”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立意深远。学政也惊奇于袁炜的敏捷多才,连连赞道:“真是神童啊!”

这一年袁炜开始专习八股文,读书过目成诵。17岁补县学生,其间熟读经史、精研诗赋,以博雅称冠于时。

在未应科举前,袁炜曾到宁波谋求书馆先生之职,但久寻未成,便撞入宁波知府衙门。知府是个惜才的人,见他文质彬彬却如此莽撞,便问缘故,袁炜讲了目的。知府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袁炜随声应对:“日月循还,兔走天边乌入地。”以(玉)兔喻月,以(金)乌比日,浑然天成。知府深赏其才,当即为他荐馆。

嘉靖十六年(1537),慈城城南的夹田桥东又涨起一洲,此沙洲如镜圆而隆起。16年前夹田桥涨沙洲,向录预言慈溪将出状元,结果次年姚淶一举夺魁。这次又会是谁呢?这一年的秋天,30岁的袁炜赴杭州参加乡试,获得第二名,离解元仅一步之距,为经元。第二年他赴北京参加会试,这一年是戊戌科,会试试题是《四书义》,题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袁炜在会试中一展鸿才,一举夺魁,荣获会元。廷试时,袁炜再展才智,洋洋而论,在殿试对策中畅言德与法之不可偏废之理,“司马迁曰: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驰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盖议之所以成乎仁也,刑之所以弼乎教也。彼去义之论,宋儒容或有见,而折诸圣经三才之旨,不亦失于偏乎!是何也?人君之为国也,有元气,有神气。深仁厚泽,优游而浸灌焉者,所以培元气也。明罚敕法,果敢而奋厉焉者,所以神气也”(《中华状元卷·大明状元卷》第5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这位会元的试卷自是名列前茅,进入皇帝视野。考官初拟陆师道为状元,但嘉靖皇帝御笔将陆师道批为二甲第五名,改袁炜为第一名。倘如此,袁炜将是慈城第一个连中三元(乡试经元、会试会元、廷试状元)的状元了,比之姚淶更胜一筹。可惜的是嘉靖皇帝再看其试卷时,袁炜意气激扬地直陈边事政策之弊刺伤了皇帝的自尊心,龙颜一皱,又将袁炜改为第三,为探花,擢茅瓒笫一。袁炜因此与状元失之交臂,与三元失之交臂。

嘉靖皇帝对袁炜的才学极为赞赏,他也以此步步升迁,直至高位。其中深获君心的对联在当时流传天下,脍炙人口,几至无人不知,也成为对联史上一个常常提及的经典之作。此联的全文为: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如此恭维之作怎能不得皇帝炊心?但从艺术上看,此联以数人联,以典颂德,以声传情,对仗工巧,文气直贯,不愧为联中绝品。

二、壬戌会试会有丁

嘉靖四十一年(1562),袁炜出任壬戌科会试主考官。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策试天下贡士。袁炜慧眼识才,从数千名的举子中遴选出一甲三名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他们后来都位至内阁宰辅,成为万历朝的名臣。一甲三名同至宰辅,这在明代是极少见的,从中可见袁炜的识人之才和选人之德。其中探花余有丁为宁波府鄞县人,住在与袁炜一江之隔的鄞西岐阳。他的殿试策问开头便直言君臣之责:“惟君以天自处,是能以天之心为心也,故其治足以则乎天,而圣帝明王不能外,是以茶默之衡。惟臣以天事君,是能以君之心为心也,故其忠足以孚乎君,而贤相忠臣不能外,是以奏协茶之绩。君臣得而方化行,所以亮采惠畴者有全功;上下交而庶务理,所以谟明了弼谐者有伟烈。浑噩纯庞之风,可以坐致;雍熙悠久之业,自兹有成矣。”(《中华状元卷·大明状元卷》第604页)

