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方岳《祝英台近 除夜立春·剪红情》原文与赏析

方岳《祝英台近 除夜立春·剪红情》原文与赏析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足,又相对、落梅如雨。这是节日感怀、畅抒旅情之作。时值除夜,又是立春,一年将尽,新春已至,而客里逢春,未免愁寂,因写此词。首三句写立春。“红情”指花,“绿意”指叶。旧时立春风俗,裁剪彩色纸、绸...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足,又相对、落梅如雨。

这是节日感怀、畅抒旅情之作。时值除夜,又是立春,一年将尽,新春已至,而客里逢春,未免愁寂,因写此词。

首三句写立春。“红情”指花,“绿意”指叶。旧时立春风俗,裁剪彩色纸、绸、金银箔等物以为花胜,妇女插戴钗头,以应立春节气,所以说花信上了钗股。“上”字形象。赵彦昭《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四、五句切除夜立春。“残日”,一年将尽之日,是除夕;“东风”,意谓东风已在吹着,已是春天了。然而,虽是立春而一年未尽,故曰:“不放岁华去。”二句细腻熨帖,切合除夕立春。六、七、八三句入人事,以他人除夕迎春之乐,反衬自己的羁旅无聊。邻家除夕守岁不眠待晓,嬉笑达旦,直至新年莺啼。自己如何呢?却不说,而读者自能体会其愁寂之状,这就是所谓意在言外。有人解释此三句,以为“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是指自己,“笑声转、新年莺语”,是指他人”。这意虽可通,但既云“用‘有人’领下”,则三句应连成一气,分成两橛,从文法说,似乎扞格难通。

上片结处,以他人暗逗出自己,换头以下就写自己。“旧尊俎”三句,回忆过去立春日家人团聚过节之乐。那时有玉人以纤手擘破黄柑,用以荐酒。“柔香”是指黄柑所发出的香气;这一缕缕香气也带着玉人的柔情,至今系在心上不能忘记。不过已事过境迁,仅成回忆罢了。“归梦”二句,写思归心切,即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者。月夜梦里归家,但至湖边迷了路,终于在梦里也不能归至家中。由于种种原因,词人在事实上不能归家,而即使梦里也不成归去,语极沉痛。结处三句塑造出一个羁栖凄绝之境:“可怜”二字领下三句,“千点吴霜,寒消不尽”,指人;“落梅如雨”,指物。这“寒消不尽”的“寒”,意属虚实两边:年老而鬓白如霜;虽已立春而残寒尚在,因此玉梅乱落如雨,这是实写。鬓霜千点,霜是寒的,故觉寒气尚存,使人战栗,而落梅如雨,也一倍增其凄冷:于是人情之冷和景物之冷,融成一阵阵袭人肌骨的寒意,这是虚写。因自己在已经立春的除夕,心头感不到春意,故结句着重写“不放岁华去”,即辛弃疾《汉宫春》所写“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的意思。“可怜”者,除夕既已立春,东风亦既吹到,但不应该这样的落梅纷纷,寒消不尽也。笔意始终不脱离“除夜立春”,笔力雄大,而又能细切如此。杜诗云:“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此词有焉。

此词的艺术特色,还可谈两点:一、切题切事切人。词要求切题,切题才有个性,而个性是诗的生命。此词紧切“除夜立春”,虽“立春”而尚属“除夜”,虽“除夜”而已经“立春”。而重点放在一年将尽,残寒未退,“千点吴霜”,“落梅如雨”的茕独凄冷的处境上,这就使此词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生动形象。二、此词前后两结是关键。“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写他人以反衬自己,以不言为言,可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后结“可怜千点吴霜,寒消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则单写自己,但只写鬓上繁霜,窗外落梅,而不及人的心情,实则凄冷的心情已浓烈地渗透在写景之中,把情思化为兴象,这是高明的写法。前后两结都极警策,梦窗另一首《祝英台近》(采幽香)也是如此。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