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
首页/诗经/《诗经》之风雅精神

《诗经》之风雅精神

《诗经》之风雅精神○赫灵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美妙的诗句,是两千多年前的创作,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意境悠远、鲜活生动。《诗经》跨越时空,魅力恒久,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心底。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那就是思想雅正,没有邪念,因为诗歌的创作都...

《诗经》之风雅精神

○赫灵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美妙的诗句,是两千多年前的创作,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意境悠远、鲜活生动。《诗经》跨越时空,魅力恒久,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心底。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那就是思想雅正,没有邪念,因为诗歌的创作都是出于真情。在孔子的时代,《诗》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孔子曾经明确地告诉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习《诗》,就不懂得如何说话,无法有知识内涵与人谈论应对。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而且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加工整理,《诗》才名正言顺地成为《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宗教祭祀之乐。风和雅是华夏文学诗词之源头与经典,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它象征了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度,之后的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传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风雅精神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学习《诗经》,不应只将其看作文学作品,更要观照其优美文辞背后所传达的深厚文化意蕴和体现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精神。亲近《诗经》,了解风雅精神,是我们溯源中华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今天,我们就一同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怀着素朴之心触摸《诗经》,和《诗经》的风雅精神来一场心有灵犀的邂逅。

一、品察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

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读者通过诗歌可以认识风俗的盛衰、自身的悲喜。《诗经》中除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还有很多是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有采诗之官负责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诗歌成了统治者下情上达、“观民风”而“知政教得失”的重要手段。钱穆先生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与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诗经》这种面向现实、表现现实的传统,也是其风雅精神的核心所在。

《诗经》包含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例如《大雅》中的五篇周族史诗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生民》讲述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着神的脚印而怀孕,后稷诞生后受到种种磨难却得到异乎寻常的护佑:把他丢在小巷里,牛羊庇护他;把他扔在树林里,伐木人救起他;把他丢在寒冰上,鸟用羽翼温暖他。后稷长大,发明了农业种植的方法,五谷丰登后,他成家立业,成为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公刘》叙述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到豳,开荒破土,建屋定居。《绵》介绍了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迁徙,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渠,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直到文王受命,开启周族强盛的历史。《皇矣》从太王、太伯、王季叙述到文王伐崇、伐密取得胜利。《大明》从文王出生叙述到武王牧野大战。五篇史诗将周人从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完整地表现出来,对于后世了解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功绩、推翻商朝统治的斗争有重要的作用。历代君主可以以《诗经》为鉴,反观自身,审视治国的盛衰得失。

爱情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爱情诗也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有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恋诗,还有遭到不幸婚姻打击的弃妇诗。以下两首情诗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与波澜曲折。《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就是娴静美好的女子,讲的是一个男子在城墙边的角楼等待情人,但心爱的人迟迟未出现,急得他搔首徘徊,想起了静女曾经送给他红色的管箫和初生的茅草芽,这些礼物他都倍感珍惜、爱不释手。并不是礼物本身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这是心爱之人所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在这里就是“爱女及物”。这首《静女》以男子的视角入手,将他等待情人的行动与心理刻画得真实细腻,画面感极强。另一首《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里写的则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男子青色的衣领和音容笑貌都深深地刻在女子心里,但男子最近一直没有消息,女子在不断地抱怨:即使我没去找你,你就不能捎些音信吗?即使我没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来找我吗?如果换在今天应该就是:即使我没联系你,你就不能主动给我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吗?连续的两句质问,把热恋中女子的内心感受刻画得淋漓尽致。女子在高高的城阙上来来回回地走,等待着情人,最后发出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钱钟书认为《子衿》开后世言情小说心理描写之先河。不管是男子等待心爱的女子,还是女子期盼着思念的男子,《诗经》中对于爱情的表达如此大胆而炽烈,热情而执着,这让我们今人都自叹不如。