余有丁,字丙仲,号同麓,鄞县高桥岐山村人。其父余永麟,官至苏州通判。明嘉靖六年(1527)生于岐阳,自幼博闻强记,日诵诗文数千言,文名遍播乡里。后其父任江苏昆山知县,余有丁随其父居于昆山,昆山有一位大学者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在35岁时获乡试第二名。但以后会试屡次不第,此时在家读书论道,从者数百人。余有丁慕名想拜其为师,归有光也闻知知县之子是位有为青年,聪明多才,很愿意教他。然世事无常,人意常违,最终两人未成师生。但归有光简洁朴素的文风给余有丁以极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常将归有光的文章细加研读,取其章法,形成一段书缘。

不久,余永麟昆山任满,擢升苏州府通判,但未赴任就去世了。父亲死后,俸禄没了,一生清廉的余永麟没多少遗产给子女,余有丁求学的资金也没有着落。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扬州有位姓郝的富翁慕名请他去教家塾。这使他在教书之余,有机会研读经史诗赋。三年后,郝翁对他的才学非常钦佩,对他的教育子弟深感满意,就资助他到北京人太学深造。嘉靖四十年(1561),余有丁参加顺天(北京)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就是袁炜。袁炜十分欣赏余有丁的才学。余有丁被置为上等,殿试时为一甲第三名(探花),与他的恩师袁炜一样。时年35岁。

这科的鼎甲三人,状元申时行为吴江人,榜眼王锡爵为太仓人,探花余有丁为鄞县人。鄞县与慈溪紧邻,同属宁波府,余有丁与袁炜又是同府同乡。按例一甲三名都人翰林院供职。时袁炜已官拜一品,位至宰辅,常要为嘉靖皇帝起草应酬文字及玄诸醮章,乃至翰林院中重要文章。每逢此时,袁炜就把这三个门生叫到家里,代他起草文章,稍不如意,就予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因余有丁与袁炜为同乡,要求更为严格,有一次竟责骂余有丁说:“你怎么得名‘有丁’当呼为‘余白丁’。”性格凌厉刚直乃又武断的袁炜,既给门生以严厉的要求,也为他们熟悉翰林院的情况,在政治上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三人在这种高压下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最终三人同入内阁,同为宰辅,同心协力治理国事,也同为万历朝的一代名臣。

三、师生宰辅风格各具

袁炜生性豪放,行为狷介,却获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任侍读后,他常常在西苑值班,由于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所写青词常胜人一筹,因而深得皇帝欢心,眷遇日隆。一次,袁炜以副使身份册封唐王,完命后临行时,唐王例送许多礼物,但袁炜分文不受,尽却馈赠,这使唐王大为感动,以礼节送之。其后,袁炜担任顺天乡试主考,秉公取士,顺利完成任务。在翰林院时,有一次嘉靖皇帝要词臣撰文以进,结果众文上报,皇帝对袁炜的文章最为赞赏,并赐以裘衣白金以示恩荣。袁炜的杰出才干,使嘉靖帝对他信任有加。嘉靖三十五年(1556)内阁推荐全元立(鄞县人,全祖望祖先)掌管南京翰林院,嘉靖帝不准,特别选用袁炜。袁炜上疏力辞,愿以原官供奉。这使嘉靖皇帝更为感动,立即提拔为侍读学士,两个月后,又手诏袁炜为礼部右侍郎,第二年,加太子宾客兼学士,赐一品服。三年秩满,进阶通议大夫,封二代,转礼部左侍郎。此时恰逢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退休,皇帝特令袁炜兼管两部事务。吏礼两部事繁权重,但袁炜从容理政,坚持原则,因而在推荐官员方面常与首辅严嵩等人不合,袁炜无以为惧,以理力争,执抗再三。同事者为他担忧,但袁炜不为所动,持论益坚。嘉靖四十年(1561),袁炜晋升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后又被召入内阁。至年底,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同严嵩、徐阶同在内阁为宰辅,因他们都擅写青词,故被称为“青词宰相”。其实,袁炜与前两人截然不同,如今绑在一起,真可谓历史的误会。但袁炜的晋升之速却也是前所未有。

