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刘学箕《贺新郎·近闻北虏衰乱》原文与赏析

刘学箕《贺新郎·近闻北虏衰乱》原文与赏析

近闻北虏衰乱,诸公未有劝上修饬内治以待外攘者。书生感愤不能已,用辛稼轩《金缕词》韵述怀。此词盖鹭鸶林寄陈同甫者,韵险甚。稼轩自和凡三篇,语意俱到。捧心效颦,辄不自揆,同志毋以其迂而废其言。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

近闻北虏衰乱,诸公未有劝上修饬内治以待外攘者。书生感愤不能已,用辛稼轩《金缕词》韵述怀。此词盖鹭鸶林寄陈同甫者,韵险甚。稼轩自和凡三篇,语意俱到。捧心效颦,辄不自揆,同志毋以其迂而废其言。

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

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叹南北、久成离绝。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三太息,眦空裂。

词前小序,交待了写作这首词的缘由。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过访辛弃疾,两人同游江西的铅山鹅湖。陈亮东归的次日,稼轩意殊恋恋,追至鹭鸶林,雪深而止,夜半闻笛,赋《乳燕飞》(《贺新郎》别名)寄意。两人词作往返,稼轩自和凡三篇之多,激越顿挫,抒发了抗金的豪情壮志。刘学箕所处的时代,略晚于稼轩。南北分裂,当道都无抗金对策,有的还主张投降,对此,词人悲愤难平,写下这首步稼轩原韵的词,内容也仿效稼轩,继承和发扬了辛词的爱国传统。

起句“往事何堪说”。辛酸的往事那堪说起,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往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仇。正因为不堪说,所以一说起便心境难平。词人虽也游历过江浙等地,但长期过的却是隐居不仕的生活。“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人生在世,徒然张罗衣食,追求温饱,不过是虚度年月而已。这里词人下了“消磨”二字,透露了不甘寂寞的消息。词人年轻时也有过报效祖国的理想,“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那时,他十分担心国仇家耻未报,便蹉跎了岁月,于是对镜频繁,满头乌发油黑,他唯恐年华早逝,未老先衰,致使壮志不酬。可是,由于朝廷“诸公”未能“修饬内治以待外攘”等原因,“渐老矣、愁生华发”,虽然才刚刚跨入渐老的年龄,却因为愁而早生了华发。愁什么呢?“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何年报”,何时报,什么时候才能报,不是不报,而是难报此仇,难雪此耻!遥望北国关山河月,不觉令人黯然神伤。刘学箕和南宋爱国词人一样,对北宋的沦灭是痛心疾首的。不仅如此,他的曾祖父刘韐,北宋末年金人兵临京城,韐出使金营,不屈,自缢而死。所以,对刘学箕来说,国耻之外,还有家仇一层。中原沦灭后,学箕的祖父刘子翚有感于靖康之变,写下了二十首关于京都沦陷后景象的诗,题作《汴京纪事》,曾广为流传。这是一个有爱国传统的家庭。“悲愤积,付湘瑟”,写得十分沉郁。湘瑟,是湘灵所鼓之瑟。如今,多年积蓄的悲愤,国耻家仇难报,则只能通过湘瑟来抒发了。下片,词人高歌道:“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真是奇峰又起。人生一旦认定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就不得另有所图,别趋蹊径。这种忠诚于国家的决心才是不废天意、符合天意的。接着,词人转而怒斥投降误国的秦桧及当今朝廷的投降派,这伙人才是违反天意的:“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误国诸人如秦桧之流虽然不在了,但当今朝廷难道就没有误国者、投降派吗?“今何在”,用的是反问语气,耐人深思回味。“回首”,遥接开篇“往事何堪说”的“往事”。“次骨”,至骨。回首往事,令人恨之入骨。“叹南北、久成离绝”,投降派的路线酿就了中原失陷,南北离绝。一“久”字表达了词人沉痛的心情。回首往事,正是为了进一步鞭挞继续推行投降策略的统治集团。“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手持青光闪闪的长剑,学东晋祖逖中夜闻鸡起舞,发誓北伐收复中原。一“狂”字,淋漓尽致地写出词人热血鼎沸的爱国豪情。可是在投降派当道的现实而前,这一切或许不过是“书生感愤不能已”罢了。词人最后写道:“三太息,眦空裂。”“三”是虚数,指多次。太息以至于三,可见词人经常叹息,叹息不已。“眦裂”,形容盛怒;“空裂”,徒然裂,满腔豪情,含“有恨无人省”,壮怀不为人理解,志向不能实现之意。结句写得颇有余情。

刘学箕《糖多令·登多景楼》云:“欲把情怀输写尽,终不似、少年游。”可以设想,词人青少年时有更加豪壮的情怀。《贺新郎》词虽写于渐老之时,词人隐居不仕,但仍未能忘情。全词慷慨悲壮,抑扬顿挫,后人以为“悲壮激烈,忠孝之气,奕奕纸上,不愧之子孙,虽置之稼轩集中,殆不能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引刘淮《序》)。可惜此类词集中并不多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