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俨传》原文、释译、人物评价
赵俨
【原典】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日,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军复前四十里,兵果叛乱,未知署吉凶。而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已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豫,促抚宁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尽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军,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简诸奸结叛者八百余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魁率治之,余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将诣大营,请旧兵镇守关中。”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俨谓诸将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镇守关中,其余悉遣东。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别之。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罗落之。东兵寻至,乃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余口。
【释译】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县人。避乱到荆州,与杜袭、繁钦三家合为一家,钱财并在一起使用。曹操刚迎接献帝定都许昌时,赵俨对繁钦说:“镇东曹将军顺应时势,定能匡复社稷,平定叛军,我找到自己的归宿了。”建安二年,二十七岁的赵俨就扶老携幼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赵俨为朗陵县长。朗陵有很多不法豪强,胡作非为无所顾忌。赵俨查出其中最凶恶的,逮捕查办,打入死牢。又上书州府,请予宽恕,从此他的威严和恩德同时闻名。袁绍南侵,派遣使者诱降豫州各郡,当时有许多郡县都响应袁绍,只有阳安郡无动于衷,而该郡的都尉李通却急于登记每户应征的赋税。赵俨去见李通说:“现在天下很不安定,各郡都背叛朝廷,对那些感恩来归附的人又要征收他们的捐税,乘机作乱的小人们,一定会挑起事端!而且本郡周围令人忧虑的事已经够多了,不能不仔细考虑啊。”李通说:“袁绍与曹公交战正紧,附近郡县又背叛朝廷,如果绵绢不能及时调送,就会有人以为我们在观望成败,故意在等待时机。”赵俨说:“确实像您顾虑的那样。但也应权衡轻重,暂缓征调,我能够为您解除这一忧虑。”于是写信给荀彧说:“阳安郡应当运送给朝廷绵绢,但道路艰险,担心会遭到敌人的劫掠。现在百姓穷困,邻近的郡县都背叛了,豫州很容易全部溃乱,保证一方安危才是关键。而且阳安人坚守忠义,身处险境也没有二心。善行不分大小一定都应得到奖赏,才能勉励人们的忠义心怀。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藏财富于民。我认为国家应当对百姓进行抚慰,把征收的绵绢,都送还给他们。”荀彧回信说:“我已将你的意见禀告给曹公,公文已颁发各郡,绵绢全部发还给百姓。”于是,阳安郡上下欢喜,郡内也安定下来了。
后赵俨到朝任司空掾属主簿。当时于禁屯驻颍阴,乐进屯驻阳翟,张辽屯驻长社,将军之间各行其是,经常不能协调一致。于是,派赵俨同时担任这三个地方的参军,经常开导劝喻,终于使三位将军渐渐亲近和睦起来。曹操征讨荆州,派赵俨兼任章陵太守,又调任都督护军,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后又任丞相主簿,调任扶风太守。曹操把原来在韩遂、马超手下的五千多人调出,派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任命赵俨为关中护军,统帅各部。其间,羌人多次骚扰,赵俨率殷署等直追到新平,大破羌兵。有个被招募来屯田的外地农民吕并自称将军,纠集人众攻占了陈仓,赵俨又率领殷署等剿灭了他们。
当时赵俨接到命令调遣一千二百名士兵助守汉中,由殷署督送。出发的兵士突然要与家人分别,都面有忧色。殷暑率兵出发后一天,赵俨担心他们在路上会发生变故,就亲自带人追到斜谷,对士兵好言劝慰,又再三告诫殷署注意戒备。回来时留宿在雍州刺史张既家里。殷署率队又行进了四十里,果然发生兵变,殷署吉凶未卜。赵俨带领的一百五十名步、骑兵与叛军都同属一营,有的还互通婚姻。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个个紧张,都穿上甲胄手执兵刃,面露恐惧之色。赵俨想再回去查看殷署的情况,张既等人认为“现在叛乱已经发生,只身赶去没什么用处,不如等待消息。”赵俨说:“对本营士兵和叛兵是否同谋只是怀疑,关键是听到出征士兵叛乱的消息后,他们才这样。还有一些并不想叛乱的人,正在犹豫,趁这个时候,应当赶快去安抚他们。身为将帅,如不能稳住部下,那遭受杀身之祸,也是命该如此。”于是出发。赵俨率部下行三十里后停下,放马休息,他把兵士都招呼过来,跟他们讲明利害,并诚恳地抚慰勉励他们。士兵们都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愿和护军同生死,不敢有二心。”到达营地,召集属下核查统计,合谋叛乱的共有八百多人,都逃散到旷野上去了。赵俨只将反叛的头目抓起来治罪,其余的一律不问。其他郡县抓获送来的叛兵,也全都释放,于是,叛兵相继回来投降。赵俨向曹操秘密禀告:“应当派遣将领到大营去,用原来的兵镇守关中。”曹操便派将军刘柱带领两千人前来,并让他们一到营地就把原来的士兵送往汉中。不料事情暴露,各营士兵又惊又怕,混乱得连安抚都没用。赵俨对众将说:“咱们这里朝廷的旧兵本来就少,东面的兵马又还没到,眼下各营几乎都躁动不安,如再酿成叛乱,后果难以预料。应乘他们犹豫不决时,及早解决。”于是当众宣布要留下一千名温良厚道的新兵镇守关中,其余全部派去东方。赵俨立即召见有关官员,把各营士兵的花名册按家属财产重新分类,加以区别对待。留下来的士兵安心了,都听从赵俨的指挥。那些要离开的也不敢轻举妄动,赵俨在一天之内便把他们全部送走,又将留下来的一千多人,分散到各营加以控制。十天后朝廷援兵赶来,赵俨才又把留下来的一千士兵也都送往汉中,总共送回两万余人。
【人物解读】
赵俨(公元170~245年),颍川名士,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军事活动家。其出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在东汉王朝危机四伏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赵俨,自小熟读经史,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精明练达的处世哲学。年届弱冠就称誉乡里。与阳翟辛毗、许下陈群、定陵杜袭并称颍川四大名士。当时的各路群雄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竞相招揽天下英才,而这些贤达学士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安邦定国的夙愿,也以谨慎的态度来抉择自己满意的投靠对象。赵俨看到当时各路军阀混战不休,一时找不到自己可以投靠的对象,为避战乱,举家迁到荆州。在此结识了客居在那里的杜袭和同乡繁钦,三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素闻赵俨、杜袭、繁钦之名,刻意对他们进行笼络,并以贵宾之礼对待他们三人,多次请他们入仕。赵俨通过观察,认为刘表目光短浅,虽然显赫一时,但终难成就大事,坚辞不就,同时劝说在刘表面前炫耀文才的繁钦远离刘表,以免抱憾终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并接受枣祗的建议实施屯田制以后,赵俨认为“曹镇东(曹操当时为镇东大将军)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于是就同杜袭、繁钦等人一起举家北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赵俨投奔曹操。
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郎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簿、都督护军等职。魏文帝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死后谥号穆侯。
【世人对其评价】
陈寿《三国志》:“赵俨刚毅有度。”
胡三省:“赵俨之计,故战国策士所谓‘两利而俱存之’之计也。解严,解所严兵,不复追羽也。是后陆逊败刘备于峡中,收兵而还,不复追备,计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