在严嵩被贬后,袁炜与徐阶同值内阁,袁炜秉公行事,性又峻急,凡事期于至当而不恤人情,其性格又刚明严整,遇事如不当意或见人有过,就当面指责,毫不留情,理解他为人的自然忘其恩怨,但同为宰辅的徐阶和心胸褊狭的人却怀恨在心。袁炜对得意门生和同僚如此严厉,毫无情面,但对有真才实学的下层寒士却如夏雨春风,关怀备至。他与王稚登的交往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王稚登字伯穀,一作百穀,号玉遮山人。自小旁学杂收,充满灵性,但科举场上却屡试屡败。当他以布衣之身拜见袁炜时,却受到了喜出望外的礼遇。原因是才华横溢的王稚登写了一首好诗。原来袁炜曾在翰林院里用瓶中牡丹为题考过庶吉士们,但无一首诗能中其意。他便以此试王稚登,结果王稚登七步成诗,题为《袁相公阁试瓶中紫牡丹诗》,诗云:

名花开近掖垣边,一朵风吹映日鲜。

色借相君衣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

杯含仙艳春为酒,翰染天葩锦作篇。

何幸书生叨共赏,不才深愧沐恩偏。

此诗中的“色借相君衣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为袁炜欣赏,他以此羞辱翰林院里的学士们:“公等以诗文为业,能道得王秀才十四字耶?”王稚登因此诗而被袁炜待为上客,引做记室,荐值史馆,入秘阁修校《永乐大典》,开始了他的入仕之旅。《初值史馆》记录了他受荐后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闭门春树绿,丞相辟书来。

列馆周王籍,诸生鲁国才。经将鱼字校,观以虎名开。深愧文章薄,无由答上台。

经将鱼字校,观以虎名开。深愧文章薄,无由答上台。

才华超人、傲才不羁的王稚登从此与袁炜相知日深,他的《燕市集》中有许多诗篇记录了袁炜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其《答袁相公问病二首》是答谢袁炜问病的。其一云:

斜风斜雨竹房寒,云里蓬莱枕上看。

愁过一春容鬓改,吟成五字带围宽。

书生薄命元同妾,丞相怜才不论官。

泣向青天怀烈士,古来唯有报恩难。

身患肺病的王稚登孤居京师,却受到袁炜丞相的照拂,并派御医为他诊治,此情此恩,岂能忘怀?为此,病愈后的王稚登用《长安雨望呈袁相公》一诗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凉雨洗高木,萧然惬病襟。

故乡流水路,游子白云心。花柳秦中暗,风烟陇上阴。不缘丞相客,安得近商霖。

花柳秦中暗,风烟陇上阴。不缘丞相客,安得近商霖。

袁炜对王稚登的器重和延誉,使一介布衣的王稚登从此声名远扬,成为一代名士。而他们这种基于识才、知才、惜才的情谊,将延续至身后,演化为知恩、记恩、报恩的行动,从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友情之歌。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寿宫建成,袁炜又升为太保。两年后又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领尚书如故。封三代,授柱国。第二年,袁炜以积劳成疾,累疏乞休,朝廷同意致仕回乡。令其侄袁大轮护行,船至安山驿,病重而卒,年58岁,是时风雷大作,船不可行。讣告上闻朝廷,嘉靖帝甚为悲悼,连日遣官谕祭,予以营葬,并赠少师,谥文荣。时慈城百姓闻袁炜灵柩回乡,沿街设祭相迎,哀声盈城。在吴中的王稚登闻讯后想起袁炜对他的知遇之恩,决定亲赴慈城,吊唁恩师,并帮助袁夫人经纪丧事。因道路不熟,他约请友人管建初同行,五月十三日从苏州出发,一路舟车劳顿,至五月廿六日抵达宁波。在袁府中,他回想往事,悲从心来,写下了《哭袁相公二首》:

泪痕如雪荐生刍,千里风尘酒一壶。

伯道遗孤安得有,中郎少女亦曾无。

麒麟乍刻惟新冢,乌鸟空啼是别雏。

生事箫萧何必问,坂田耕石半无租。

鹤飞蝉蜕总成尘,欲报明珠未得伸。

山上杜鹃花是鸟,墓前翁仲石为人。

黄肠诏出东园赐,白骨冢余南仓贫。

为问翟公门下士,死生谁个见情真。

死生然后见真情。因袁炜生前与徐阶结下仇怨,而徐阶又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因而在袁炜去世后,徐阶在后事处理中设置不少障碍。袁炜的门生故吏,也人走茶凉,忌谈前事。唯有王稚登不能忘旧情,既经纪其丧事,又力争其恤典。年年赴慈溪,问袁夫人起居,并将两年间所写的诗文刊刻成书,以纪念袁炜。袁炜于万人丛中识拔王稚登,可谓不误识才之明了。袁炜的著作被编为《袁文荣公集》,其门生榜眼王锡爵作序。

