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刘过《贺新郎·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原文与赏析

刘过《贺新郎·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原文与赏析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刘过是位志在报国的志士。早年,他往来于杭州、苏州、金陵、东阳之间,投书献策,希...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刘过是位志在报国的志士。早年,他往来于杭州、苏州、金陵、东阳之间,投书献策,希图仕进:之后,他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石、九江、武昌,直至西北重镇襄阳,劝说诸路帅臣,致力于收复中原,但均未奏效。这首词大约是他中年以后溯江西上时写成的。

词的上片写他流寓他乡,抑郁不平的心情。“弹铗西来路”四句,运用冯谖弹铗客孟尝君的故事,叙写自己不顾风吹雨打,从金陵匆匆西上,依人作客,很不得意的情况。“经行十日”,写旅程的漫长,“几经风雨”,写旅途的艰苦,把他“弹铗西来”的窘迫状态表现出来了。古人说“寂寂守空城,悠悠思故乡”,依人作客的窘状诱发了他的思乡情绪。“梦里”二句写思乡,但作者并没直说,而是说“寻秋”。“寻秋”二字,一则点明了“弹铗西来”的时间不是在春天,而是在秋季:同时化用许浑“客散他乡夜,人归故国秋”诗意,巧妙地点出了思乡之意。“梦里寻秋”,见其思乡之切:寻而不见,见其失望之甚。“秋在平芜远树”,化用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草地)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之意,说明家乡遥远,欲归难得。“雁信落”二句,写家中杳无音信。古人传说大雁可以为人捎带书信,“落”字关合“雁”字,说明雁信沉落,一点消息也没有;紧接着用“家山何处”一点,便把他热切盼望归乡而又书信难得的惆怅之情烘托了出来。“万里”二句自叹衰老。“万里西风”极写秋色无际:“吹客鬓”三字,既点出他客居异乡,又引出“把菱花”之句。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时届秋季,已使人悲伤;而自己又“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欧阳修《秋声赋》),揽镜自照,人已衰老,能不叹息?故接下去说“留不住、少年去”,透露出他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的深沉的忧虑。

下片追忆年轻时期的远大理想及其无法实现的愤慨。“男儿事业”四句,承“留不住、少年去”而发,极写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与豪迈气概。古人说,男子生而志在四方。刘过在《盱眙行》诗中也说:“何不夜投将军扉,劝上征鞍鞭四夷。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移山填海,整顿乾坤,这就是他所说的“男儿事业”的真实含义。但是,对于他这样的抱负,在当时既无人理解,也无人支持,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故云“无凭据”。《晋书·祖逖传》说: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悲歌击楫”,运用祖逖的典故,说明自己年轻时代就立下不澄清中原决不罢休的壮志。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说:三国时,魏国著名诗人阮籍在大将军司马昭的宴会上,“箕踞(把膝头稍微曲起来坐,形状如箕,叫箕踞)啸歌,酣放自若。”“酒酣箕踞”运用阮籍的典故,写自己当时虽“客诸侯之门”,但酣放自若,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腰下”二句,写自己强烈要求杀敌报国的愿望。腰悬三尺宝剑,暗示出他随时准备出征杀敌。陆游在《长歌行》中说“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借用宝剑发声表达自己从军杀敌的愿望。作者在这里说宝剑“时解挑灯夜语”,同样是用拟人手法描写自己时时不忘杀敌报国的心情。“谁更识此时情绪”,用设问句式,一方而同“无凭据”三字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反映出报国无路的悲愤。“唤起杜陵风月手”四句,以李白自比,希望杜甫再世,能用他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怀李白》)的优美诗句,放声歌唱报国无路的悲愤,慰藉我这个旅居在外的人。用字虽然不多,却把他报国无路的悲愤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这首词用典较多,但用得较好。比如“弹铗西来路”写自己“厄于韦布,放浪荆楚,客食诸侯间”(《桯史》)的窘迫情况,用冯谖在孟尝君处作客,因不受重视,弹铗而歌,表示要离去的典故,既说明了自己依人作客,又表示自己不甘心受人冷落,非常恰切。再如“记当年、悲歌击楫”一句写自己北定中原的壮志,用祖逖渡江击楫,发誓澄清中原的故事,不仅内容切合,而且情味相似,信手拈来,巧妙之至。此外如“唤起杜陵风月手”二句,化用四句杜诗人词,如同己出,毫无斧凿痕迹,笔力甚峭,亦见出作者熔铸古代词语的高度工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