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王沂孙《绮罗香 红叶·玉杵余丹》原文与赏析

王沂孙《绮罗香 红叶·玉杵余丹》原文与赏析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每到秋天,槭、枫、柿树的树叶经霜变成红色,最后才在秋风中坠落。一年一度,又是霜降时节,诗人流连于南宋故...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每到秋天,槭、枫、柿树的树叶经霜变成红色,最后才在秋风中坠落。一年一度,又是霜降时节,诗人流连于南宋故地,目睹江畔孤零零的枫树,叶红如染,兴发起苍凉奇异的想象。这满眼枫叶流丹,枫红如彩的绚丽的颜色,当是用人世的丹彩染成。在诗人笔下,这丹彩又非寻常之物,而是“玉杵余丹,金刀剩彩”。“玉杵”,即玉制的舂臼,据《传奇》记载:当年裴航在蓝桥驿与仙女云英一见钟情,为能与她相爱,裴航求得玉杵捣绛雪琼英之丹百日,吃后成为神仙,与云英同去。“玉杵余丹”是指他升仙后遗下的绛红色丹丸。“金刀”即金错刀,据《谈荟》载,是南唐李后主所创的一种画体。“金刀剩彩”就是指他绘画所剩之彩。丹彩的主人虽早已随岁月流逝化为尘埃,但他们遗留的丹彩却年复一年地染红故地的枫叶。丹彩包含的富于传奇的人事,引起诗人悠远苍凉的联想,而这丹彩染红的枫叶也因此被覆上了一层幽异奇瑰、苍凉迷离的色彩。在描写上,诗人又用丹彩的绚丽反衬吴江孤树的冷寂(化用崔信明“枫落吴江冷”诗句),这种表面不协调的“反衬”手法,使意境产生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枫叶的绚丽并不长久,几阵秋风过后,红叶便零零落落地坠落了。秋风飘坠的片片红叶,带着像从美人面颊滚落的粉泪一样,对无情秋风的怨艾,带着美人迟暮的悲伤。“朱铅”,即脂粉,美人面颊敷粉抹脂,眼泪沾着脂粉洒落,故云“几点朱铅”。“几点”与“几度”的应对,既从空间上生动地写出年年秋风落叶的自然景致,又从时间上写出随着阵阵秋风,时近岁暮,落叶凋零而引起的悲哀。接着诗人又用拟人化的手法,益以奇特的想象,作进一步的描写。“惊旧梦”一句,设想红叶追怀往昔那时它仿佛是一位满头绿鬓的少女,然而一到秋暮,黑发便轻易地凋谢,美好的旧梦,徒然使她心惊于时光的流逝和容颜的衰老;尽管“绛唇微注”,风韵犹存,总不免有美人迟暮之戚,所以要诉说“新恨”。诗人在这里对红叶形态变化和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惊旧梦”与“诉新恨”两句对仗的工巧密丽,更使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异彩。“最堪怜”三句,接着写诗人以我观物所产生的感情。“怜”,这里是爱的意思。暮秋季节,各种花草同样遭到新霜的侵拂,惟有红叶以其靓丽的晚妆出现在明镜之中,令人为之妒羡不已。“怜”,出自诗人;而“妒”,则来自他人,这就自然过渡到下片。

换头三句,写林中的红叶不断摇落,一天比一天稀疏。之所以凋零而“渐少”,完全是西风摧残所致。尽管凋零,尽管在西风的摧残下容颜已经衰老,然而红叶仍然要在新霜、西风之中“争妍”。诗人用“何事”两字故作反诘,实则对红叶满怀着同情和敬意,其内容或有某种借红叶而自赞的意味吧。“二月残花”以下,写诗人来山中踏访傲霜战风的红叶,化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同时点出以上所写,均是此次游赏时的所见所感。红叶虽胜似二月之花,但毕竟已经残凋,诗人来此观赏,颇有相见恨晚之叹,所以说是“空误”。“重认取”以下,极写诗人眷念红叶的情意。红叶既已凋落,皇苑御沟也是一片荒凉,然而就在这荒沟的流水之中,也许还飘留着当年题诗其上以寄深情的红叶吧?这里表面上用的是红叶题诗的爱情故事,而着以“荒”字,不正隐寓着诗人故国沦亡,人世沧桑的慨叹吗!诗人的爱情、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至此齐上心头,并通过巧妙的遣词造句、使事用典不着痕迹地传达出来了。一个“怕”字,则表达了诗人十分复杂的感情。诗人明知无望却仍执著;虽然执著缠绵,一旦旧地重游身临其境之时,昔日情事扑面而来,不免感慨横生,想循迹追怀,却又不敢细寻深思,怕人物两非的再度失望,勾起更加哀痛之感的复杂情怀。笔意沉郁深厚,具有一种使人震颤的悲剧力量。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家国之感,是我国诗歌自屈宋以来的传统。在这首词里,诗人以其独特的感受和丰富想象,通过对红叶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故陈廷焯评此句云:“笔意幽奇,得屈宋遗意。”(《白雨斋词话》)结句以“但”字领起,描写诗人由怀抱一线希望而终于彻底失望,但诗人自己的具体情怀怎样,词中并没有和盘托出,只是描绘了一幅秋苑斜阳、冷枝醉舞的凄凉图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思索蕴含于景中的真实感情。这种以景语结束全篇的写法,常常比那些直抒胸臆的结语更加含蓄,更加凄婉,从而也更能引导读者咀嚼回味,深长思之。

全词通过对红叶的吟咏,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在华丽的辞藻,工妙的对仗,以及拟人手法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凄婉欲绝的情思。形式与内容似乎颇有矛盾,甚至有些不和谐、不协调,但正是这种类似反衬的笔法,反而起到了出人意表之外,却又在人情理之中的效果,这也许就是艺术中的一种辩证法吧。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