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儒家/内省外观的修养方法

内省外观的修养方法

内省外观的修养方法成圣成贤的人生追求,内在地要求与之相应的修养功夫。如果说修养功夫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的话,那么,孟子和荀子则已经对此作出了有系统性的论述,并由此开启了儒学中不同修养方法的义理入路。孟子和荀子均明确地突显了修养功夫的不可或缺。孟子虽然从人之异于禽兽的角度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但他同时又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一点点,一般老百姓...

内省外观的修养方法

成圣成贤的人生追求,内在地要求与之相应的修养功夫。如果说修养功夫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的话,那么,孟子和荀子则已经对此作出了有系统性的论述,并由此开启了儒学中不同修养方法的义理入路。孟子和荀子均明确地突显了修养功夫的不可或缺。孟子虽然从人之异于禽兽的角度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但他同时又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一点点,一般老百姓放失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如何才能“存之”而不失呢?这就要做“存心”、“养性”的修养功夫:人如果能尽力存养本心,就会知道本性。知道了本性,就能与天相知。存养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不论短命或长寿均修身践形而不懈怠,这就是立命之本。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气”、“集义”、“与道”、“存夜气”、“求放心”等等“保任”本心的修养方法。同样,在荀子那里,依凭“生而有知”的人心,人即可“知道”即认知、理会古先圣王所创设的“礼义之统”。长此以往,人就可以通过不懈的“修身养心”,使自己逐渐由外而内地自觉行义践礼以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这其中,“虚壹而静”等修养功夫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从孟子与荀子起,儒家思想内部在修养功夫方面就已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义理入路。不同于孟子以强调道德的先验性,以“纵贯”和“内省”为特质,荀子则注重道德之后天人为,以“横扩”和“外观”为特征。经过宋明理学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注重明心见性、逆觉体证,以尊德性为标的陆王心学,与强调向外认知、格物穷理,注重道问学的程朱理学的分野。陆王心学对孟子思想的发展自不待言。就朱熹与荀子心性学说的比较而言,根据蔡仁厚教授的研究,荀子强调通过理智之心认知社会礼义之统以对治本恶的“情性”,与朱熹强调作为“气之灵”的心通过认知“理”而统摄“性情”,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同构性,而且在义理内容上也有着贯通性;荀子所谓“化性起伪”也与朱熹强调通过“涵养察识”的功夫来使气顺性合理以成就行为之善有明显的一致性。在继承先秦儒学并借鉴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宋明理学家对儒家的修养功夫做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宋明理学不尽同于第一期儒学的一个新的亮点,从而使得儒家修养功夫在宋明理学中表现出了其成熟形态。在这方面,不少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修养方法。如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知几通微,诚思合一”,张载的“尽心成性,变化气质”,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学以进德,居敬穷理”,朱熹的“静养动察,居敬穷理”,陆九渊、王阳明的“明本心,致良知”,刘宗周的“诚意慎独”等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