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王埜《西河·天下事》原文与赏析

王埜《西河·天下事》原文与赏析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这首词是王埜晚年之作。词人抚时感事,壮怀激烈,表现了国破心不破、身闲心不闲、年老心不老的忧国忧民情怀。全词分...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这首词是王埜晚年之作。词人抚时感事,壮怀激烈,表现了国破心不破、身闲心不闲、年老心不老的忧国忧民情怀。全词分三个层次:一叹前人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而饮恨地下;二叹自己早年壮志未酬而今老躯抱恨;三叹自己虽然壮心未已而却被弃置乡野。词中充溢着建功立业之情、苍凉沉郁之气。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起句既如奇峰突起,又似苍穹笼地。沈祥龙《论词随笔》:“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这首词的发句就是如此。词人对天发问:怎忍心使“天下事”到这种地步?可见国事已不可为。这一问,冲决出词人对现实的难忍之情,导出下文。难忍的天下事之一,是多少豪杰心已灰,身成尘。“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献陵图事,《续资治通鉴》载:“朱扬祖、林拓以《八陵图》上进。帝(理宗赵昀)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帝忍涕太息久之。”时在理宗端平元年(1234)。北宋的皇陵都在河南巩县,献陵图意在不忘故国,恢复中原。公元1232年蒙古军灭西夏后,进攻金人占领的开封,并遣使约宋共同灭金,答应成功后以河南地归宋。金主放弃开封,逃往归德。1233年五月,金主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十月,南宋应蒙古之约派孟珙率兵夹攻蔡州。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完颜守绪自杀,金亡。也就在这时,因朱扬祖向理宗献了《八陵图》,曾由孟珙“与二使昼夜兼行,至陵下,奉宣御表,成礼而还”。这时王埜率邵武军在讨伐建阳的义军。王埜对于献陵图激起了理宗的抗敌情绪颇为怀念,而如今像朱扬祖、林拓一流人物不见了。朝廷昏聩,志士抱负难展,豪气化为尘,白骨委黄苇。志士仁人赍志而殁,自然无人献陵图,无人再行抗敌,怎不结愁不已!

“千古恨,吾老矣”,过片承上启下,“恨”乃“愁”的深化。千古恨,为永难弥平之恨。酿成恨的原因,在于“老”。年轻时虽也曾“中原北望气如山”,可是世事蹭蹬,岁月蹉跎,年老力衰了,悔恨当年无建树,怅恨如今难展志。遥想当年,雄心勃勃,豪情满怀,登临江宁府(今南京)城内的绣春台,每登每揾泪,远望淮北,沦于敌手,激情难抑。可是利剑虽在手,却难以去杀敌,只有借酒浇愁,对西风长啸,向江涛叹息。“登台”,勾起故国之思;“揾泪”,表明请缨无路之悲;“抚剑”,系忧愤难平之态;“江涛”,乃催人奋发之声。词人通过这系列性动作,表现了自己的“少豪气概”。往事如云烟,如今已老迈,怎能不恨!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不仅年老了,而且失势力。如今被人弹劾,拿着洞霄宫主的干俸。自己身在后方,距淮水还有二千里,被迫身居局外,纵有收复领土之心,又能托付给谁呢!加之新近(1234)蒙古灭金后,背弃前盟,大举攻宋,一路攻四川,一路攻襄汉,一路攻江淮,更是危机重重。此时此刻,多么希望有个像张骞那样的人出来扭转危局啊!西汉时张骞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在外共十三年。词人提问“绝域张骞归来未”,多么希望有张骞样的人能去联合另外的力量来击退蒙古军啊!

这首词袒露了一个爱国老人的情怀。全词感情深沉,肌理缜密。“千古恨”为贯珠金线。“问天怎忍”,为天下事堪恨;前人白骨委黄苇,尚有余恨;自己年老,对往昔颇悔恨;失势丢权,无法退敌颇恼恨;胡尘又起,能人无求亦可恨。词人恨而不悲,而是恨而生愤,老而弥壮,失势不失志。这首词在起结上尤见特色。“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沈谦《填词杂说》)本词以“绝域张骞归来未”收束,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有对现实的否定,又有对未来的希望,还有对将来的怀疑,动荡迷离,摇曳朦胧,意深味永,耐人品赏。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