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自爱与爱他

自爱与爱他

自爱与爱他上文已经指出,“仁”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在孔子之前,《尚书》和《诗经》中就已出现了“仁”字。在《尚书》中有“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的说法,意思是周公肯定周人不仅具有好的德行,而且多才多艺且能够敬事鬼神、先祖。《诗经》中也有2处出现“仁”字。《郑风》中有“洵美且仁”的说法,《齐风》中有“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的说法,都是称扬他人既俊美而又怀有仁...

自爱与爱他

上文已经指出,“仁”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在孔子之前,《尚书》和《诗经》中就已出现了“仁”字。在《尚书》中有“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的说法,意思是周公肯定周人不仅具有好的德行,而且多才多艺且能够敬事鬼神、先祖。《诗经》中也有2处出现“仁”字。《郑风》中有“洵美且仁”的说法,《齐风》中有“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的说法,都是称扬他人既俊美而又怀有仁德。如果说在《尚书》和《诗经》中“仁”还是偶尔一见的话,在《左传》和《国语》中则已大量出现。而在《论语》中,“仁”堪称成为了中心话题。正如学界早就注意到的,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109次。其中孔子直接回答学生“问仁”即问“什么是仁”这一问题的约有9次,此外还有10余次回答学生关于“如何为仁”、“某人或某行为可否被视为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孔子做出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回答。在这些回答中,最为简明亦堪称最为切要的回答是在樊迟问仁时做出的。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也就是说,爱护他人可以视为“仁”的表现。在另外一个地方,孔子事实上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据《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所谓“好人”显然与“爱人”是一个意思,即爱他人。孟子则承续孔子的思想,在《孟子·离娄下》中直接做出了“仁者爱人”的论断。

那么是不是“爱他”就是“仁”呢?这个问题恐怕还有进一步追问的必要。如果说“爱他”是一个仁者对待他人的态度的话,那么一个仁者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呢?具体而言,一个“爱他”的人,是不是会“自爱”呢?对这个问题,孔子虽然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回答,但是我们从他的一些相关的论断中不难窥出一些端倪。比如,孔子曾经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修养自己的身心性命,而当时的学者做学问则是为了显摆给别人看;孔子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之语,充分强调士人具有独立意志的重要性;孔子还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说法,把儒者保持自己独立人格之重要性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孔子曾说过“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明确把“修己”作为安顿贵族阶层以致“百姓”的基础。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强调一个儒者或君子要有自己的品行操守这一点上,不仅是“自爱”的,而且是高度自爱的。对此,《荀子·子道》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做出印证。在这个故事中,孔子通过分别让他的三个亲近的高弟子路、子贡与颜渊回答“明智者怎么样,仁德者怎么样”的问题,而对他们体现出来的境界做了高下不同的评品,分别把主张“仁者使人爱己”的子路、主张“仁者爱人”的子贡和主张“仁者自爱”的颜渊称作士、士君子与明君子,表明孔子对“仁者自爱”做了高度肯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儒家思想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结论:其一,“仁者自爱”是“仁者爱人”的基础,换言之,对仁人志士而言,“自爱”是“爱他”的基础。如果说“仁者爱人”是对他人生命的肯定和培护,那么“仁者自爱”则可以视为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仁”看做从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出发而生发出来的对他人生命的肯定和培护之情。这不仅是儒者积极入世的基础,而且是儒者注重自我修身的动源。其二,“自爱”是“爱他”的基础同时显示,首先挺立自我是儒家关爱他人的前提,具有独立而健全的人格构成了儒家处理与他者关系的前提,因此那种认为儒家思想因为更多地注意了“关系”而忽略了独立人格塑造的观点归根结底是站不住脚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