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星期日
首页/宋朝/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与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与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苏轼曾以所作诗文语涉讪谤罪被逮下御史台狱,至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流放到黄州,带罪...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苏轼曾以所作诗文语涉讪谤罪被逮下御史台狱,至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流放到黄州,带罪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居黄期间,苏轼初寓定惠院,后迁居临皋亭。五年春间,苏轼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临皋亭本名回车院,在黄州朝宗门外,下临长江。东坡在黄州城东,原为一片旧营地,可数十亩。这首词题为“夜归临皋”,说的是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情事。

词作开头,着意渲染其醉态,谓“醒复醉”,谓“仿佛”,写得十分逼真。接着,写其到家时的情景:家童已熟睡,鼻息雷鸣;敲门没有用,只好“倚杖听江声”。这里所说,虽仅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却体现了作者的处世态度,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善于自我开解。这是上片。下片写作者酒醒时的思想活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老庄思想,也是苏轼当时的思想。《庄子·知北游》载:“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又,《庄子·庚桑楚》曰:“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宣扬“吾身非吾有”,提倡人身自由,主张不为外物所役,这正与苏轼思想相一致。因为“讪谤罪”而被逮下狱,这对苏轼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严峻的事实面前,苏轼已逐渐认识到: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未能忘却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苏轼自幼“奋励有当世志”,想在人世间干一番事业。但是,事与愿违,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而且差点儿被置于死地。如今,苏轼仍然不得自主,他是作为“罪人”受看管的。因此,他痛恨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锁,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努力寻求精神寄托。人世间得不到满足,就求诸大自然。“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眼前真实物境,又是作者的真实心境。作者似乎已经看破红尘,他想从今以后,像越国大夫范蠡那样,驾着小船,飘往江湖深处。

这首词,写景、抒情、发议论,组合得非常好。夜归临皋,“倚杖听江声”,作者将客观物境与主观心境完全融为一体,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致使人们难以辨别真假。据载:因为词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二句,第二天,人们议论纷纷,谓苏轼夜作此词,已“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于是,这便使黄州郡守徐君猷惊而且惧,他惟恐走失了“罪人”,急忙派人察看,结果发现,苏轼正在家中沉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却从社会效果上说明了苏轼此词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