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钟繇传》原文、释译、人物评价
钟繇
【原典】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尝与族父瑜俱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桥,马惊,堕水几死。瑜以相者言中,益贵繇,而供给资费,使得专学。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
【释译】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县人。钟繇小时与同族的一位叔父钟瑜同去洛阳,路上遇到一个相面的人,那人说:“这个孩子有贵人相,但注定要在水上遭厄,要小心避免啊!”钟繇走了没有十里,过桥时马惊了,掉下河去几乎淹死。钟瑜因为相面的人说得准,更加看重钟繇,就供给资费,让他专心学习。钟繇后被推荐为孝廉,任尚书郎、阳陵县令,因病离职。又被三公府任命为下属,改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其时,汉献帝在长安,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作乱,与关东断绝联系。曹操兼任兖州牧后,开始派遣使者进贡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早想要自行拥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却不是真心”,便扣留曹操使者,拒绝他的上贡。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现今英雄并起,很多人都假借天子之命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心系王室,如果拒绝他的诚意,就断绝了那些准备前来向天子致意的人的希望。”李傕、郭汜等人采用了钟繇的建议,对曹操给以优厚的回报。从此曹操得与朝廷通使。曹操已经几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得知他对李傕、郭汜的劝说,更加深了对他的好感。后来李傕胁迫献帝,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同策划。献帝得以离开长安,钟繇是出了力的。后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尚书仆射,还根据他的功劳封为东武亭侯。
【人物解读】
钟繇(公元151~230年),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他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钟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曹丕早在做太子时,随曹操到孟津征战,听说钟繇藏有一块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难以启齿,便密令别人转为传意。钟繇听说后,马上将玉玦送给了曹丕。曹丕感动之余,写了著名的《与钟大理书》以示谢意。钟繇也写了回信表达内心隐情,二人关系极为友善。
钟繇精通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钟繇开达理干……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