《诗经》中的弃妇诗关注到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卫风·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无辜被弃的过程,谴责了丈夫休弃她的负心忘义行为,抒发了女性内心的愤懑不平。文章开头称她的丈夫为“氓”,古代的“氓”不像今天的地痞流氓之类,可解释为庶民,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当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一开始先以布匹换丝作为借口来接近这位女子,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女子陷入情网。在谈论婚事的时候,女子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解释不是故意拖延,而是男子没有请媒人来提亲,还希望他不要生气,定下秋天为婚期。看来这位“氓”的脾气不太好,女子在婚前就扮演着忍耐者的角色,也为后来的家暴埋下伏笔。男子家里一贫如洗,结婚到女方家迎娶时,女子还“以我贿迁”(把财物搬到男方家)。嫁过去之后,“三岁食贫”(多年来都是过着苦日子),男子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反复无常,三心二意,对爱情不专一)。虽然女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晚操持家务不得休息),然而如此辛劳的结果却换来丈夫“至于暴矣”(到头来以暴力来对待她)。可怜的女子还得不到娘家人的支持,因为“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果被娘家兄弟知道了,反会遭到嘲笑),只有“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静地想一想,悲叹自己的命运)。回忆起曾经许下的白头到老的誓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更是让人痛苦不堪。这样默默忍受没有换来良人回头,最后还惨遭抛弃的妇女,在渡过淇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这段感情,悲从中来,只能告诉自己“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想了,结束这段婚姻吧。《氓》反映了古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婚姻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如果没有选对对象,遇人不淑,女性很可能成为弃妇。诗中揭露了男子“二三其德”的冷酷自私和对女子的任意欺凌,也为妇女无法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鸣不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精神。

纵观这些爱情诗篇,我们看到了古人相恋时的温情缱绻,惊讶于他们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自主追求,同情那些婚姻破裂而被休弃女性的悲惨遭际……这些婚恋爱情的民情画卷,这些跨越时间的真挚情感,这些彰显现实的真实图景,带给我们深深的共鸣与反思。

二、抒情言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赋、比、兴的手法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如《七月》中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月中的生活。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比喻,比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比喻美人的手指柔软、肌肤温润。兴就是触物兴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求偶的关雎鸟想到了对心爱女子的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由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赋、比、兴手法的融合使用,也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抒情诗传统。

《诗经》成书之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作战等场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左传·襄公八年》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出使鲁国,目的是希望鲁国能协助晋国共同讨伐郑国。范宣子想要先探听一下鲁国对于伐郑的态度,于是当场吟诵《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讲的是: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待。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不要再迟疑。范宣子以此诗暗示鲁国此时正是伐郑的大好时机,鲁、晋两国应联手出击。鲁国的大臣季武子听后,马上心领神会,立刻回赋了《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意思是松紧度适当的角弓,一旦松弛就会反向弯曲。兄弟与亲戚彼此不要互相疏远。这是季武子在表明态度:鲁、晋两国是兄弟之邦,一方有事,另一方决不会袖手旁观。一场政治交易在两国使者以赋诗互通的情形下顺利达成。古人通过《诗经》达到抒发情志、感发他人、切磋沟通的作用;今天的我们用《诗经》中的美文佳句、文化底蕴来表情达意时,也是颇具风雅的。

《诗经》除了少数叙事的史诗,大部分都是抒情言志之作。那些辛辣而犀利地对统治者的揭露和嘲讽,被称为“怨刺诗”。如《魏风·硕鼠》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谷子!多年来辛苦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就像贪婪的剥削者贪财重敛,蚕食百姓,使得百姓陷入绝境,幻想能够逃亡到理想的乐土。《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提出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意思是:不播种也不收割,为何要拿走三百捆禾谷啊?不冬狩也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里挂着猎物啊?那些老爷们,只会欺压百姓,坐享其成。这首诗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也说明劳动者不堪忍受压迫,民怨沸腾。

