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尹洙《水调歌头 和苏子美·万顷太湖上》原文与赏析

尹洙《水调歌头 和苏子美·万顷太湖上》原文与赏析

万顷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吴王去后,台榭千古锁悲凉。谁信蓬山仙子,天与经纶才器,等闲厌名缰。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 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渌水,掩映似潇湘。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此词为作者和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而作。苏舜钦和尹洙,虽有着相同的贬谪生涯,但由于各人的处境和写词时的心情及审美观的不同,因此...

万顷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吴王去后,台榭千古锁悲凉。谁信蓬山仙子,天与经纶才器,等闲厌名缰。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 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渌水,掩映似潇湘。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

此词为作者和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而作。苏舜钦和尹洙,虽有着相同的贬谪生涯,但由于各人的处境和写词时的心情及审美观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词中的描写也各具特色。如果说苏词偏重于抒发不平之鸣和壮志难酬的入世之情,那么尹词则侧重于表达鄙弃政治污浊和安于退隐闲居的出世之乐,从反面说出了不平的心声和抒发了遭受压抑的内心愤懑,与苏词异曲同工。

词的上片从对景怀古写起。开头两句应合苏词从太湖景落笔,同时也是关合苏舜钦在沧浪亭的生活。一语双关,起得巧妙。“吴王”二句应合苏词怀古之笔,但却另出新意,想当年这里有吴王夫差称霸一时,但到头来还不是“台榭千古锁悲凉”,供后人追怀悼念。吴王为享乐而建的歌台舞榭,如今也被一派悲凉气氛所笼罩,历史的烟云变灭表明:人世的富贵名利,到头来终归是一场空。尹洙是这样看待历史的,因之也是这样来看待苏舜钦被罢官后退居沧浪亭的思想和生活的。以下即转入写苏。词中以“蓬莱仙子”比苏舜钦,谓其不屑跻身庙堂,作沧浪亭于太湖之滨的苏州以自适,犹如蓬莱仙岛上的仙子般自得其乐。虽天生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轻易地把功名富贵视若束缚人身的缰绳和锁链弃而不取。“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是苏舜钦“等闲厌名缰”的具体行动。“敛翼”,本指鸟收翅膀落地,此指苏舜钦退居苏州。“沧浪”,明指沧浪亭,暗指隐居之事。古代隐士之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同样,这里也流露出作者功业不就之后无可奈何而又乐天知命的出世思想。

下片借景言情,设想苏舜钦这位“仙子”流落到沧浪亭后逍遥自适的生活情趣。一开头即以优美的文字对沧浪亭秋景作简明而富于特征的描绘,使人如置身画中。“危亭”二句写亭边景。危亭,即沧浪亭。好景,即下句之“佳树修竹绕回塘”。“回塘”,指亭边之水。以上描写暗示了苏舜钦闲居生活的宁静淡泊和情趣的陶然自乐。接下去三句是就景说理:“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渌水,掩映似潇湘。”意谓沧浪亭这里,在竹树掩映中也能饱览青山渌水,饮酒自乐,不必移舟它处,借潭垂钓,自讨没趣。这既是从反衬的角度来写沧浪亭景物之美,也是针对苏词“拟借”三句而发,并暗含勉励苏舜钦安心在沧浪亭居住下去之意。“潇湘”,本指发源和流经广西、湖南交界处的潇、湘二水,水清竹美,风景极佳。故一般用以借指风景优美之地或隐者居住之所。“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词写至此,也如苏词一样,宕开一笔,戛然而止。只是苏词以写自己行动结,此词以作者直接议论结。“平生意”,指平生的抱负心愿。“好思量”,好主意,好打算。二句意谓此中真意莫问,妙处只有你知我知。两人肝胆相照,于此可见结句的意境是从陶渊明《饮酒》诗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化出。整个下片,实际上都是围绕苏舜钦的沧浪亭闲居之乐而写的,但去无一句直接写到闲居生活的内容无一字是对闲居乐趣的赞叹,只是纯然写景,以景见意,含而不露。末尾出以议论,也是“妙处难与君说的含蓄。

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这首词虽是和苏之作,却蕴含着作者于宦海浮沉、怀古伤今中领悟到的人生启示和处世哲学。我们看到作者是以富贵名利为可鄙,以居自适为可乐的。但仔细分析起来这里还有颇为复杂微妙的一面。来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无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尹洙、苏舜钦都不例外。现在尹洙为什么竟然支持苏舜钦抛弃治国兴邦之念,视功名利禄为缰锁,要“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做自然景物的骄子呢?原因是官场倾轧,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屡遭贬斥。因此在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的背后,既包含不平则鸣的因素,一如白居易所说,“谁谓迁谪去,未妨游赏行”,在贬谪中求得自适之乐,也是一种反抗(其后苏轼亦颇谙此道),同时也是想在自然景物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们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发现自己,吟咏自己。因此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的思想因素。当然过分强调浪迹山水之乐,也有逃避政治斗争、洁身自好的消极一面,这一点,只要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也是不难理解的。

此词从布局上看,是写景、议论,再写景、再议论的结合。上片于议论中寓抒情,下片以景相承而寓情于景,情贯始终,故通篇浑然一体。词是和苏之作,故词中多处应合苏词内容,但行文中却有天衣无缝之妙。如上片开头即承苏词写太湖山水,顺笔挥洒两句,不显粘滞。下片结尾二句扣合苏词“无语看波澜”之意,实际是苏词此句含义的诠释,也照应得极其自然。词的语言与词的格律完全适应,流畅明快,不求新奇,不作雕饰,少用典,少堆垛,语句平凡却含义丰厚。这些都与其文一样,“简而有法”。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