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与赏析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与赏析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词写筝伎的弹奏,声情动人,形态传神。筝声哀怨,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所以起首就点出“哀筝”二字,既切合筝的乐器特点,同时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哀怨之情笼罩全篇。“一弄《湘江曲》”,写哀筝所弹曲调。湘江是传说中舜的二妃泪洒...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词写筝伎的弹奏,声情动人,形态传神。筝声哀怨,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所以起首就点出“哀筝”二字,既切合筝的乐器特点,同时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哀怨之情笼罩全篇。“一弄《湘江曲》”,写哀筝所弹曲调。湘江是传说中舜的二妃泪洒斑竹和魂游的所在,同时也是爱国诗人屈原自沉的地方,“斑竹啼舜妃,清湘沉楚臣”(韩愈《送惠师》),充满了震荡心魄的悲剧色彩,以此为题材的《湘江曲》自然是悲凉音调。乐曲是听觉艺术,听之有音,视之无形,但词人却写道“声声写尽湘波绿”,“写”,同泻。湘江水清波绿,是自然的景,这里却是指《湘江曲》的乐调美妙有如湘江绿波的倾泻奔流,无形的声,化为有形有色的湘水,“秋风一奏《沉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雍裕之《听弹沉湘》),这里是听者的品音入微,更是弹者的技艺高超。“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纤指是柔,也是美,更是巧,就在这纤纤手指的抚弄弹拨下,本来无声的十三根筝弦立刻颤发出有情之声,细传出难以明言的幽愁暗恨,不仅写出筝声的哀切,而且进一步写出筝伎的内心哀怨。

下片的“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秋水,是形容眼睛的明亮晶莹。白居易的《筝》诗也曾这样写道:“双眸剪秋水”。慢,也可以写作漫,指眼光的闪烁流漾,形容弹奏进入境界,眼中闪射出异样的神采。《湘江曲》的悲凉,湘江人神的憾恨,以及筝伎自身的哀伤,在弹奏中已经融合为一。筝弦十三,音阶递升,筝柱排列有如雁行,所以李商隐《昨日》诗中说:“十三弦柱雁行斜”。筝柱斜列如雁飞长天,不仅写筝形之美,而且暗示出筝伎在十三弦上飞速弹奏的美妙手法。结拍“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二句,以“断肠”与首句“哀筝”呼应,点出全词哀怨的题旨。“春山眉黛低”,则以生动的笔墨,描绘出敛眉垂目悲不自胜的形象,情深意远,韵致无限。词中描摹音声,善于化虚为实,视听互通,《湘江曲》的音乐形象转化为湘江水的画面形象,乐曲的表现内容与产生的效果得到了和谐统一。词中写人也能于略加勾勒处传神,纤指轻抚,暗传幽恨;明眸流盼,刻画弹奏之入神;低眉垂首,逗露出无穷哀怨。稍稍点染,疏疏勾画,神情却自然动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