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宝钗分》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宝钗分》原文与赏析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此词写作时间无确考。黄苏《蓼园词选》说是“借闺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一般认为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却表现了另一种:委婉!沈谦《填词杂说》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词写作时间无确考。黄苏《蓼园词选》说是“借闺怨以抒其志”,是可信的。一般认为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却表现了另一种:委婉!沈谦《填词杂说》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故自来用以说明辛词风格的非一。

起调两个三字句,点明分别的地点,是追忆语。“宝钗”,“桃叶”,用了两个典实,给词着了一层艳彩。分钗赠别,古所习见。白居易《长恨歌》有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桃叶渡”,原指因晋王献之送别其妾桃叶而得名的一个渡口,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这里是借指,亦以暗示送别的人。“烟柳”句,点明时序的变化。春色已晚,而人尚未归。别离日久,情与俱增。“怕上”两句紧承“烟柳”句而来。三春即逝,更着以连朝风雨,则芳菲都歇,自可想见。但教人肠断的事,尚不在落红片片;而在此凄清时候,无人与共。但词人并不这么直写,而说“片片飞红”,“都无人管”;芳菲已歇,莺声不住,更无人能劝!萧瑟江关,情何以堪!语极委婉、缠绵,亦以见其人之值得怀念、追慕。故接着便有“断肠”两句和“更谁”两句。“怕上层楼”,最怕的便在这里!这是从心理上写,层次分明,而又一层深似一层。谭献评《词辨》以为“一波三过折”,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换头转写动作。偷视鬓边,把插入发髻的花,取来占卜行人归家的日子。取下又簪上,簪上又取下,不知数过了多少遍。动作虽小,极富特色。词至此,写怀远之情可说已到山重水复的境地。而作者却从时间的推移上,引出一段梦语,即以作结。赵德庄《鹊桥仙》句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李汉老杨花词句云:“蓦地便和春带将归去。”稼轩此语陈鹄《耆旧续闻》以为“善能转换”,是于艺术上有所窥探。王君玉《祝英台》句:“可堪妒柳羞花,下床都懒,便瘦也教春知道。”张侃《拙轩集》以为辛词“欲春带愁去”,王词“欲春知道瘦”,“近世晚春词,少有比者。”不知王词乃无病之吟,而辛词则有所为而发。而其语,错杂缀来,的如梦中哽咽。其人之如醉如痴,亦可概见。写别愁而至如此凄婉,说是有所托,不为无见。

词的上下片分别围绕着一个“怕”字和一个“愁”字写来。江山风雨,怯于登览;而知音不至,愁无可诉。势将抱此深愁以终古!昔人用词来写伤春怀远之情者,不一而足;而写得如此浓烈、深至而又如此委婉者,确不多见。我们如果联系作者的整个身世来理解,则一脔之尝,其味更堪咀嚼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