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与赏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是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也写人,并且兼点季节。“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果树,多种植在场圃旁和靠近村庄的田间地边上,因为经济价值高而又不大影响庄稼的生长,所以深得农民的喜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也写人,并且兼点季节。“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果树,多种植在场圃旁和靠近村庄的田间地边上,因为经济价值高而又不大影响庄稼的生长,所以深得农民的喜爱。每当初夏麦子快熟的时候,那稠密的黄色小花也就一串串地挂满了枝头,微风拂动,枣花便纷纷下落。作者大约这时正走在树下,所以清香四溢的枣花便洒满衣巾。作者从枣花着笔,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写所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村妇们可真忙起来了。她们大概要趁紧张的麦收到来之前,赶快将蚕茧缫成丝,换回生产生活用品以备麦收吧?怪不得不论走到哪头,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呢!末句则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亦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徜徉在枣树下,抬眼望去,就在道口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刚刚上市的黄瓜呢!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再加上吆卖时鲜瓜菜的叫喊,这是田家生活中多么迷人的音乐!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通过作者伫立村头,谛听静观,拍摄下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了蚕茧、瓜果丰收后的繁忙景象,那么下片则是记述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从中看出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他大概走得有点累了,又喝了几杯酒,在初夏暖烘烘的阳光里,觉得意倦口渴,很想喝碗清茶。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了。“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试问”有点探询之意,打听一下老乡家有没有茶,不是要求人家必须提供,这说明他是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分出现在百姓面前的,不愿惊扰百姓,没有摆官老爷的架子。作为州官的苏轼向老百姓求茶,态度如此谦和,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五代北宋文人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非常罕见,苏轼这五首《浣溪沙》描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在艺术上也各有特色。这首词记述自己在村郊的见闻和经历,似乎信手拈来,但在构思和用语上都是颇见匠心的。词中“枣花”、“缫车”、“牛衣”、“古柳”等都是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卖瓜人”、“野人家”也很有乡土风味。尤其向农户敲门求茶,更见出农村淳厚的风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风格。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