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原文与赏析

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原文与赏析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是一首船夫曲。它以轻快的笔调描画出扬帆出航、乘风行船时的愉悦之情。“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称候风器为五两,因以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作而成,故名。把它悬挂在竿头,立军营中或舟船上,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船夫曲。它以轻快的笔调描画出扬帆出航、乘风行船时的愉悦之情。

“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称候风器为五两,因以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作而成,故名。把它悬挂在竿头,立军营中或舟船上,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五两竿头风欲平”,是说原先停泊在避风处的船只,从候风器上占出风向将起变化。“风欲平”,谓风力转弱,这是风向改变的前兆。“长风举棹觉船行”,长风,大风,这里指顺风。顺风挂帆又是打桨,拔锚启航了。驶向江心以后,既不用摇橹也无须打桨,乘风破浪,顺利行进。

过片写船上人所见江上风光。“满眼风波多闪灼”,波光闪烁,忽明忽暗。“看山”三句,化静为动,着意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视觉有时会造成一种心理错觉,赋予静物以动感。在诗里写这种错觉的比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远树,本来并未移动,却由于舟船在行进,映入船上人眼帘时,仿佛正迎面“走”来。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是舟行江上遥望前面天门山才有可能产生的特有感受。相反,有时也会由于物我俱动而造成主客两体俱静的错觉。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既然有风,哪有云彩不动的道理! 自然也是一种错觉。它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又一种心理错觉。诗人先把动态写成静景,然后再点明物我俱东,不失为一种“夺胎换骨”的妙法。但在歌辞里,运用疑动式化静为动手法的,似乎并不多见。而本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按照词特殊的章法和韵味别具的要求来衡量,那么,它先说“看山恰似走来迎”,后以“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收煞,把心理错觉兜底点破,未免失之太露。词里重复用“行”字叶韵,显示了早期民间词形式比较自由的特点。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