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宋朝/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与赏析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原文与赏析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首词作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是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时所写。是年,南宋出师北伐的军队,在符离(今安徽境内)战败,朝野震动。孝宗的抗金意志一时动摇,朝廷中的主和派得势,并派人至金议和。在一次宴席上,孝祥对此义愤填膺,即席赋写这篇词章。这首词作,一气呵成,音调苍凉悲壮。上片着重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下片抒发壮志未酬的忠愤之气。

词的开头“长淮”二句,从望远生愁落笔,起势苍莽,笼罩全篇。“长淮”即淮河。在绍兴和议时,宋与金的分界线,东以淮河为界。这里本是宋朝的腹内之地,如今成了边塞前哨。词人举目远望,淮河一带,草木茂密,已经高及关塞了。“征尘暗”三句,承上写景,勾勒出一幅荒凉肃杀的秋日画景。“黯销凝”以下七句直抒国土沦丧的无限感慨。“追想当年事”,这是从黯然伤神的意态中引发出来的。当年事,指靖康之难,徽宗、钦宗两帝被掳北去的可悲史实。这个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动,大概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洙泗”即洙水、泗水,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此地讲学,后借指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包含中原一带。“膻腥”,本是牛羊的腥臊气味,这里是说昔日的文化之地如今被敌人占领糟蹋了。

“隔水”以下三句,由追想当年转写淮河北岸的情景。仅仅是一水之隔,淮河北岸到处是驻扎在毡篷里的金兵。“落日”句借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诗意,写暮色苍茫中一群牛羊归来的情景,这是金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区脱”,指土室,古代北方民族在边境上所筑,以供军事上的侦察之用。这里是写金兵的防守工事,那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哨所。“看名王”四句,进一层写敌人的嚣张声势。一个“看”字,领起下文。“名王”,泛指金兵的将领。他们在夜间行军出猎,一队队骑兵举着火把,把淮河之水照耀得通明。一阵阵笳鼓的声响,随着凄厉的秋风吹进对岸人们的耳朵里。“遣人惊”三字,笔力深重。一面是南宋朝廷置边境军备松懈于不顾,而急于遣使求和;另一面是敌人的哨所遍布,军势威武。这种鲜明对比怎不使人惊心动魄呢!

换头词人抒发报国无路的满腔悲愤。“念腰间箭”以下七句,直抒作战意志不能伸展的感慨。此处用“念”字领起,直贯“岁将零”。由于朝廷执意求和,不修边防,所以“腰间箭”与“匣中剑”,都成了闲置不用之物,白白地被蠹虫蛀蚀,积满灰尘。一个“空”字,倾注了词人心中的无比愤慨。“渺神京”以下四句,揭示出旧京收复的艰难在于签订可耻的和议。“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着一“渺”字,极言渺茫遥远,又包含收复旧京的遥遥无期。“干羽方怀远”一句,借用典故来影射南宋朝廷。“干羽”是古代舞蹈者手中用的道具。传说虞舜时舞干羽,不久有苗族部落前来归顺。“怀远”是以礼乐来安抚怀柔远方的意思。这里是借以讽刺朝廷的妥协求和,从而暂且休兵,得以苟安一隅。“冠盖使”三句,大胆地揭露了宋金互通使者,频频往来的勾当。“若为情”一语透露出作者对此感到难以为情,也表达了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的心声。“闻道”二句,词人的笔锋转向中原遗民,但用传闻的方式来表达。这在南宋诗歌里表露得更充分,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然而久不见王师的现实使他们热切的心愿化为痛苦的失望。

歇拍三句,以情收结,忠义奋发,悲壮淋漓。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此阕:“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这首词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面对严峻的现实,披肝沥胆,直抒情怀。词人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的局势,深刻地揭示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意愿,使词境具有一种悲壮之美。宋无名氏《朝野遗记》云:“张安国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阕,魏公为罢席而入。”魏公即当时抗金统帅张浚。他读此词而感动得为之罢席,足见这首声情激壮的词作现实意义是多么强烈,至今读来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