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湘水流》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湘水流》原文与赏析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此调一作“清湘词”,写于作者贬居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期间。理想受挫的痛苦和无辜被贬的怨愤,使作者“胸中之气,伊郁蜿蜒”,发为歌词,每如“饱霜孤竹”、“带火焦桐”,于感怆中深蕴气骨。这两首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其中却融入了作者自己...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此调一作“清湘词”,写于作者贬居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期间。理想受挫的痛苦和无辜被贬的怨愤,使作者“胸中之气,伊郁蜿蜒”,发为歌词,每如“饱霜孤竹”、“带火焦桐”,于感怆中深蕴气骨。这两首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其中却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深沉情思。潇湘神即湘妃。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疑,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留下痕迹斑斑,旋溺于湘水,为湘水之神。作者化用湘妃泣竹的历史传说,以空灵之笔,抒哀怨之情。第一首写二妃魂归湘水,愁满苍梧,标出一个“愁”字。第二首写二妃心恋帝舜,怨诉瑶瑟,标出一个“怨”字。此“愁”此“怨”,正是词中不断变奏的主旋律。

作者善于移情人景,使情景妙合无垠。第一首以“湘水流,湘水流”的复沓形式开篇,不仅渲染了一种幽渺、凄迷的气氛,而且暗示出哀愁的绵绵不断和悠悠无尽。“九疑云物”句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诗意化,写湘妃的悲剧遭遇使山岳为之动容,时过千载,九疑群峦犹笼罩在愁云恨雾之中,可知其不幸“移人也远,感人也深”。“若问二妃”二句仍致力于景物描写,在凝重的笔墨中寄寓了对千载之上的湘妃的深切哀挽。清秋时节,但见白露横江,香草零落,哪里还能觅得湘妃的踪迹?登高凭吊,只能徒增感伤,别添幽恨。第二首从“斑竹枝”起笔,首二句写湘妃无力追回帝舜的亡灵,只能泪洒斑竹,聊寄哀思,其专一之情、贞洁之志借泣竹之举而豁然轩露。“楚客欲听”二句系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句化出。“楚客”乃泛指沅湘逐客,包括作者自己。“瑶瑟”是瑟的美称。湘灵鼓瑟,在人们的想象中,定能极哀怨之致,故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有“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句。当明月高照、夜深人静时,“楚客”独自徘徊于潇湘之滨,欲听从茫茫水面上传来的声声瑶瑟,岂只是发思古之幽情、闻曲之雅兴?那充满离情怨思的瑶瑟声声,不也代他诉说着着内心的忧伤和愤懑?这里,不仅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已糅合为一,而且作者的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也已水乳交融,而具有“象外之致”、“味外之旨”可供读者寻绎。全词恰似那清冽的湘水,自然流走,浑然天成。

就体制而言,这两首词尚带有早期词体的特点:虽依曲拍为句,却以七言句式为主,形同绝句而稍加变化。《旧唐书》本传记刘禹锡在朗州时“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可知这一词调当有所本,作者在制作中虽曾婉其节度,文其辞句,并益以风神,却仍不失民间词调的风味。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