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世界百科/如来之诞——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如来之诞——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如来之诞——印度阿旃陀石窟群“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无想”、“无思”。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石窟开凿的年代是孔雀王朝时期,当时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便找到了这个景色秀丽的深山幽谷,作为敬奉佛祖、修身养性的地方。石窟的开凿和兴盛大约持续了将近1000年,后来便逐渐荒废...

如来之诞——印度阿旃陀石窟群

“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无想”、“无思”。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

石窟开凿的年代是孔雀王朝时期,当时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便找到了这个景色秀丽的深山幽谷,作为敬奉佛祖、修身养性的地方。石窟的开凿和兴盛大约持续了将近1000年,后来便逐渐荒废,被人遗忘。公元638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到南印度摩可刺陀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阿旃陀石窟的全貌,这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对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

公元1819年英国军官进山狩猎时无意中发现阿旃陀石窟。从此阿旃陀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阿旃陀石窟的庙宇佛殿是南亚佛教石窟建筑中最精美的榜样。窟内饰有一系列精美的雕刻和壁画,描绘了佛教的传统故事。它们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早期佛教建筑发展的独特机会,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的其他建筑都是木制的,而且早已不复存在。

阿旃陀石窟共有30个,刻在巴哥拉河上方峡谷的悬崖峭壁上。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是在公元前2~前1世纪之间,第二期是在公元5~6世纪。石窟距谷底30米,最初从谷底到石窟,可以攀爬石梯而上。

阿旃陀石窟外部

石窟建筑可分为塔殿与寺院两大类,两类建筑上都饰有丰富的雕刻与壁画,描绘了佛陀、菩萨、觉悟了的人物,以及佛陀的生平大事和佛本生的故事。五座佛塔的正面布满浮雕,入口处上面是一个马蹄形的窗户。塔殿内有一间中央堂室,天花板为拱形,半圆形的后殿四周是廊柱隔开的环形边廊。建筑的中心是一座佛塔,它位于后殿的中央。寺院是石窟的第二类建筑,其规模要比塔殿大得多。6号洞甚至分为上下两层,有楼梯相连。每座寺院都有一个礼佛大厅,旁边是起居厢房,后来的建筑里还有佛龛。

阿旃陀石窟

尽管两类建筑都刻在悬崖上,但它们都按照木制建筑的特点来雕塑拱肋和横梁。阿旃陀大多数石窟修建于法卡塔卡王朝统治期间,这个王朝在公元5世纪和6世纪时管辖着西部德干的大部分地区。法卡塔卡的君主们自己信奉婆罗门教,但阿旃陀石窟的佛教建筑的修建者则是大臣、妻妾、臣民以及过往的商贾和香客。因此在有些洞窟的铭文中记录了重要人物的捐资状况。

科学家六座没有竣工的洞穴的情况研究了洞窟最初的修建步骤。其具体步骤是:选择一块柔软粗糙并且没有明显裂缝的玄武岩崖壁,然后刻出正面轮廓,再用铁器开凿。首先凿出天顶,接着从上往下开凿,这样就不需要搭脚手架。在往下开凿的时候,先凿出长长的工作通道,然后留出内墙隔开的几排立柱,等待以后再凿。修造寺院的时候,先是凿出中央大厅,然后再凿供起居用的厢房。一旦粗凿完工,便可开始精雕细凿。但是很可惜,许多洞窟都没有完工。据说有些洞窟用了100多年才竣工,如修2号洞窟,就需要挖出350立方米以上的硬石。在新凿出的殿堂的粗糙表面,厚厚地涂上了一层黏土、粗砂、蔬菜纤维、砻糠和草的混合物,然后刷上稀石灰,再绘上精美繁缛的壁画。壁画轮廓用木炭勾勒,先绘背景,再精绘前景,所用颜料都是加工磨碎的天然材料,再用动物胶黏合。人们用赭石绘红色与黄色,高岭土绘白色,灯烟绘黑色,天青石绘蓝色。建成后的阿旃陀既是僧人居住的寺院又是佛教活动的中心,虽然它位于偏僻之处,但仍然吸引了大批的香客,其中不乏富有的地方官、朝廷命官。

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石窟内精美的壁画是举世瞩目的画廊瑰宝,它们上下纵跨千年,堪称印度壁画之冠。由于年代久远,价值最高、名声最大的满壁彩绘大多剥落或损坏,仅有部分保存下来。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性的,题材直接取自佛经,内容描绘了佛陀成佛前修行的故事,表现了佛陀的降生、出家、成佛、降魔、宣法和涅磐;也有宣扬宗教哲理的美好神话;还有描写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的。内容十分丰富,构图复杂而又和谐紧凑,笔调活泼,人物体态匀称,表情生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由于石窟内光线暗淡,壁画只能用灯照亮才能看到,这些壁画被用来教导俗民与年轻僧侣们学习佛教传统文化,使他们做好生死轮回的准备,力求死后能够升天,并且进入壁画所绘的极乐世界,那里有森林、城池、宫殿和天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