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星期日
首页/宋朝/欧阳修《采桑子(二首)》原文与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二首)》原文与赏析

其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其四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早年曾被贬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州城西北,在颍河与泉河汇流处,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早年曾被贬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州城西北,在颍河与泉河汇流处,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十分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并写了十首《采桑子》,加以咏赞。首句末三字均以“西湖好”领起,但取景的角度却不同,笔调轻快活泼,色彩浓淡相宜,多层次、多侧面地再现了颍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寄寓了作者留连山水的情趣。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四两首。

第一首写春日泛舟游湖。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绿水”、“芳草”、“笙歌”三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述舟中的见闻和观感。作者乘着轻舟,荡起小桨,迷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蜿蜒曲折的绿水,那长满芳草的长堤,像画境一样展现在眼前。远处又隐隐约约地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吹之声。“处处随”三字,暗示出湖上游人之盛。上片短短数句,着墨不多,却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擅东颍之佳名”的西湖那无限美好的春光。下片写曲水临流,徜徉舟中的情景。湖上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像琉璃似的明净平滑,船儿慢慢地移动,不知不觉来到了僻静的湖边。沙洲上的水鸟被桨声惊动,突然展翅拂过堤岸向远方飞去。这里着重描写的是湖上的静境,但静中有动,意境幽美,富有神韵。本篇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的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多彩多姿的客观景物,烘托出一种舒畅和悦的气氛,给读者以自然美的享受。

第四首写暮春凭栏观湖。作者登楼眺望,通过细致的观察,领略到“群芳过后”西湖仍然别有一番风韵,从而加以咏赞。上片刻画百花凋残,柳絮飞舞,渲染春末夏初湖上的宁静气氛;下片描写歌终人散,帘垂燕归,抒发傍晚时刻的空寂之感。咏残春往往流于伤感,本篇虽然也流露出一缕悼春的情绪,但作者是从赞美的角度来写的,首句即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词人认为即使“狼藉残红”、“笙歌散尽”以后,西湖也“好”,令人神往留恋。这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颍州西湖深深的热爱之情,而且也体现出他别具慧眼的审美观点。两片结句塑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刘永济先生在《词论》中指出:“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这段话可作为理解本篇艺术构思的参考。

喻朝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