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原文与赏析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原文与赏析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这首词借鸿起兴,抒发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命运的关切,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感情。鸿,也称鸿雁、大雁。《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传》曰:“大曰鸿,小曰雁。”鸿雁是一种候鸟,人们称它为“知时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当人们...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这首词借鸿起兴,抒发了对中原沦陷区人民命运的关切,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感情。鸿,也称鸿雁、大雁。《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传》曰:“大曰鸿,小曰雁。”鸿雁是一种候鸟,人们称它为“知时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当人们在春日洋洋或秋风秋云之下,决眦望其南来北往,很容易引发一种思念故国和怀旧的乡情。这是以鸿为题材的作品一般所具有的情韵。首句“梅谢了”点明时令。梅花初春即放,正月下旬至二月初谢,可知这词作于春天。因为春天来了,所以说“塞垣冻解”。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于春日独立院庭,见梅花纷谢,想到北方边塞(这里应是泛指北方即中原地区)冰河已经解冻了,中原父老在金人统治下,境况不知如何呢。于是他翘首北望,看见一群大雁正自南而北略略地飞去,心中不禁感喟唏嘘:大雁啊,你北归何其早?可是唯有你能回到中原大地,蛰居东南一隅的南宋君臣,又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鸿雁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所谓“鸿雁传书情”、“寸心凭雁足”。于是鸿雁又成为远方寄赠、深切怀念的象征。下文说“凭伊问讯”,就是由此而来。问谁?“大梁遗老”。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可是向中原父老问什么呢?

词中事典,作为概念外壳的词藻,由于典故出处及历代词人的反复运用,往往附有某种特定的感情和韵味。鸿雁,朱熹《诗集传》认为“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所以诗词中用鸿飞事,除远信凭寄、归思难收外,有时兼带有作寄者或收受者“哀鸣嗷嗷”的情韵义。因此,这里除寄托作者思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外,还有凭借鸿雁慰问北国遗民在金人铁蹄下悲伤哀号地生活的意思。正如陆放翁诗所云:“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下片是上片的延续和转折。从境象上说是延续:鸿飞北去,先过“浙河西而”,再经淮河以北,再到“宣和宫殿”。从词意上说是转折:大雁北归,所见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边声悄”,“炊烟少”,“冷烟衰草”。“浙河西面”指宋时浙江西路,包括南宋前沿镇江一带地区在内。“边声悄”,谓鸿雁北飞,经过前沿阵地时,当看到边庭平静,毫无抗敌之声。对统治者无意恢复中原故土的揭露,自可于言外得之,旨微而婉。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北去”即是金人占领区。那里的父老被摧残虏掠,所以作者寄语鸿雁:你再往北飞,当会看到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土地。最后说:你飞过故都宫殿的上空时,所见更是断垣残瓦、冷烟衰草而已。“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宣和宫殿”借代故宫。词的结尾用凄凉迷茫的景色,饱含着对故国山河的无限悲思。故宫殿上,烟冷草衰,一片废墟。正如作者《北来人》诗所写,“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伤时念乱,可以怨矣”(《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刘克庄词以豪放雄健著称,但仍不乏微婉之作。“我有平生《离鸾操》,颇哀而不愠微而婉。”(《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刘熙载以为后村“自寓其词品”,实为有见。像这首词就不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后村《辛稼轩集序》)的风格。杜甫《赠高使君岑长史》称高适、岑参诗有“意悏关飞动,篇终接混茫”的意象,移来评论这首词的结尾“宣和宫殿,冷烟衰草”,不亦是“篇终混茫”的含蓄之作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