周人热爱和平,对战争和徭役表现出厌倦之情。《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自从夫君东征,我的头发像杂草一般,无心梳妆。难道说是因为没有洗头的东西吗?夫君不在,我又为谁梳妆呢?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眼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将思妇内心的相思之苦表现得精准到位。《小雅·采薇》讲的是西周中期,征人为了保卫家园到北方对抗玁狁(匈奴)。全诗以退役归来的兵士回忆和追述戍边生活的口吻,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了军旅行役之苦,以及归来后物换星移的感慨:“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没了妻室,没了家,无法闲暇,无法安定,都是因为玁狁来犯。就像我们今天说:没有国哪有家?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又对久战不休充满了厌倦。“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多么想回家啊,然而一路上无法收到家乡的消息,因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军营一直在换地方,不断辗转,无法联系到家人,也无法进行音信往来。士兵被耗尽了心神气力,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篇末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千古名句。意思是:昔日我离去时,杨柳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大雪纷飞。一路上又饿又渴,走得好辛苦。我心里多么伤悲,可是无人了解。当初的杨柳依依,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如今的雨雪霏霏,冰天雪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不知经历了多少寒暑,人事全非。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乐。“杨柳依依”四句历来被视为以景托情抒发哀怨之思的典范。在《诗经》之后,杨柳被读者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成为诗人笔下的重要意象: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汉代开始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古人赠柳,一是因为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恋恋不舍”之意。《诗经》通过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的艺术联想,形成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为后世所沿用。

此外,《诗经》中还有对于政治腐朽的揭示、对残暴统治的愤慨、对王朝命运的担忧……表现出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注,诗中蕴含的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真诚积极,崇尚礼乐的情操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因为诗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生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精神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是人们推崇和追慕的气质风度;在社会层面,风雅集中反映了以周礼为导向的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风雅精神从一个诗学概念,逐渐推及士人典雅审美习惯的培养和道德节操的培育,并关乎中国文明。

《鄘风·相鼠》说道:“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看那老鼠还有肢体,做人的却不守礼;做人无礼,何不快快去死?这是对那些失德违礼、不合礼法的行为的笔诛,认为他们还不如老鼠;反之,对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则加以赞颂。

《论语》中记述了很多孔子和弟子探讨《诗》的片段。《论语·学而》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但是不如在贫困的状态下依然保持心地宽广、从容安详;在富贵的状态下,依然可以处处遵礼而行、知礼好礼。”听了孔子的话,子贡反问:“《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处理骨器、玉器都要反复不断地切、磋、琢、磨,就是要精益求精的意思吧?”孔子很高兴:“子贡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子贡对于富贵,想到的是如何自守,而孔子是积极看待贫富的精神层次,更注重礼的层面。子贡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君子精神修为的过程,今天的我们用“切磋琢磨”比喻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共同砥砺。

《诗经》中的很多名句饱含着正直向上的做人原则和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熏陶着历代读者,它的精髓不仅亘古不变,而且历久弥新。《论语·先进》中记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指《诗经·大雅·抑》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南容反复诵读《诗经》中的这句话,谨记于心,自我勉励,孔子观察到南容的美德,把哥哥家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说明孔子很欣赏南容,觉得他是一个注重言辞的人。后世用“三复白圭”指反复吟诵《诗经》这句话,引申为谨言慎行。《小雅·车辖》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是说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高山令人仰望,宽敞的大路可以行走,四匹马儿奔走不停,六根缰绳连在一起像是一把琴,见到你并与你成亲,我的内心好欣慰。这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本意是诗中那位意气风发的新郎用来赞美新娘美好品德的形容语,后来合并成了“景仰”一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借这句话表达了对孔子崇高德行的敬仰:高尚品德如同巍巍高山一样令人仰慕,光明言行如同通天大道一样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今天用“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和正大光明的行为。再比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现了秦国壮士同穿战袍,共赴沙场的同仇敌忾;“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物品;“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工作,预防意外的发生……《诗经》凝结着优美文辞,蕴藏着哲理奥义,彰显着风雅气度。从古至今,我们喜爱它、珍视它、传颂它、研读它,由此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诗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些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体会,却也是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共通感受,是我们共同人生体验的文学表达,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文化表达,也是我们民族博大情怀的经典表达。《诗经》的风雅精神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又经过了历史上无数心灵的熔铸而变得越加丰富、博大。这些古老的文字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里尘封散去,这些真挚的情感依然在现代的生活中盛开如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hijing/2023041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