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原文与赏析

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原文与赏析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这首托雁言情之作,写得新颖、细腻,很能感人。一个离别亲人、客居异乡的人,在深秋寒夜,不论怎样也无法入眠。客乡的风物牵动着他,使他深深地想念远方的亲人。夜越来越深,只听到...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这首托雁言情之作,写得新颖、细腻,很能感人。

一个离别亲人、客居异乡的人,在深秋寒夜,不论怎样也无法入眠。客乡的风物牵动着他,使他深深地想念远方的亲人。夜越来越深,只听到客舍外的呼啸寒风一阵比一阵猛烈,独卧在孤衾里,觉得寒气侵逼,煞是难熬。“霜风渐紧寒侵被”就写出了这些寓居他乡寒夜的特殊感受。“渐”字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将夜愈深,风愈紧,寒气愈侵人,一直无眠等情状合并写出。正在这时,听到一只离群大雁在夜空中拖着漫长而响亮的声音鸣叫着,它的每一声似乎都传达出一个悲痛的倾诉,一声更比一声沉重。后“一声”是“一声声”的省语。这显然是听者的主观感受。孤雁为离群而悲鸣,他也为自己客居异乡而伤心。听到雁鸣声,非常自然地引起他的共鸣。“云淡碧天如水”,是夜间客舍外的真实情景,游子起身眺望所见。这一句插在雁声之后,对雁告语之前,与首句呼应,共同创造了孤雁哀鸣的背景,渲染了索寞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的凄恻情绪。“披衣起告”以下直到歇拍,是客子对孤雁的叮咛嘱咐之词。“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又是正式嘱事之前的招呼词。语气的柔软和缓,神态的恳切诚挚,分明可见。呼雁告语,本是绝无可能之情事,如此设词,异想天开,却将客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客子对雁所说的话。质而言之,不外乎说,你飞经我亲人的居处时,请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她。词没有这样质直地表达,而是具体形象地叙写,使他的话生动感人。整个下阕,“门外梧桐雕砌”以上为一层。这一层,“我”不惮繁琐,絮絮叨叨地向大雁详细描述亲人居处的具体所在,着力于描写其居处的环境景色,尽量将其特点勾画出来。具体地讲,词先写“城”,次写“桥”,最后交代“楼”,采取了从大到小,由面到点,步步推进的方法,并分别以“塔儿南畔”、“第三个”、“濒河西岸”修饰限制“城”、“桥”、“楼”,还用“梧桐雕砌”找补描写“楼”,非常准确固定地将那人所居描述了出来。这些近乎唠叨琐屑,实是殷勤叮咛的话语,不仅深刻地表现了“我”悉心希望大雁南飞途中认准对方居处,决不致产生丝毫差误的神情,而且又真切生动地表达了“我”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请教且与”至歇拍是下片的第二层:向大雁嘱事。“人人”即那个人,通常用为对情人的昵称。“我”对雁所嘱之事,全是上片“我”听雁鸣时所想到的,是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而来。雁声嘹唳,引起了我的凄楚情怀,她如听到这样的鸣叫声,岂不是也会触景伤情吗?但愿你大雁飞过她居处的时候,不要再像现在发出“嘹唳”之声,免得给她本已伤离念远、夜不能寐的心头增添新的悲伤。作客他乡,却要想象居人怀远,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深化了词的抒情效果。词的末三句用这一手法,还有创造生新之处。一般诗人采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时,总是尽量写得对照强烈,以达到抒情的深刻性。而本词则写成唯恐给原已黯然伤神的对方无端地增添什么悲伤痛苦的关心体贴,来抒发特定背景下客中思家的婉曲情致,词的意境非常深厚。

“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也”(陆时雍《诗境总论》)。客中怀人是极普通的题材。在众多的作品中,这首词没有奇情丽景,而之所以能称得上一首佳作,即在于它韵味隽永。词用第一人称“我”的写法,多侧面、多层次地叙写了我所听、所见、所感、所思、所说,将怀人之情写得真挚曲折,感人至深。上片侧重写离怀,下片重点写铭心镂骨的相思,笔触灵动,含毫圆转。尤其是“下片以长句作具体详细的描写,有小说、散文意味,且开金元曲子风气”(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具有显著的特色。文字很口语化,怀人而全词不着一思念字眼,又深得民歌的神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