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原文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原文与赏析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到徐州作知州。他刚到任不久,就遇上一场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天,又发生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并访察附近农村,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到徐州作知州。他刚到任不久,就遇上一场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天,又发生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并访察附近农村,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画面。这组词原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是第二首,写在村内所见。

词的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的生活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是说农村姑娘临时匆忙地梳妆打扮一下去看知州。“使君”,是古代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从“红妆”一词,人们便知出场的人物是花枝招展的少女,不必写身分而人物身分自明。而且不难窥知少女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外出的,这是用外在形象显示内在心灵。“旋抹”刻画少女的动作,能使人想见她们当时的神态,也许这是村姑们第一次得见州官,所以心情特别急切。姑娘们看热闹又毕竟有自己的方式,她们不会像小伙子那样不顾一切地挤到前排,而是三个一团,五个一伙,拉拉扯扯紧靠着家门,你拥我挤,以至于把特意穿上的红罗裙都踏破了。“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正是最恰当地写出了这群少女争看知州的情景。“棘篱门”,用树条黍秸等编织的篱笆门,这显示了典型的古代农村环境。茜罗裙,红色的罗裙,同首句“红妆”相应。姑娘们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透露出观光的少女精神十分集中。这样写不仅浓化了当时的气氛,表现了这一带农村风俗的淳朴,而且也说明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和农民关系的融洽。

上片是写村民欢迎知州的场面,而着重以引人注目的一群少女作为代表。下片写农村的迎神赛会。收麦社,即麦收季节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鸢”,俗称老鹰。“赛神”,也叫迎神赛会,是农村的一种迷信礼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农民们老幼相扶去参加这种庆祝丰收的祭神活动,而在摆满祭品的供桌上空,乌鸦在盘桓飞翔。“老幼扶携”,说明农民迎神心诚,满村扶老携幼全家出动;“乌鸢翔舞”,反映出祭品丰盛,招引得乌鸦往复低飞,驱赶不散。还有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竟然卧在路旁,悠然入睡了。“卧黄昏”表明祭神活动持续了一天,农民们直到尽欢而散。

这首小词不是一般地写景,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写人叙事,全篇由两个饶有兴味的场景组成,场景按知州进村的时间顺序安排。这两个场景似乎各不相关,但它们却是通过前来察访的知州的视线贯串在一起的。两个场景向读者展示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农村风俗画,使君亦即作者虽没有直接在画面中出现,但他对农村朴厚风俗和男女老少村民的亲切喜悦之情,我们是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领略得到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