余有丁中探花后,按例授官翰林院编修。在袁炜的严厉管教下,余有丁很快能独当一面,为皇帝起草诏书或敕文。当时的惯例是接受皇帝诏书救文的官员预先写好初稿,让编修修改润色,同时馈赠丰厚礼物,以期美言奖掖。当余有丁接到初稿和礼物时,由惊愕而震怒,于是断然拒绝。拒绝赠礼使余有丁能毫无约束,而以公允的观点起草诏敕,受诏的人也随之钦服。此后,贿赂编修写诏敕的陈规陋习就被革除了,写诏敕不受“润笔”之风自此而开。

嘉靖四十四年(1565),余有丁任礼部考官,阅卷时,看到有一份试卷文辞古朴、议论精辟,断定必是归有光的试卷。他想:“我年轻时曾想拜他为师却未成,如今我为考官,他为考生,如不举荐,这位老先生将终老于举人了!”为此,他力荐此卷为上等,并对其他考官说:“这份试卷文风古朴,必定是昆山归有光先生的!”人们在的疑惑中折封一看,果然是归有光的。考官们佩服于他的眼光和见识,却不知有余有丁与归有光的那一段书缘。这一年,归有光在八次会试不第后终于高中进士,却又成了余有丁的“门生”了。而这时归有光已69岁,余有丁仅39岁,门生倒氏30岁。

隆庆元年(1567),余有丁任实录纂修官,记录皇帝的言行。按例司礼太监转呈敕文时要向大臣作揖,但明中期后由于太监弄权,专横跋扈,既不下阶,也不作揖。对此众大臣敢怒不敢言。待到余有丁领敕,他疾声大呼太监下来,慑于他的正气,司礼太监只得捧敕下阶作揖,恢复了旧制,也恢复了官员的尊严。年轻的余有丁威望大增。

此后,余有丁历任国子司业、洗马兼修撰、左谕德兼侍读。万历元年(1573),新皇帝任命他为左庶子领南京翰林院,到南京任职。余有丁趁便回乡,买下东钱湖边月波寺废址,历数年建成五柳山庄。

余有丁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就严整学风,南京城向为治游之地,流风所及,太学生们也沉湎游乐,废时失学。为此余有丁将学生分成班组,互相监督,学风自此大正。此后余有丁又历任太常寺卿管国子监酒事、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万历九年(1581)充《会典》副总裁。这期间,余有丁在化解兵变时的谋略又一次震动朝野。

万历十年三月,杭州发生兵变。驻浙士兵哗变起哄,攻打衙门,把浙江巡抚吴善言殴打致伤,事态极为严峻。消息传到京城,首辅张居正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张佳允代替吴善言为浙江巡抚,到杭州平定兵变。忐忑不安的张佳允临行前向余有丁求教。余有丁分析了杭州兵变中参加者的心态和目的,建议他将因过闲居蓟门的原杭州部队将领徐景星请出同去杭州。张佳允依余有丁之计而行。果然徐景星一到杭州,兵士悦服,将9名首领捉住送来,兵变随之平息。余有丁的谋略也由于此显功,为此,首辅张居正在重病间力荐余有丁。就在张居正去世前一天,朝廷任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中枢机务。余有丁入阁后,与张四维、申时行同为阁臣,同事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辅政,一改嘉靖年间的倾轧之风。这其中,余有丁以淳厚的人格、磊落的胸襟,从中斡旋,调解矛盾,使帝臣能互相理解,其功尤大。

万历十一年,余有丁升少保,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万历十二年(1584),辽东大捷,余有丁因策划之功被赐银币麒麟衣。九月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二月后,这位宽宏儒雅的相臣病重去世,享年58岁。万历皇帝为之辍朝一日,遣官视丧,并追赠太保,谥“文敏”。著作有《余文敏公集》。死后归葬于鄞县东钱湖边的隐学山上。

