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吴潜《满江红 齐山绣春台·十二年前》原文与赏析

吴潜《满江红 齐山绣春台·十二年前》原文与赏析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全山作伏虎昂首之状。山上怪石嶙峋,洞窟幽深,向以景色奇丽著称。绣春台,便在齐山峰巅。《齐山...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齐山,位于安徽贵池县(宋属池州)东南,全山作伏虎昂首之状。山上怪石嶙峋,洞窟幽深,向以景色奇丽著称。绣春台,便在齐山峰巅。《齐山岩洞志》称:此山高虽不逾三十仞,周围不过十里,然有盖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美,故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历代名人,至此多有题咏。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师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齐山翠微亭,并挥毫写下充满爱国豪情的诗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齐山的锦山绣水,更加激发了英雄报国的赤子之心。这次,吴潜沿着前辈攀跻的足迹,寻着自己昔日的游踪,再次登上了齐山绣春台。他追念古昔,遥望中原,也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丛生。

开篇平平而起:“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交代时间、地点与事件。但接着便渐入佳境:“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筇杖”,即竹杖。“透岩穿岭”,即翻山越岭,但出语新奇,而形象更加生动。原来那时是凭着一股少年狂兴,迈开轻健的双脚,奔赴台顶的。令人想见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洋溢壮志豪情的身影,正在齐山诸峰间登攀而上,流露出词人对往昔壮举的深情忆念。这一动情的回忆,正是今日旧地重游的一个明显比照:“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词人实写往昔,虚写今日。以实衬虚,以显今非昔比。这里所说的“狂”,与苏轼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见《江城子·密州出猎》)之“狂”,意正相同,指的是一股年轻人的豪兴。回首往事,已生感喟:又对比今昔,更觉怆然;再目睹“风景”“依旧”而人已颓然衰迈,便越发不能自持了。作者的感情就这样由起笔的兴致勃发一转而为此时的感慨无限。然而,“老去”只是“狂气”“渐消”,而不是“狂气”尽失,他毕竟是故地“重来”了。他神思飞越,念及前贤:“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词人想起了四百年前在此任池州刺史的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重阳佳节登上齐山,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在这首诗中,由自己登山,联想到了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伤心落泪,感叹年华不能永驻之事。但杜牧要超脱得多。他认为:“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我们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落泪呢?显然,词人引此旨在表明:当年杜牧尚且能神游千载,以达观态度看待人生,我又何独不能!可见,词人于自己的“老去”是不甚介怀的。然而,残破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却使词人心境悲凉起来。所以他又想到:杜牧如果今日再次“故国神游”,他也会像我一样,发现眼前是一座冷清肃杀的“空山”。在这里,“佳风景”是客观实景的描绘,而“空山冷”是国事日非的折光与词人主观心境的反映。正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词人发出了“空山冷”的感叹。这一感叹,便把词意引入到了一个更其深邃的境界之中。

过片四句,紧承“空山冷”三字而来。词人放眼望去,只见齐山脚下江水长流,而江北淮山暮色笼罩。如虎似狼的敌人至今还盘踞在那里。“淮山”,指淮水两岸的群山。宋金以淮水分界,故有此说。以暮色笼罩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见出词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而对此景,词人借古史以喻今事,指出殷鉴不远:“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国。但,此后他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努力,终于灭了吴国。“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后赵和前秦都是短命王朝。这里以石苻喻金,认为它的统治不会长久。词人一方面意在说明报仇须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明示只要发愤图强,恢复是可能的。所可惜者,“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恢复之事本大有可为,但由于古往今来,兴亡盛衰的道理无人理解,终不免落空。全词结以“无人省”三字,寄慨遥深。

吴潜在此词中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切,对民瘼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识见与眼光。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