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原文与赏析

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原文与赏析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这是一首闺怨词。长久的离别使独守空闺的女子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上片一开始先写暮春残景:“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春天转眼过去了,轻啭的黄莺啼叫声也渐渐地衰涩了。黄莺和燕子一样是春天的候鸟,春天一到,“莺初学啭...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是一首闺怨词。长久的离别使独守空闺的女子过着十分孤寂的生活。上片一开始先写暮春残景:“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春天转眼过去了,轻啭的黄莺啼叫声也渐渐地衰涩了。黄莺和燕子一样是春天的候鸟,春天一到,“莺初学啭尚羞簧”:随着春暮,“风老莺雏”,黄莺的叫声也渐渐老涩,不再那么嫩脆清亮了。那迎春斗艳的红花飘零在暮春的风雨中,梅树枝头已结出了小小的青果。这三句写物候的变化,第一句总说,第二句写耳中所闻,第三句写目中所见;不管是听觉形象,还是视觉形象,都明显地带有一种衰残、迟暮的情调。“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在女主人公的心中,引起了无限伤春的情怀。

接下来由景写到人,由户外写到室内:“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画堂”,泛指华丽的堂舍。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宁静沉寂,看上去是一动一静,外动内静:细加体会,就会感到在细雨笼罩中居于画堂内的人的心境,此时此刻也是极不平静的。心中的天宇正像堂外的天宇一样,天低云暗,阴雨绵绵。那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的屏风,半掩半开着。“屏山半掩”的形象很富有暗示性。半掩,似乎是女主人想借此隔开那恼人的暮春残景;而半开,又似乎是在等待着自己心上人的归来。这是无言的期待,是在多次失望之后,仍然抱有一线希望的期待。这种不知结果的渺茫的期待,伴随着那燃了很久、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袅袅地从屏风后轻轻飘出,弥漫在寂寞的画堂中,消散在蒙蒙的细雨里。

下片“密约沉沉,离情杳杳”,写女主人公在落寞失望中,又一次回忆起昔日依依惜别时那私下约言(大概是约好春至人归,所以入春来,女子日日倚门,在悬望中不知回忆了多少遍那私下密约);然而对方一直没有践约归来。既不见身影,又音信杳然,深暗幽远的离情别绪,使得她终日恹恹,再也无心思去梳妆打扮了,“菱花尘满慵将照”,任凭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也不去拂拭一下,因为懒得去照镜梳妆。正如建安诗人徐幹《室思》诗中所云:“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全词结尾两句“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写神情怅惘的女主人,默然无语地独倚妆楼。“销魂”,这里指人的心灵在遭受打击后,神思茫然的样子,是形容人在极度悲伤愁苦时的情状。这里也是暗用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离情杳杳”。最后一句以写景收结全篇,余韵无穷。万里长空,黯淡无光,烟雨蒙蒙,芳草萋萋,那绵绵不尽的情思,随着那绵绵不尽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心上人所在的那遥远的地方。正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景是暮春之景,情是伤离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浑然。整个画面表面上宁静安谧,没有一句话语,也很少有声响、动作(“倚楼”,是一个静止了的动作),但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内心不平静的激情。“匆匆春又归去”,而久别的心上人却失约迟迟没有归来。时至今日,“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矣!红英落尽,芳歇春去,亦暗指美人迟暮,青春在孤寂中悄然逝去,不能不使人倍添一层惆怅。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其实他的词又何尝不是如此?这首《踏莎行》便是一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