四、慈湖钱湖忆双贤

袁炜才识宏博,学问渊奥,辨析疑义,河悬冰解,援笔千言立就,为诗文富丽丰赡,卓然成一家之言。其思维之敏捷、学识之丰赡、才能之杰出均远出群臣,但他恃才傲物,常斥人过。武英殿大学士、后任首辅的徐阶对袁炜的傲气甚恨。他当政后便把袁炜审定的典籍推倒重来,一时朝野闻袁色变,不敢提及袁炜之名。有人甚至劝王稚登不要以袁炜门人自称。但王稚登不忘恩师,断然拒绝说:“冯驩任安,彼何人哉?”故乡的人民更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刚直清亮的乡贤。在北门外的慈湖边建起袁少师祠,专祀建极殿大学士赠少师袁炜;并在祠中开办元峰书院,每岁春秋致祭。深受袁炜恩德的王稚登专程从京师赶赴慈城,在慈湖畔的袁炜祠中,拜祭在恩师像前,用血泪凝成了一曲人间真情的挽歌——《谒袁文荣祠》:

云中烟火映荒祠,遗像萧条入拜疑。

马策叩门唯有泪,雀罗张户不胜悲。

山光夜暗围棋墅,海色寒埋挂剑枝。

千载何人能下士?断肠空忆郑当时。

当百年后的袁少师祠在天崩地解的巨变中冷落不堪,人们却难以忘记这个充满火一样激怙和诗情的名臣。袁宗泗的《故少师祠》道出了袁氏后人也是慈城人民对这位先贤遭遇的深切同情:

丞相祠堂草不锄,可怜三径日荒芜。

百年世事真棋局,一览江山总画图。

石去平泉谁是主?鹤归华表自相呼。

空庭独立频惆怅,几片风花落满湖。

世事如棋,人生如梦。于历史每人都是过客。如今袁少师祠已无觅处,唯有慈湖依然微波荡漾。湖山依旧在,先贤谁与归?何处去寻袁少师的遗迹?去怀袁文荣的遗德?

漂泊一生的余有丁则始终倾心于东钱湖,不但在东钱湖滨建起了五柳山庄,这座“大观园”式的园林后被称为“余相书楼”,成为钱湖十景之一,而且死后也归葬于湖边的隐学山中,与五柳山庄隔湖相对,以其绚丽繁华的建筑和庄严肃穆的氛围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余有丁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如今,世事沧桑,山河陵替,昔日的大观园早已了无痕迹,所幸隐学山中的余有丁墓历经劫难依然留存。每当在晨光暮色中遥望那一湖碧波时,总会想到余有丁的五柳山庄和墓园,想到他淳厚忠朴的一生。也许清代诗人忻恕的《余相书楼》能引起人们对这位宽厚淳朴先贤的深切怀念。

小筑园林息宦情,湖山从此结新盟。

晓吟竹叶当窗碧,午听茶声入梦清。

自昔山中栖宰相,于今洞里访先生。

游人欲问读书处,夜半楼头月尚明。

真可谓:同里探花为宰辅,双湖楼祠忆“荣”“敏”。

宁波文人是中国文人中的一个异类,他们有着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建功立业的标准。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常与时论相悖,受到非议。然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宁波的文人常率性而为,与众相异。而在立朝为政、处世态度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如袁炜在为人个性上体现了凌厉刚烈、率性任情、清亮执拗、不忌人言的一面,显示了宁波文人注重事功、激励人生、济世安民的抱负,显示了宁波文人阳刚热烈的一面。而余有丁则与其师袁炜相反,在个人性情上更多显示出敦厚温雅、顾重大局、善解人意、洞悉世情的特点,表现了宁波文人把握大局、以柔克刚、举重若轻的才能,体现了宁波文人温文尔雅的一面。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又相辅相成的个性,才形成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宁波文人的独特表现。而袁炜、余有丁师生鼎甲的故事,正是宁波文人在朝从政一个典型的文本。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